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健

馬克健

馬克健,男,漢族,1940年6月生於北京市,原籍河北省灤縣,中共黨員。1964年內蒙古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1981年內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專業研究生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此後,在內蒙古大學物理系工作,先後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全國近代物理研究會理事。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馬克健,男,漢族,1940年6月生於北京市,原籍河北省灤縣,中共黨員。1964年內蒙古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1981年內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專業研究生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此後,在內蒙古大學物理系工作,先後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全國近代物理研究會理事。

個人事跡

在大學本科和研究生階段,馬克健受到系統、嚴格的訓練,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較寬的知識面,較強的科研能力,為以後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科研方面,馬克健教授在理論物理的高能天體物理、量子物理、理論生物物理等研究方向做了較為深入、系統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科研論文40多篇。其中有代表性的有:《Search for Neutrino Astronomical Object》(1983);《A Note on winding Number Statistics》(1994);《The simulation of a Typical Grassland Comminity Succession》(1997)。 在教學方面,馬克健教授為本科生主講主幹基礎課量子力學,為碩士研究生主講學位課高等量子力學、量子場論等課程,還為學生講授其它選修課及學術講座。他承擔繁重的教學工作,年年超工作量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中,他充滿激情,堅持從實際出發,突出素質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並注意介紹最新科學成果,形成獨特的教學方法和風格,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好評。他對學生有深厚的感情和高度的責任心,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都給予耐心的解答,對報考外院校研究生的同學進行免費輔導,幫助同學解決困難,資助家庭困難學生,受到學生的尊敬和愛戴。

社會貢獻

1986年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共指導7名碩士研究生。這些研究生畢業後努力工作,取得相當成績,成為各單位的骨幹。其中有6名繼續深造,考取為博士研究生。

1985年-1988年任物理主任,團結全系職工,克服困難,為物理系的改革、發展付出巨大的努力,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1989年5月受國家教委派遣,到澳大利亞西澳大學進行學術訪問,被該校授予“榮譽訪問學者”稱號。

1995年11月-2000年6月,任內蒙古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常務副院長,為該學院的建立、規範化和進一步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1993年和1997年,馬克健同志和其他合作者兩次榮獲內蒙古自治區高等教育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199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