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侶賢

馬侶賢(1907--1974),安徽合肥人。建國後,繼任育才學校、行知藝術學校、行知中學校長。合著《山海工學團》。

生平事跡

民國17年秋,馬侶賢任曉莊萬壽庵國小校長。民國19年,國民政府通緝陶行知,曉莊師範被封閉,馬侶賢被列入黑名單,遂改名為肖生。此年“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撤消了對陶行知的通緝令,同時明令發曉莊師範。
民國21年2月,曉莊國小和幼稚恢復。 “一、二八”淞滬抗戰結束不久,曉莊國小又被憲兵進駐,被迫關閉。於是,馬侶賢來到上海,為陶行知籌備山海工學團奔走。同年10月1日,在寶山大場孟家木橋紅廟開學,馬侶賢擔任首任團長,直到民國24年夏天,3年中,馬侶賢一心一意實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普及教育,推行“小先生制”, 倡導手腦並用,創始教、學、做合一。
民國23年2月底,國民黨期特務到山海工團搜捕共產黨人,把馬侶賢抓了去, 後經陶行知等人設法營救,獲保釋。
民國26年“八一三”抗戰爆發後,馬侶賢受陶行知委託,在重慶北碚附近草街子古聖寺創辦育才學校,第一期招難童40多人,學生衣食等經費全賴陶行知募集得來,全校師生一日兩粥,度過了艱苦的歲月。民國35年7月,陶行知患腦溢血去世,校務由馬侶賢獨立主持。次年5月遷至大場。解放後,學校改為公立。1953年改名為行知中學,設高中部,為市重點中學,學生增至千餘人,馬侶賢仍任校長。
民國28年春,馬侶賢受陶行知的委託,在重慶市郊北溫泉創辦育才學校。7月開學,8月初遷至合川縣草街子古聖寺上課。馬任總務主任,半年後任副校長。
民國34年馬參加了沈鈞儒、史良、陶行知主持的中國人民救國會。馬侶賢擔任學校行政工作,與共產黨人親密共事,真誠地在黨的外圍工作。
民國35年7月,陶行知在上海逝世,校董事會一致推選馬侶賢繼任育才學校校長,主持校務。
民國36年2月28日,重慶新華日報社被查封。在國民政府的協迫下,是年5月,馬將育才學校遷至上海大場餘慶橋。“育才”遷滬後,帶來了師生創作演出的《朱大嬸送雞蛋》、《農作舞》、《王大娘補缸》等節目,以及延安的秧歌舞,給上海的文藝界帶來了清新之風。
建國後,育才學校即改為公辦。由上海市教育局直接領導。設在市區的藝術班,單獨建制為行知藝術學校。1950年夏,育才學校開始向社會公開招生。1953年,更名行知中學,設高中部為市重點中學。馬侶賢一直擔任校長。馬侶賢解放前追求真理,曾與共產黨人親密共事,民國35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解放後積極為人民教育事業作出貢獻,為中國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常委,被選為上海市第一屆人民委員會委員,1966年前為歷屆市人民代表,1956年當選為北郊區副區長,1957年後為民盟北郊區支部主任委員。1958年北郊區撤銷後,1959年起當選為寶山縣政協副主席,兼任行知中學校長。馬侶賢數十年如一日,長年忘我地工作,受到教育界人事的尊重。1974年4月10日病逝,終年67歲。

馬侶賢銅像在滬揭幕

上海市行知中學校慶70周年前夕,行知中學近日隆重舉行了老校長馬侶賢銅像揭幕儀式。
1939年,馬侶賢先生受陶行知委託,在重慶北碚附近草街子古聖寺創辦了育才學校,1946年又是馬侶賢受陶行知委託,將重慶育才學校東遷至上海大場。馬侶賢曾任上海市北郊區副區長、寶山區政協副主席,並長期擔任行知中學校長。東遷上海後,是馬校長的身體力行,使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育才學校的光榮傳統得以在行知中學的繼承、發揚和光大,馬侶賢先生為行知中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可以這樣說,馬侶賢先生是連線重慶育才學校與上海行知中學的紐帶與橋樑。
馬侶賢夫人,87歲的夏英嵐大姐帶領子女們專程趕來參加揭幕儀式,出席銅像揭幕儀式的還有上海市行知中學校友會部分理事、寶山區教育學會、區陶行知研究會、上海陶行知紀念館的代表、以及行知中學的師生等。揭幕儀式由行知中學黨總支副書記懷國慶主持。上海市寶山區教育局副局長、行知中學校長張步華、馬侶賢的學生上海市陶行知研究協會副會長、愛滿天下文化藝術傳播中心主任葉良駿、馬侶賢的兒子馬湘分別在揭幕式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然後,由夏英嵐大姐和張步華校長一起為馬侶賢銅像揭幕。正如許多校友滿含深情所說的,馬校長又和我們在一起了。

榮譽

1953年被選為上海市委會第一屆人民委員會委員(1966年前為歷屆市人民代表)。1956年,當選為北郊區副區長。1957年後,為民盟北部區支部主任委員。1959年,當選為寶山縣政協副主席,同時兼任行知中學校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