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浮思想研究:以性命與六藝為中心

第一節性命之理為六藝之源 第五節六藝之道攝盡三教 第四節儒學生命道統的失落

作者簡介

李國紅,男,漢族,1970年1月生,甘肅省慶陽市人。南京大學中國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哲學流動站出站博士後。現為蘭州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甘肅省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會理事,宗教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儒釋道三教文化學術研究,有多篇論文在不同的雜誌上發表。

內容簡介

《馬一浮思想研究:以性命與六藝為中心》從馬一浮儒學的基本觀點“六藝賅攝一切學術”所存在的疑難入手展開分析、思考、研究,最終確定馬一浮儒學的中心問題式是用原始儒家作為理想人生境界構架的內聖外王之道重建和發揮宋明儒學指向天人合一道德理想的性命之理。馬一浮重建性命之理的目的是想用儒家本有的學理解決當時中西文化衝突中知識學術與道德學術的矛盾,其辦法是用原始儒家六藝之學內聖外王之道的理想人生境界構架直接把一切知識學術與道德學術統攝起來,然後又以六藝之學為教來教人體證宋明儒學的性命之理,由此在人生實踐中間接地把作為道德學術本體的性命之理引入知識學術,最終實現以德率知的人生境界。《馬一浮思想研究:以性命與六藝為中心》寫作目的即是根據馬一浮儒學的中心問題式把馬一浮用“六藝賅攝一切學術”這一思想觀念重建宋明儒學性命之理所針對的時代課題、所體現的具體思路、所包含的具體內容及這一重建過程所表現的最終發展方向具體展現出來。

目錄

緒論
一 關於馬一浮研究現狀的考察和分析
二 本書的中心問題和思路
三 本書的主要創新之處
第一章 中西文化衝突中表現出知識與道德的矛盾
第一節 世界近代物質文明的上升
第二節 中國近代傳統的失落
第三節 特殊機遇下保守主義的回歸
第四節 現代新儒家的產生
第五節 科玄論戰顯示知識與道德的衝突
第六節 馬一浮的正德、立人、救國思路
第二章 用先秦儒家內聖外王之道重建宋明儒學性命之理的思路
第一節 性命之理為六藝之源
第二節 六藝交融互攝
第三節 君子小人之辨
第四節 刻書留種子
第五節 辦學育人才
第六節 修證性命之理
第三章 以六藝德教統攝先秦諸子與西方近代學術來展示性命之理
第一節 自性為立教之本
第二節 聖賢學問的真血脈
第三節 從性起修人六藝之道
第四節 六藝統攝先秦諸子學術
第五節 六藝統攝西方近代學術
第六節 學為聖人復興六藝文化
第四章 以六藝德教攝盡三教凸顯性命之理
第一節 三教合一的歷史趨勢
第二節 三教合一的性德基礎
第三節 三教教相不相混濫
第四節 心性修養之學貫穿三教
第五節 六藝之道攝盡三教
第六節 三教同歸性命之理
第五章 人生境界上以德率知體現性命之理
第一節 近代以儒學議政對內聖性體的迷失
第二節 中西文化碰撞中儒學外王大用的陷落
第三節 儒學哲學化對心體的迷失
第四節 儒學生命道統的失落
第五節 對舊儒學的新安頓
第六節 以德率知、復性歸命
結束語
馬一浮研究拾零
儒家文化的重建――論馬一浮重建儒家文化的背景、思路和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部分內容

《馬一浮思想研究:以性命與六藝為中心》所研究的是馬一浮用“六藝賅攝一切學術”這一思想觀念重建儒家性命之理所發生的歷史背景、所體現的具體思路、所包含的具體內容以及這一重建過程所表現出的最終發展方向。全書共分五章,李國紅的寫作目的即是根據馬一浮儒學的中心問題式把馬一浮用“六藝賅攝一切學術”這一思想觀念重建宋明儒學性命之理所針對的時代課題、所體現的具體思路、所包含的具體內容及這一重建過程所表現的最終發展方向具體展現出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