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蛾

香蕉蛾

產於非洲,隨巴西木進入廣州。

基本信息

中文種名:香蕉蛾
◎拉丁文學名:Opogona sacchari

形態特徵

成蟲:體色黃褐,體長8—10mm,展翅22—26mm,前翅深棕色,中室端部和後緣各有一黑色斑點。前翅後緣有毛束,停息時毛束翹起如雞尾狀。後翅黃褐色,後緣有長毛。後足長,超出翅端部,後足脛節具長毛。腹部腹面有兩面三刀排灰色點列。停息時,觸角前伸;爬行時,速度快,形似蜚蠊,並可做短距離跳躍。雌蟲前翅基部有一黑色細線,可達翅中部。
卵:淡黃色,卵圓形,長0.5—0.7mm、寬0.3—0.4mm。
幼蟲:乳白色透明。老熟幼蟲長30mm,寬3mm。頭紅棕色,胴部各節背面有4個毛片,矩形,前2後2排成2排,各節側面亦有4各小毛片。
蛹:棕色,觸角、翅芽、後足相互緊貼與蛹體分離。

生物學特性

1年發生3~4代,在15℃時生活周期約為3個月,在溫度較高的條件下,可達8代之多。幼蟲活動能力極強,行動敏捷,蛀食皮層、莖稈,咬食新根。以幼蟲在寄主花木的土中越冬,翌年幼蟲上樹危害,多在3年以上巴西木的乾皮內蛀食。卵散產或成堆,每雌蟲產卵50~200粒。食性廣,寄主植物達60餘種。小巴西木有抗性。有時可蛀入木質部表層,留下輕微痕跡;少數可從傷口、裂縫處鑽入木段髓部,造成空心。幼蟲期長達45天,共7齡。老熟幼蟲吐絲結繭化蛹,夏季多在木樁頂部或上部的表皮,繭外粘著木屑和纖維等,秋冬季多在花盆土下結繭化蛹,繭外粘著土粒等。蛹期15天左右。羽化前蛹頂破絲繭和樹表皮,蛹體一半外露。成蟲羽化後,外露的蛹殼經久不落;成蟲爬行能力很強,爬行迅速,象蜚蠊,可做短距離的跳躍。成蟲有補充營養和趨糖的習性,壽命約5天,卵散產或集中塊產,卵期4天。幼蟲孵化後吐絲下垂,很快鑽入樹皮上危害。幼蟲有食土的習性。在腸胃中可見有土粒,糞便中亦有土粒。

產地分布

◎原產地:非洲熱帶、亞熱帶地區
◎我國分布現狀:
已傳播到北京、廣州、海南、福州、南京、深圳、上海等十餘個省市。在南方的發生更嚴重,在這些地區凡能見到巴西木的地方幾乎都有蔗扁蛾發生危害。
◎國外分布:
巴西、美國、義大利等
◎引入擴散原因:
隨寄主植物很容易擴散和傳播,已在歐洲、南美洲、西印度群島、美國等地區發現。巴西木是其重要寄主植物。1987年,蔗扁蛾隨進口的巴西木進入廣州。隨著巴西木在我國的普及,蔗扁蛾也隨之擴散,20世紀90年代傳播到了北京。

危害

蔗扁蛾食性十分廣泛,威脅巴西木、一口紅和鵝掌柴的根部,棕竹的根莖部,香蕉、甘蔗、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及溫室栽培的植物,特別是一些名貴花卉等。感染植物輕則局部受損;重則將整段幹部的皮層全部蛀空。

控制方法

· 加強對內、對外植物檢疫,嚴禁帶蟲巴西木繼續從國外流入我國,同時嚴禁帶蟲巴西木在國內蔓延
· 幼蟲越冬入土期,是防治此蟲的有利時機。可用菊殺乳油等速殺性的藥劑灌澆莖的受害處,並用敵百蟲製成毒土,撒在花盆表土內
· 大規模生產溫室內,可掛敵敵畏布條熏蒸。或用菊酯類化學藥劑噴霧防治
· 當巴西木莖局部受害時,可用斯氏線蟲局部注射進行生物防治
· 除害處理方法:44℃下處理30~60 min。
· 種植前,噴灑80%敵敵畏500倍液並用塑膠蓋上密封熏蒸5h ,可殺死潛伏在表皮的幼蟲或蛹。
· 已上盆種植的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混合90%敵百蟲800倍液噴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