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燒烤文化

香港燒烤文化

香港燒烤文化是指香港人的燒烤形式,源於1960年代的工廠勞工的集體旅行,當時的集體旅行會到新界郊遊,除了帶食物外,還帶備鍋具,以便到達後處理食物。

燒烤是香港人歡迎的戶外活動,亦可聯誼。港人多會圍著一個燒烤爐,各自以燒烤叉燒制食物。
香港地方狹小,所以港人多在郊野公園、村屋及大廈天台(頂層平台)燒烤;也有商人出租燒烤場地。通常燒烤是團體活動;亦有情侶二人同燒。

場地

香港政府在香港郊野公園或香港海灘設定了不少免費的燒烤場地。香港島的石澳、赤柱,以及新界西貢一帶的郊野公園,均是燒烤熱點。長洲或南丫島等離島亦設有燒烤場。政府的燒烤爐是一個呈“口”字形的空心石塊,旁邊擺放數張石椅,這些燒烤爐為免費使用,先到先得。於星期六、星期日及公眾假期,尤其是秋季時份,燒烤爐通常供不應求。這些燒烤設備大約在1970年代開始建立,主要是避免市民在不適合燒烤的地方搭建火爐時引起山火而設立;而在這些公共燒烤設備普及以後,再以法例禁止在郊野公園的準許範圍以外地點燒烤。
由於燒烤爐供不應求,一些熱門燒烤點出現私人經營的燒烤店,出租燒烤爐。最早出現的,是位於大圍歡樂城舊址的燒烤樂園(今原址為港鐵大圍站),之後在淺水灣及其他旅遊熱點亦開始出現這種“自助燒烤”商店。這些自助燒烤商店,通常都會因為供求問題而在假日大幅提高收費,更限制使用時間。燒烤爐類似美式燒烤鐵架燒烤爐,但燒烤的方式大致和石燒烤爐一樣。一些大廈天台也會設有鐵架燒烤爐讓住客使用。除著都市發展,這些自助燒烤商店亦慢慢遠離市區,現時香港的燒烤樂園,大多數都位於遠離市區的新界北部,如小欖、大欖、龍鼓灘、元朗及大尾篤等地。這些場地大多是劃一收費,設有停車場,顧客可駕車前往,場地供顧客任吃燒烤食物,部分更提供額外娛樂設施,如電視足球直播、麻雀等。

過程

燒烤前必須以木炭起火。燒烤者須在燒烤爐放上鐵絲網,再於上面堆炭,並加上一塊稱為炭精的助燃物品,再以打火機點燃報紙,將其點燃炭精。起火的過程之中,需要以報紙煽風,直至木炭冒出煙,以及燒至紅色為止。之後即使木炭不足夠使用時,只需直接將木炭放入燒烤爐內稍為煽風即可。
港式燒烤與其他地方之燒烤文化最大不同處在於:燒烤叉是最常用來燒烤的工具,而不是把食物直接放在燒烤網或燒烤架之上。
燒烤叉是一種呈U或V字型鐵叉,設有木製手柄。燒烤叉先以爐火稍燒,作為清潔程式,之後便可把未熟的食物串在叉上,然後把叉放在木炭上約10至15厘米的距離烤熱。在當食物烤熟後,一般會使用紙碟或發泡膠碗盛載。傳統的港式燒烤,在燒烤完成之前會為食物塗上蜜糖或燒烤醬等代替。
根據法例,市民在燒烤完後,必須用水把燒烤爐的火種弄熄。過去香港便曾經出現因燒烤爐遺留下來的火種導致出現山火的事件。

食物

港式燒烤的食物以肉類為主,如雞翅膀、牛排雞排、豬排及羊排,而這些肉類通常已事先以黑椒、蒜茸香茅沙茶等等調味料醃味。常見的燒烤食物還包括香腸以及牛丸魚丸貢丸等丸類,有時也會出現海鮮,例如多春魚或魷魚等。較有特色的燒烤食物,包括有吐司及棉花糖等。
另一方面,燒烤爐旁邊會放置以錫紙(即鋁)包裹的食物,如金針菇牛肉、地瓜及玉米,放在火旁以煨的方法煮熟。然而這種燒烤方法需要一段較長時間和一定的技巧,否則食物或會未能熟透,或者燒焦。

商機

以往,香港燒烤文化,大家都只會在家中隔日準備食材。不過,由於即食文化影響,不少凍肉店及超級市場均發現商機,所以有“燒烤包”出售。再者,由於利潤豐厚,所以更有燒烤專門店的出現。 商機再發展,有大型燒烤場地出現,定額收費(約近100港元),它們提供燒烤場地、炭、食物,市民可以即興,空手而來,付款入場燒烤。不過,返璞歸真,也有不少香港市民,仍然喜愛在家自備食材,預早“指點”別人,去郊野公園“霸爐”,因為如此可省回不少“不必要的開支”。
另外,近年有數據顯示木炭燃燒時所產生的微粒不比吸菸少,故香港政府在部分燒烤場地(郊野公園),試驗“電熱式燒烤爐”計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