馬克思恩格斯宗教理論探要

一宗教起源的社會物質條件 二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一宗教消亡的社會歷史條件

圖書信息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6月1日)
叢書名: 中國地方社會科學院學術精品文庫·浙江系列
平裝: 229頁
開本: 32開
ISBN: 7802301289
條形碼: 9787802301283
尺寸: 21.5 x 14.3 x 1 cm
重量: 259 g

作者簡介

萬斌,男,1946年生。1968年畢業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政治教育系;1981年畢業於浙工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1991年晉升為教授。現為浙江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論社會主義自由》、《論社會主義文明》、《法理學》、《歷史哲學論綱》、《政治哲學》等十餘部,主編教材《鄧小平理論概論》等十餘部,發表學術論文1OO多篇。發表的著作大多獲省部級社科優秀學術成果獎。

內容簡介

本書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科研成果,對馬克思恩格斯關於宗教的理論做了系統的梳理,深入闡述了馬克思恩格斯宗教理論的基本精神及其思想貢獻:即宗教是人的本質對“超人間的力量”信仰中的實現;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在社會階級鬥爭中,統治階級利用它強化階級統治;對宗教的產生和發展規律提出科學的結論,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實行政教分離、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只有實現人的徹底解放,宗教才能最終消亡。

目錄

緒 論
第一章 社會生活的實踐性與宗教的虛幻性
一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而不是信仰的
二 宗教是人的本質在幻想中的實現
三 宗教是以“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人間力量
四 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本質觀新解:宗教是人的本質
在對“超人間的力量”信仰中的實現
第二章 宗教是“自發”和“人為”的產物
一 宗教起源的社會物質條件
二 宗教起源的“自發性
三 社會分工和階級統治與宗教“人為化”的歷史開端
第三章 宗教的存在和發展受勞動的普遍規律支配
一 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宗教生活的歷史過程
二 勞動進步尤其是工業生產使神跡越來越變成多餘
三 勞動異化與宗教異化
第四章 宗教在階級鬥爭中的社會作用
一 統治階級利用宗教強化階級統治
二 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三 宗教是利益鬥爭的“神聖外衣
第五章 宗教的意識形態特徵及其相對獨立性
一 “意識形態”理論的近代起源
二 宗教的意識形態特徵
三 宗教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
第六章 資本主義的興起與宗教的近代變遷
一 資本主義興起與宗教改革的互動關係
二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宗教的“天國的需要”變成“塵世的需要”
三 資產階級政治解放與政教分離和信仰自由
第七章 宗教消亡的社會歷史條件及社會主義時期宗教政策的理論基礎
一 宗教消亡的社會歷史條件
二 社會主義時期實行政教分離和信仰自由的宗教基本政策的理論基礎
結語 社會生活中“生活人”的生命超越意識與宗教的人文價值
參考文獻
一 原著
二 其他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