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是為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2006—2010—2020年)》等確定的科普工作任務,國務院辦公廳確定科技部、財政部、中央宣傳部牽頭,中央組織部等20個部門參加制定建立《科學素質綱要》實施的監測指標體系,定期開展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和全國科普統計工作,為公民提高自身科學素質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導。

基本信息

簡介

2011年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論壇開幕式2011年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論壇開幕式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以下簡稱《基準》)是指中國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科學技術知識和能力的標準。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套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制定《基準》是健全監測評估公民科學素質體系的重要內容,將為公民提高自身科學素質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導。《基準》共有26條基準、132個基準點,基本涵蓋公民需要具有的科學精神、掌握或了解的知識、具備的能力,每條基準下列出了相應的基準點,對基準進行了解釋和說明。

科學素質是指當代人及其群體在科學社會化、社會科學化的現實中,認同、面對、參與和反思科學活動的基本條件。包括擁有科學意識的強弱、所持科學態度的好壞、掌握科學知識的多少、理解科學思想的深淺、運用科學方法的生熟、展現科學精神的濃淡、解決科學問題能力的大小。綜合表現為個人或群體學習科學的欲望、遵循科學的態度、探索科學的勇氣和創新科學的成效。按學科部類劃分科學素質,包括:科學學(廣義科學觀)素質、數學科學素質、自然科學素質、生命科學素質、社會科學素質、思維科學素質、哲學科學素質、工程技術素質和發展學(科學發展觀)素質。按表現形式劃分科學素質,包括:科學意識、科學態度、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能力。

背景

當今時代已經充分顯示了恩格斯130年前在《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中的預言“未來的、不再為這些困難和障礙所妨礙的歷史時期,將有空前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的成果”。“提高國民科學素質”已經成為各國迎接21世紀全球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挑戰的重要舉措,編制與《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2049計畫)》配套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已經成為國內外同行十分矚目的大事。

很多人都知道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先後都從不同角度強調過“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同等重要”、“科教興國,當然包括社會科學在內”。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專門探討了科學視域問題,並做出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明確結論。他在《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即《反杜林論》)中詳細探討了宇宙大系統的一級子系統及其對應的具體科學大部類劃分,也明確了數學與自然科學、思維科學與哲學的聯繫和區別。他不僅探討了基礎科學的大部類劃分及其相互關係,也探討了基礎科學與人類社會的中介——工程技術,並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提出了“科學-技術-社會”命題。“環境與發展”即“發展觀”問題也是馬克思恩格斯一直關注的對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明確把整個宇宙的歷史解析為“自然發展史”、“有機界的發展史”、“社會發展史”和“思維的發展史”。在《自然辯證法》手稿中以“我們的宇宙島”——銀河系起源為開端,敘述了自然、生命、社會與思維四大系統的相繼產生、發展歷程,以及相互之間的依存與未來趨勢問題。馬克思甚至使用了當代科學發展觀的語言來預測未來社會:“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

既然馬克思主義已經確定了科學範疇的外延,就不難理解江澤民關於“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的論斷;既然科學本質已經抽象和概括出來,“科學是什麼”也就不難回答:科學是人類用嚴謹的探索手段和論證方法進行的高級社會實踐活動,是求實創新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它既可以表現為系統的理論知識、創意和決策,也可以表現為有效的物質工具、產品和制度。從學科角度看,科學包括研究特殊規律的自然科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研究普通規律的哲學和數學,還包括套用於社會生產生活的各部門工程技術、協調人類活動與客觀環境之關係的發展學,以及研究整個科學的科學學,總計九大科學部類或門類。

指導思想

從理念上說,《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應當以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具有廣闊視域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為指導,應當充分借鑑美國“2061計畫”為先導的已開發國家科學素質教育的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應當認同世紀之交的“首屆世界科學大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代表的國際社會最新倡導的廣義科學觀念。從結構上說,《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內容應當包括科學學(廣義科學觀)素質、數學科學素質、自然科學素質、生命科學素質、社會科學素質、思維科學素質、哲學科學素質、工程技術素質和發展學(科學發展觀)素質。

科學觀素質

政府檔案政府檔案
作為一個專門以科學為對象的學科群,“科學學”誕生於20世紀20年代。但對科學的整體研究、即站在大視角上反思科學、形成所謂“科學觀”,從古代科學高潮時期就已經開始了。科學觀以及後來作為學科群的科學學是人類科學實踐活動的靈魂,它引導或規範著科學家的視域,制約或影響著該時代科學發展的規模和發展的速度。

中國公民的科學學基本素質

公民對當代科學的整體了解、認識、態度和行為。核心是形成科學意識,包括:對科學本質功能與科學體系結構的深刻認識、對科學-技術-社會的全面理解,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對科學發展規律的尊重態度、崇尚科學的堅定信念、投身科學的強烈欲望、責無旁貸的棟樑意識、超越開拓的競爭意識和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等等。
01)人類自創造勞動工具開始的科學實踐活動:醞釀萌生和發展的基本歷程
02)人類科學觀演變的基本歷程、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的創立、繼承和發展
03)“科學學”學科性質、起源演變的歷史、基本學科群及其主要內容觀點
04)辨識:科學視域、科學本質、科學意識、科學素質、科學能力與科學創新
05)辨識:知識、理論、技術、方法、真理、信仰、崇拜、宗教、迷信與神學
06)辨識:科學性、科學化、科學機制、科學功能、科學規律與科學發展動力
07)當代科學大系統的結構: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及其相互作用
08)宇宙整體的無限性與統一性決定科學研究的開放性與學科界限的相對性
09)事物聯繫的普遍性與解決問題的複雜性決定:套用工程技術具有綜合性
10)辯證唯物主義立場、唯物辯證方法及其世界觀對整個科學具有普遍意義
11)深刻理解:科學的本質是創新、全社會培育創新意識、倡導科學精神的價值
12)深刻理解:提出“學習型社會”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口號的重大意義
13)深刻理解:基礎理論與工程技術對社會生產經濟政治文化的根本性推動作用
14)全面認同與投身二十一世紀中國貫徹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系列重大舉措
中國公民具備科學學素質的核心就是樹立“馬克思主義廣義科學觀”,就是:以包括自然史界、生命史界、社會史界和思維史界的客觀世界為對象,以建設自然+生命+社會+思維=和諧世界為目標的所有理論認識、套用實踐及促進發展的活動概屬科學行為;科學的本質特徵就是創新,科學性就是創新性,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科學化就是增強全民創新意識,就是人人用求實創新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想問題、辦事情,反對迷信、反對守舊。不斷用新理論取代舊理論,不斷用新技術取代舊技術,不斷用新制度取代舊制度。

中國公民應當具備的數學科學基本素質

數學與哲學都是面對整個客觀世界的最抽象、最普遍的科學部類,但與哲學研究“質”的角度有所不同: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的“量”的科學,是人類關於事物的數量形式、數量關係、變化規律及其套用的科學大部類。數學的產生和發展始終圍繞著“數”和“形”這兩個基本概念不斷地深化和演變。大體上說,凡是研究數和它的關係的部分,劃為代數學的範疇;凡是研究形和它的關係的部分,劃為幾何學的範疇。但同時數和形也是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因此,人們通常這樣來定義它:數學是研究事物的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
中國公民的數學科學基本素質就是指:公民對數學的整體了解、認識、態度和行為。要了解最基本的數學科學知識,熟悉最基本的數學科學方法,掌握最基本的數學科學思想,理解數學科學的基本社會功能,端正面對數學的基本態度,提高數學科學意識,自覺培養數學抽象、數學推理和數學建模的能力,提高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的自覺性。
15)數學科學的對象任務、本質特徵及其在科學大系統中的獨特地位和特殊貢獻
16)古今中外數學科學發展史主要代表人物重大理論創新、科學精神與科學思想
17)基礎數學科學的主要學科群、研究種類、基本性質、運算法則與重大價值
18)套用數學科學的主要學科群、研究種類、基本性質、運算法則與重大價值
19)基礎數學科學研究中的一般性程式、思維模式、技術與方法之特點及其運用
20)數學套用於各門具體科學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的一般程式、模式及技術、方法

中國公民應當具備的自然科學基本素質

自然科學是人類關於自然事物的結構、功能、過程和規律的具體科學研究。自然科學的任務是使人類更理性地認識自然、保護自然,能動而又合理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促進自然環境與社會的和諧、永續發展。
中國公民的自然科學素質就是指:公民對自然科學的整體了解、認識、態度和行為。要了解最基本的自然科學知識,熟悉最基本的自然科學方法,掌握最基本的自然科學思想,理解自然科學的基本社會功能,端正面對自然科學的基本態度,提高自然科學意識,增強投身自然科學事業的欲望和培養自然科學研究能力的自覺性。
21)自然科學的對象任務與主要學科群、本質特點及其在科學總體系中的地位作用
22)古今中外自然科學發展史主要代表人物的重大理論創新、科學精神與科學思想
23)人類認識的微觀自然系統: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24)人類認識的巨觀自然系統: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25)人類認識的宇觀自然系統: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26)理論自然科學與套用自然科學研究活動的基本特點、一般步驟及其主要方法
27)人類探索與調控微觀自然的儀器設備及其探索未知渺觀自然界的理論與技術
28)人類探索與調控宇觀自然的儀器設備及其探索未知脹觀自然界的理論與技術

中國公民應當具備的生命科學基本素質

生命科學是人類關於生命事物的結構、功能、過程和規律的具體科學研究。生命科學的任務是使人類更理性地認識生命、保護生物,能動而又合理地處理人與生物的關係,促進生物環境與社會的和諧、永續發展。
中國公民的生命科學素質就是指:公民對生命科學的整體了解、認識、態度和行為。要了解最基本的生命科學知識,熟悉最基本的生命科學研究方法,掌握最基本的生命科學思想,理解生命科學的基本社會功能,端正面對生命科學的基本態度,提高生命科學意識,增強投身生命科學事業的欲望和培養生命科學研究能力的自覺性。
29)生命科學的對象任務與主要學科群、本質特點及其在科學總體系中的地位作用
30)古今中外生命科學發展史主要代表人物的重大理論創新、科學精神與科學思想
31)人類認識的微生物系統: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基本規律
32)人類認識的植物系統: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33)人類認識的動物系統: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34)人類認識的人體系統: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35)理論生命科學與套用生命科學研究的基本特點、一般步驟及其技術與方法
36)人類探索與調控生命的儀器、設備及探索未知宇宙生命的理論與技術研究

中國公民應當具備的社會科學基本素質

社會科學是關於社會事物的結構、功能、過程和規律的具體科學研究大部類,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實踐總結和理論反思,是社會認識活動的專門化和典型性形式,是人類社會的自我意識。社會科學及其工程技術與方法的任務是使人類更理性地認識社會、維護社會,能動而又合理地處理人與社會的關係,促進社會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中國公民的社會科學素質就是指:公民對社會科學的整體了解、認識、態度和行為:要了解最基本的社會科學知識,熟悉最基本的社會科學方法,掌握最基本的社會科學思想,理解社會科學的基本功能,端正面對社會科學的基本態度,提高社會科學意識,增強投身社會理論與社會實踐的欲望和培養社會科學研究能力的自覺性。
37)社會科學的對象任務與主要學科群、本質特點及其在科學總體系中的地位作用
38)古今中外社會科學發展史主要代表人物的重大理論創新、科學精神與科學思想
39)社會生產系統的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40)社會經濟系統的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41)社會政治系統的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42)社會文化系統的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43)現代理論社會科學與套用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特點、基本步驟及其主要方法
44)人類探索與調控社會的儀器、設備及其探索未知社會現象的理論與技術研究

中國公民應當具備的思維科學基本素質

思維科學是關於思維事物的結構、功能、過程和規律的具體科學研究大部類,是人類思維活動的實踐總結和理論反思,是思維認識活動的專門化和典型性形式,是人類思維的自我意識。隨著人工智慧為標誌的信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思維科學及其工程技術作為一個科學大部類脫穎而出。思維科學及其工程技術與方法的任務是使人類更理性地認識思維、維護思維,能動而又合理地處理思維問題,發揮思維在人類自覺自由發展中的作用。
中國公民的思維科學素質就是指:公民對思維科學的整體了解、認識、態度和行為。要了解最基本的思維科學知識,熟悉最基本的思維科學方法,掌握最基本的思維科學思想,理解思維科學的基本功能,端正面對思維科學的基本態度,提高思維科學意識,增強投身思維科學與思維管理事業的欲望和培養思維科學研究能力的自覺性。
45)思維科學的對象任務與主要學科群、本質特點及其在科學總體系中的地位作用
46)古今中外思維科學發展史主要代表人物的重大理論創新、科學精神與科學思想
47)人腦系統的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48)心理系統的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49)邏輯系統的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50)意識系統的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51)現代理論思維科學與套用思維科學研究的基本特點、基本步驟及其主要方法
52)人類探索與調控思維的儀器、設備及其探索未知思維現象的理論與技術研究

中國公民應當具備的哲學科學基本素質

哲學與數學一樣,都是面對整個客觀世界的最抽象、最普遍的科學部類,但與數學研究“量”的角度有所不同:哲學是研究客觀事物及其整體的“質”的科學,是人類關於事物的本質特徵、相互關係、變化規律及其套用的科學大部類。
中國公民的哲學科學素質就是指:公民對哲學科學的整體了解、認識、態度和行為。要了解最基本的哲學科學知識,熟悉最基本的哲學科學方法,掌握最基本的哲學科學思想,理解哲學科學的基本社會功能,端正面對哲學科學的基本態度,提高哲學科學意識,增強投身哲學科學事業的欲望、培養哲學科學研究能力,或在其它科學研究中運用哲學科學素質的自覺性。
53)哲學科學的對象任務、本質特徵及其在科學大系統中的獨特地位和特殊貢獻
54)古今中外哲學科學發展史主要代表人物重大理論創新、科學精神與科學思想
55)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前提基礎理論:辯證唯物主義立場論、方法論與世界觀
56)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生命觀、社會觀與思維觀
57)套用哲學之各個重要分支的研究對象、視角、內容、成果、趨勢及其反思
58)哲學科學研究的根本模式:要素-結構-功能與過程-機制-規律的分析

中國公民應當具備的工程技術基本素質

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於幫助人類利用宇宙的資源發展社會生產,提升人們生活水平。認識客觀世界的是基礎科學,利用客觀世界的是工程技術。20世紀理論與技術這兩者空前協調一致起來:理論成為技術的直接先導,技術成為理論的直接表現,換句話說,由於“實際套用”這一特點的突出,促使兩者相互協調發展,形成了一個又一個以社會套用為核心目標的綜合性工程技術學科群。
中國公民的工程技術素質就是指:對當代工程技術的整體了解、認識、態度和行為。包括認識工程技術的本質和規律,包括對當代工程技術總體特徵、總體結構、總體功能的認知和應對。要了解最基本的工程技術部門,熟悉最基本的工程技術方法,掌握最基本的工程化思想,理解工程技術的基本社會功能,端正面對工程技術的基本態度,提高工程技術的標準意識、實踐意識、目標意識、實效意識、質量意識、安全意識、人本意識和風險意識,增強投身工程技術事業的欲望和培養工程技術研究能力的自覺性。
59)空間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60)海洋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61)土木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62)能源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63)農業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64)畜牧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65)醫藥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66)生態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67)交通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68)信息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69)金融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70)法律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71)知識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72)教育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73)智慧型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74)思想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中國公民應當具備的發展學/科學發展觀素質

20世紀,“世界史”研究從傳統的狹隘人類文明史向包括自然史、生命史、社會史和思維史在內的宇宙史過渡。不了解宇宙發展史,就無法充分認識人類與自然史界、生命史界、社會史界、思維史界的利用和改造關係,就不能深刻理解環境問題的歷史必然性、整體危害性和現實迫切性。哲學上能夠囊括所有史界演化、進化、進步、演進的範疇應當是“發展觀”,相應的學科應當是“發展學”或“發展科學”,它不僅應當包括研究“昨天∕過去”的歷史學,也應當包括研究“今天∕現在”的現狀學,和研究“明天∕將來”的未來學。
中國公民的發展學素質就是指:公民對宇宙發展史的整體了解、認識、態度和行為。
75)自然的起源與演化史:奇點大爆炸至地球新陸海系統形成的數百億年基本歷程
76)生命的起源與進化史:地球有機物出現至進化出智慧生物的數十億年基本歷程
77)社會的起源與進步史:類猿人出現至聯合國制定世紀議程的數百萬年基本歷程
78)思維的起源與演進史:個體意識出現至全球人類意識出現的數十萬年基本歷程
79)宇宙四大系統相繼形成並在相互作用中的共同演變、促進、衝突的基本歷程
80)從遠古時代“陰陽變易”宇宙和諧變化觀到近世時代社會歷史學科的科學化
81)從馬克思恩格斯的辯證唯物主義發展哲學到當代東西方環境與發展理論研究
82)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全人類的消貧、普教、平權、抗疾、延壽與環保
83)中國共產黨“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促進人與社會全面發展
84)用更廣闊的視野審視安全,需要採用綜合手段共同應對、維護世界和平穩定
85)用更全面的觀點看待發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以促進共同繁榮
86)用更開放的態度開展合作,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努力推動互利共贏
87)用更寬廣的胸襟相互包容,實現和諧共處、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進步
88)各國同舟共濟、共創未來,為建設持久和平穩定發展的和諧世界而不懈努力
中國公民具有發展學素質的核心就是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發展觀”,就是:從自然、生命、社會和思維相繼出現、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角度真正理解“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整體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全面領悟“科學發展觀”的“超越國家、超越社會”意義,自覺地遵循科學發展觀,積極投身囊括整個地球的“和諧世界”的建設。

基準出台

2016年4月18日科技部中央宣傳部出台檔案: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畫單列市、副省級城市科技廳(委、局)、黨委宣傳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黨委宣傳部,中央、國務院各部門、直屬機構,中央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各人民團體:

為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等確定的科普工作任務,國務院辦公廳確定科技部、財政部、中央宣傳部牽頭,中央組織部等20個部門參加制定《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以下簡稱《基準》),建立《科學素質綱要》實施的監測指標體系,定期開展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和全國科普統計工作,為公民提高自身科學素質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導。

經組織專家研究,在部分省(市)試點測評,並廣泛徵求部門、地方和社會各界意見,在形成廣泛共識的基礎上,制定了《基準》(電子版可從科技部入口網站等下載),現予印發。請各地各部門認真組織黨政機關幹部、工人、農民,科技、教育工作者,城鄉勞動者、部隊官兵、學生、社會各界人士等學習;各級黨政機關、科研機構、企業、事業單位、學校、部隊、社會團體等要組織《基準》學習和培訓活動;新聞媒體、網站要對《基準》進行廣泛宣傳,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科技意識和科學素養,形成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測評考察

《基準》適用範圍為18周歲以上,具有行為能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測評時從132個基準點中隨機選取50個基準點進行考察,50個基準點需覆蓋全部26條基準。根據每條基準點設計題目,形成調查題庫。測評時,從500道題庫中隨機選取50道題目(必須覆蓋26條基準)進行測試,形式為判斷題或選擇題,每題2分。正確率達到60%視為具備基本科學素質。

結構表

序號 基準內容 基準點序號 基準點
1 知道世界是可被認知的,能以科學的態度認識世界。 1-5 5個
2 知道用系統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6-9 4個
3 具有基本的科學精神,了解科學技術研究的基本過程。
10-12
3個
4 具有創新意識,理解和支持科技創新。
13-18 6個
5 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認識到技術產生的影響具有兩面性。
19-23 5個
6 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與自然和諧相處。
24-27 4個
7 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有效利用資源。
28-31 4個
8 崇尚科學,具有辨別信息真偽的基本能力。
32-34 3個
9 掌握獲取知識或信息的科學方法。
35-38 4個
10 掌握基本的數學運算和邏輯思維能力。
39-44 6個
11 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識。
45-52 8個
12 掌握基本的化學知識。
53-58 6個
13 掌握基本的天文知識。
59-61 3個
14 掌握基本的地球科學和地理知識。
62-67 6個
15 了解生命現象、生物多樣性與進化的基本知識。
68-74 7個
16 了解人體生理知識。
75-78 4個
17 知道常見疾病和安全用藥的常識。
79-88 10個
18 掌握飲食、營養的基本知識,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89-95 7個
19 掌握安全出行基本知識,能正確使用交通工具。
96-98 3個
2 掌握安全用電、用氣等常識,能正確使用家用電器和電子產品。 99-101 3個
21 了解農業生產的基本知識和方法。
102-106 5個
22 具備基本勞動技能,能正確使用相關工具與設備。
107-111 5個
23 具有安全生產意識,遵守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 112-117 6個
24 掌握常見事故的救援知識和急救方法。
118-122 5個
25 掌握自然災害的防禦和應急避險的基本方法。
123-125 3個
26 了解環境污染的危害及其應對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和水資源。
126-132 7個

基準點

1.知道世界是可被認知的,能以科學的態度認識世界。
(1)樹立科學世界觀,知道世界是物質的,是能夠被認知的,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是有限的。
(2)尊重客觀規律能夠讓我們與世界和諧相處。
(3)科學技術是在不斷發展的,科學知識本身需要不斷深化和拓展。
(4)知道哲學社會科學同自然科學一樣,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5)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認識自然和社會、發展科學和技術具有重要作用。
2.知道用系統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6)知道世界是普遍聯繫的,事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對立統一的;能用普遍聯繫的、發展的觀點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
(7)知道系統內的各部分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複雜的結構可能是由很多簡單的結構構成的;認識到整體具備各部分之和所不具備的功能。
(8)知道可能有多種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知道解決一個問題可能會引發其他的問題。
(9)知道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觀念,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整體系統的方法論,並具有現實意義。
3.具有基本的科學精神,了解科學技術研究的基本過程。
(10)具備求真、質疑、實證的科學精神,知道科學技術研究應具備好奇心、善於觀察、誠實的基本要素。
(11)了解科學技術研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
(12)對擬成為實驗對象的人,要充分告知本人或其利益相關者實驗可能存在的風險。
4.具有創新意識,理解和支持科技創新。
(13)知道創新對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具有求新意識,崇尚用新知識、新方法解決問題。
(14)知道技術創新是提升個人和單位核心競爭力的保證。
(15)尊重智慧財產權,具有專利、商標、著作權保護意識;知道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對促進技術創新的重要作用。
(16)了解技術標準和品牌在市場競爭中的重要作用,知道技術創新對標準和品牌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具有品牌保護意識。
(17)關注與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相關的新知識、新技術。
(18)關注科學技術發展。知道“基因工程”、“幹細胞”、“納米材料”、“熱核聚變”、“大數據”、“雲計算”、“網際網路+”等高新技術。
5.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認識到技術產生的影響具有兩面性。
(19)知道解決技術問題經常需要新的科學知識,新技術的套用常常會促進科學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
(20)了解中國古代四大發明、農醫天算以及近代科技成就及其對世界的貢獻。
(21)知道技術產生的影響具有兩面性,而且常常超過了設計的初衷,既能造福人類,也可能產生負面作用。
(22)知道技術的價值對於不同的人群或者在不同的時間,都可能是不同的。
(23)對於與科學技術相關的決策能進行客觀公正地分析,並理性表達意見。
6.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與自然和諧相處。
(24)知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熱愛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25)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依存的地球上,不僅全球的生態環境相互依存,經濟社會等其他因素也是相互關聯的。
(26)知道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土地荒漠化、大氣臭氧層損耗等全球性環境問題及其危害。
(27)知道生態系統一旦被破壞很難恢復,恢復被破壞或退化的生態系統成本高、難度大、周期長。
7.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有效利用資源。
(28)知道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29)知道地球的人口承載力是有限的;了解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知道礦產資源、化石能源等是不可再生的,具有資源短缺的危機意識和節約物質資源、能源意識。
(30)知道開發和利用水能、風能、太陽能、海洋能和核能等清潔能源是解決能源短缺的重要途徑;知道核電站事故、核廢料的放射性等危害是可控的。
(31)了解材料的再生利用可以節省資源,做到生活垃圾分類堆放,以及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減少排放;節約使用各種材料,少用一次性用品;了解建築節能的基本措施和方法。
8.崇尚科學,具有辨別信息真偽的基本能力。
(32)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驗是檢驗科學真偽的重要手段。
(33)知道解釋自然現象要依靠科學理論,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對尚不能用科學理論解釋的自然現象不迷信、不盲從。
(34)知道信息可能受發布者的背景和意圖影響,具有初步辨識信息真偽的能力,不輕信未經核實的信息。
9.掌握獲取知識或信息的科學方法。
(35)關注與生活和工作相關知識和信息,具有通過圖書、報刊和網路等途徑檢索、收集所需知識和信息的能力。
(36)知道原始信息與二手信息的區別,知道通過調查、訪談和查閱原始文獻等方式可以獲取原始信息。
(37)具有初步加工整理所獲的信息,將新信息整合到已有的知識中的能力。
(38)具有利用多種學習途徑終身學習的意識。
10.掌握基本的數學運算和邏輯思維能力。
(39)掌握加、減、乘、除四則運算,能藉助數量的計算或估算來處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
(40)掌握米、千克、秒等基本國際計量單位及其與常用計量單位的換算。
(41)掌握機率的基本知識,並能用機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42)能根據統計數據和圖表進行相關分析,做出判斷。
(43)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的能力,掌握基本的邏輯推理方法。
(44)知道自然界存在著必然現象和偶然現象,解決問題講究規律性,避免盲目性。
11.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識。
(45)知道分子、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所有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
(46)區分物質主要的物理性質,如密度、熔點、沸點、導電性等,並能用它們解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簡單現象;知道常見物質固、液、氣三態變化的條件。
(47)了解生活中常見的力,如重力、彈力、摩擦力、電磁力等;知道大氣壓的變化及其對生活的影響。
(48)知道力是自然界萬物運動的原因;能描述牛頓力學定律,能用它解釋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現象。
(49)知道太陽光由七種不同的單色光組成,認識太陽光是地球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最主要來源;知道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都是電磁波。
(50)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知識,了解成像原理。
(51)掌握電壓電流、功率的基本知識,知道電路的基本組成和連線方法。
(52)知道能量守恆定律,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滅,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其他物體,而總量保持不變。
12.掌握基本的化學知識。
(53)知道水的組成和主要性質,舉例說出水對生命體的影響。
(54)知道空氣的主要成分。知道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的主要性質,並能列舉其用途。
(55)知道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元素及分類。
(56)知道質量守恆定律,化學反應只改變物質的原有形態或結構,質量總和保持不變。
(57)能識別金屬和非金屬,知道常見金屬的主要化學性質和用途。知道金屬腐蝕的條件和防止金屬腐蝕常用的方法。
(58)能說出一些重要的酸、鹼和鹽的性質,能說明酸、鹼和鹽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並能用它們解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關簡單現象。
13.掌握基本的天文知識。
(59)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太陽是銀河系內的一顆恆星,宇宙由大量星系構成的;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論。
(60)知道地球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為一日,形成晝夜交替;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形成四季更迭;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周為一月,伴有月圓月缺。
(61)能夠識別北斗七星,了解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天文現象。
14.掌握基本的地球科學和地理知識。
(62)知道固體地球由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地球的運動和地球內部的各向異性產生各種力,造成自然災害。
(63)知道地球表層是地球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交接的層面,它構成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地球環境。
(64)知道地球總面積中陸地面積和海洋面積的百分比,能說出七大洲、四大洋。
(65)知道我國主要地貌特點、人口分布、民族構成、行政區劃及主要鄰國,能說出主要山脈和水系。
(66)知道天氣是指短時段內的冷熱、乾濕、晴雨等大氣狀態,氣候是指多年氣溫、降水等大氣的一般狀態;看懂天氣預報及氣象災害預警信號。
(67)知道地球上的水在太陽能和重力作用下,以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和徑流等方式不斷運動,形成水循環;知道在水循環過程中,水的時空分布不均造成洪澇、乾旱等災害。
15.了解生命現象、生物多樣性與進化的基本知識。
(68)知道細胞是生命體的基本單位。
(69)知道生物可分為動物、植物與微生物,識別常見的動物和植物。
(70)知道地球上的物種是由早期物種進化而來,人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
(71)知道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知道地球上的氧氣主要來源於植物的光合作用。
(72)了解遺傳物質的作用,知道DNA、基因和染色體。
(73)了解各種生物通過食物鏈相互聯繫,抵制捕殺、銷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動物的行為。
(74)知道生物多樣性是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利於維護生態系統平衡。
16.了解人體生理知識。
(75)了解人體的生理結構和生理現象,知道心、、肺、胃、腎等主要器官的位置和生理功能。
(76)知道人體體溫、心率、血壓等指標的正常值範圍,知道自己的血型。
(77)了解人體的發育過程和各發育階段的生理特點。
(78)知道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隨性別、體重、活動以及生活習慣而不同。
17.知道常見疾病和安全用藥的常識。
(79)具有對疾病以預防為主、及時就醫的意識。
(80)能正確使用體溫計、體重計、血壓計等家用醫療器具,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
(81)知道蚊蟲叮咬對人體的危害及預防、治療措施;知道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可能感染人體,導致疾病;知道污水和糞便處理、動植物檢疫等公共衛生防疫和檢測措施對控制疾病的重要性。
(82)知道常見傳染病(如傳染性肝炎、肺結核病、愛滋病、流行性感冒等)、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突發性疾病(如腦梗塞、心肌梗塞等)的特點及相關預防、急救措施。
(83)了解常見職業病的基本知識,能採取基本的預防措施。
(84)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心理疾病、精神疾病基本特徵,知道預防、調適的基本方法。
(85)知道遵醫囑或按藥品說明書服藥,了解安全用藥、合理用藥以及藥物不良反應常識。
(86)知道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的區別,知道對自身有過敏性的藥物。
(87)了解中醫藥是中國傳統醫療手段,與西醫相比各有優勢。
(88)知道常見毒品的種類和危害,遠離毒品。
18.掌握飲食、營養的基本知識,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89)選擇有益於健康的食物,做到合理營養、均衡膳食。
(90)掌握飲用水、食品衛生與安全知識,有一定的鑑別日常食品衛生質量的能力。
(91)知道食物中毒的特點和預防食物中毒的方法。
(92)知道吸菸、過量飲酒對健康的危害。
(93)知道適當運動有益於身體健康。
(94)知道保護眼睛、愛護牙齒等的重要性,養成愛牙護眼的好習慣。
(95)知道作息不規律等對健康的危害,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19.掌握安全出行基本知識,能正確使用交通工具。
(96)了解基本交通規則和常見交通標誌的含義,以及交通事故的救援方法。
(97)能正確使用腳踏車等日常家用交通工具,定期對交通工具進行維修和保養。
(98)了解乘坐各類公共運輸工具(汽車、軌道交通、火車、飛機、輪船等)的安全規則。
20.掌握安全用電、用氣等常識,能正確使用家用電器和電子產品。
(99)了解安全用電常識,初步掌握觸電的防範和急救的基本技能。
(100)安全使用燃氣器具,初步掌握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方法。
(101)能正確使用家用電器和電子產品,如電磁爐、微波爐、熱水器、洗衣機、電風扇、空調、冰櫃、收音機、電視機、計算機、手機、照相機等。
21.了解農業生產的基本知識和方法。
(102)能分辨和選擇食用常見農產品。
(103)知道農作物生長的基本條件、規律與相關知識。
(104)知道土壤是地球陸地表面能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是人類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基礎。
(105)農業生產者應掌握正確使用農藥、合理使用化肥的基本知識與方法。
(106)了解農藥殘留的相關知識,知道去除水果、蔬菜殘留農藥的方法。
22.具備基本勞動技能,能正確使用相關工具與設備。
(107)在本職工作中遵循行業中關於生產或服務的技術標準或規範。
(108)能正確操作或使用本職工作有關的工具或設備。
(109)注意生產工具的使用年限,知道保養可以使生產工具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和延長使用年限,能根據用戶手冊規定的程式,對生產工具進行諸如清洗、加油、調節等保養。
(110)能使用常用工具來診斷生產中出現的簡單故障,並能及時維修。
(111)能嘗試通過工作方法和流程的最佳化與改進來縮短工作周期,提高勞動效率。
23.具有安全生產意識,遵守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
(112)生產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應樹立安全生產意識,自學履行崗位職責。
(113)在勞動中嚴格遵守安全生產規定和操作手冊。
(114)了解工作環境與場所潛在的危險因素,以及預防和處理事故的應急措施,自覺佩戴和使用勞動防護用品。
(115)知道有毒物質、放射性物質、易燃或爆炸品、雷射等安全標誌。
(116)知道生產中爆炸、工傷等意外事故的預防措施,一旦事故發生,能自我保護,並及時報警。
(117)了解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知道清潔生產標準和相關措施,具有監督污染環境、安全生產、運輸等的社會責任。
24.掌握常見事故的救援知識和急救方法。
(118)了解燃燒的條件,知道滅火的原理,掌握常見消防工具的使用和在火災中逃生自救的一般方法。
(119)了解溺水、異物堵塞氣管等緊急事件的基本急救方法。
(120)選擇環保建築材料和裝飾材料,減少和避免苯、甲醛、放射性物質等對人體的危害。
(121)了解有害氣體泄漏的應對措施和急救方法。
(122)了解犬、貓、蛇等動物咬傷的基本急救方法。
25.掌握自然災害的防禦和應急避險的基本方法。
(123)了解我國主要自然災害的分布情況,知道本地區常見自然災害。
(124)了解地震、滑坡、土石流、洪澇、颱風、雷電、沙塵暴、海嘯等主要自然災害的特徵及應急避險方法。
(125)能夠應對主要自然災害引發的次生災害。
26.了解環境污染的危害及其應對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和水資源。
(126)知道大氣和海洋等水體容納廢物和環境自淨的能力有限,知道人類污染物排放速度不能超過環境的自淨速度。
(127)知道大氣污染的類型、污染源與污染物的種類,以及控制大氣污染的主要技術手段。能看懂空氣品質報告。知道清潔生產和綠色產品的含義。
(128)自覺地保護所在地的飲用水源地。知道污水必須經過適當處理達標後才能排入水體。不往水體中丟棄、傾倒廢棄物。
(129)知道工業、農業生產和生活的污染物進入土壤,會造成土壤污染,不亂倒垃圾。
(130)保護耕地,節約利用土地資源,懂得合理利用草場、林場資源,防止過度放牧,知道應該合理開發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土地。
(131)知道過量開採地下水會造成地面沉降、地下水位降低、沿海地區海水倒灌;選用節水生產技術和生活器具,知道合理利用雨水、中水,關注公共場合用水的查漏塞流。
(132)具有保護海洋的意識,知道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