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櫞茶

香櫞茶

香櫞茶又名佛手茶,因其形似佛手、名貴勝金,又稱“金佛手”,主產於福建永春縣蘇坑、玉斗和桂洋等鄉鎮海拔600米至900米高山處。乃佛手品種茶樹梢製成,是福建烏龍茶中風味獨特的名品。佛手茶樹品種有紅芽佛手與綠芽佛手兩種(以春芽顏色區分),以紅芽為佳。鮮葉大的如掌,橢圓形,葉肉肥厚,3月下旬萌芽,4月中旬開採,分四季採摘,春茶占40%。

植物形態

永春佛手茶樹屬大葉型灌木,因其樹勢開展,葉形酷似佛手柑,因此得名“佛手”。永春佛手分為紅芽佛手與綠芽佛手兩種,其中以紅芽佛手為佳。茶樹樹冠高大,鮮葉大如掌,呈橢圓形,尖端較鈍,主脈彎曲,葉面扭曲不平,葉肉肥厚,質地柔軟,葉色黃綠油光,葉緣鋸齒稀疏。

歷史

永春佛手永春佛手
康熙年間(1704年)永春獅峰岩建成,“僧種茗芽以供佛,嗣而族人效之,群踵而植,彌谷被崗,一望皆是。”清光緒年間,縣城桃東就有峰圃茶莊,在百齒山上開闢成片茶園種植佛手。清康熙貢士李射策在《獅峰茶詩》有贊佛手茶詩句:“品茗未敢雲居一,雀舌嘗來忽羨仙。”永春佛手已有300年的栽培歷史。

上世紀30年代初,就有少量佛手茶開始轉銷國外。現有茶葉種植面積6萬多畝,產量4000噸,其一等品每公斤售價在150元以上,每年外銷茶葉2500餘噸。出口到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閩南一帶的華僑不僅將其作茗茶品飲,還經年貯藏,以作清熱解毒、幫助消化之藥。

特徵

佛手茶成品特徵茶條緊結肥壯,捲曲,色澤砂綠烏潤,香濃銳,味甘厚,耐沖泡,湯色橙黃清澈。沖泡時馥郁幽芳,冉冉飄逸,就像屋裡擺著幾顆佛手、香椽等佳果所散發出來的綿綿幽香沁人心腑。

佛手本是柑桔屬中一種清香誘人的名貴佳果,茶葉以佛手命名,不僅因為它的葉片和佛手柑的葉子極為相似,而且因為制出的乾毛茶,沖泡後散出如佛手柑所特有的奇香。

傳說

永春佛手始於北宋,相傳是安溪縣騎虎岩寺一和尚,把茶樹的枝條嫁接在佛手柑上,經過精心培植而成。其法傳授給永春縣獅峰岩寺的師弟,附近的茶農競相引種至今。

食療方法

鮮佛手15克,(乾品6克),胡桃20克。用水沖泡代茶或用佛手、胡桃各20克,煎水代茶飲。兩種方法均代茶飲。舒肝止痛、健脾。

栽培技術

定植技術

永春佛手永春佛手
茶園的建設應在重視生態平衡,不破壞自然資源,水土保持,從本地的茶葉生產的實際情況出發,集中建設好茶葉生產基地,使其適當集中連片,便於管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更有利於集中設廠加工,提高茶葉質量。茶葉的建設還應堅持高標準、高質量,並逐步實現茶樹良種化、茶區園林化,茶園水利化,栽培科學化。

1、茶樹良種化:結合當地實際生產茶類,生態條件等確定純正不受污染的品種,健壯的高產、優質、抗病蟲害的佛手茶苗進行栽培。

2、茶區園林化:要因地制宜,全面規劃,要以治理水土為中心實行山、水、田、林路的綜合治理,實現園林區域化,專業化。

3、茶園水利化:建園應不過量破壞植被,有利於保持水土,要廣辟水源,建好茶園排灌設施,水源應符合部頒標準,不受污染並做到旱季能灌,澇季能排。

4、栽培科學化:要求合理密植,重施有機肥(農家肥為主),輔以化肥(複合肥尿素等),正確運用采剪技術,掌握病蟲害發生規律,加強檢疫和預測預報,採用植保方針“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措施。

⑴氣候條件:佛手茶樹對氣候條件的要求是,喜歡溫暖濕潤地段,年平均氣溫在13℃以上,活動積溫在3500℃以上的地域大氣濕度以80%左右最好,不低於60%,年降水在1000mm以上。

⑵土壤條件:佛手茶樹喜歡酸性土壤,PH值4.0―6.5之間,玉斗鎮境內均屬紅壤微酸性土壤,非常適合佛手茶的種植,但土壤中游離酸鈣超過1.5%時,對茶樹生長就不利,還有通氣、蓄水、保肥、保溫等方面均應注意對佛手茶樹的影響。

⑶地理條件:茶園宜選擇在海拔450―750m之間,坡度25°以下的山坡或丘陵地方,以10―20°坡地最為理想,坡向選擇座北向南方向較為理想,做到“山頂造林,山腰種茶、山下種糧”的綜合開發。

⑷梯級茶園的建設:注重建設等高線的修梯原則,畦面要平衡,防止水土沖刷,一般隨彎隨勢,儘量取直便於管理打好基礎,宜採取表土回溝,心土築岸,將心土挖出外沿築岸,岸高20cm左右,畦面向內稍傾斜以利於保水、保土、保肥,畦面寬度視坡度而定,一般在1.5―2.5m左右,採取單行或雙行定植,1.5m寬畦面宜定植單行,2m寬畦面宜種植雙行,以提高早封行,早投產,株距單行採取0.30―0.35m,雙行採取0.3―0.4m株行距為宜(三角形排列錯開定植)。

⑸茶園畦面心土築岸,表土回溝時,溝寬與溝深度要適合茶樹的根群發育,宜拉溝寬0.4m左右,深0.5m左右,以表土雜草回溝,並每畝施以有機肥料(農家肥)30―40擔,石灰粉50斤,鈣鎂磷100斤作基肥混和土壤後待種植,選擇在立春―雨水季節進行定植,佛手株高選擇15―20cm健壯無病蟲害苗木定植,定植後做好稻草等覆蓋,以利提高成活率。

管理技術

1、佛手茶園的管理,對幼齡茶園的耕除管理不同於多年老年茶園,要注意不能耕除太深,次數要比較少,耕鋤要結合間作綠肥的播種和撒施肥料同時進行,耕鋤的深度1―2年內宜進行淺耕,耕深8―10cm左右,年耕鋤2―3次,隨著茶園的苗木長勢,耕鋤深度不斷耕深至15―20cm,深耕時距植株15cm以外進行,並注意少傷著根部,同時注意天氣變化,長期乾旱天氣不能耕鋤,防止水份散發,提倡草生栽培,刈草鋪園,增加腐殖肥料,以利於疏鬆土壤。

2、肥水管理:選用腐蝕的廄肥、堆肥、綠肥、餅肥等,提倡年施一次有機肥料,以農家肥為主,以提高幼齡茶樹的長勢,從而提高茶樹抗病蟲害的能力,增強葉綠素,葉片肥厚,提高茶葉品質,施用有機肥料不僅能為茶樹提供全面的營養,而且肥效期長,可增加或更新土壤要機質,促進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有化性質和生物活性,輔以化學肥料如複合肥料,尿素等,宜採取薄肥勤施的施肥原則,每2個月撒施一次複合肥料與尿素(比例為2:1搭配),又根據幼齡茶樹對磷鉀肥需要較多的特點,三要素比例:1―2年生為1:1:1,3―4年生為2:1:1,施肥的數量1―2年生每畝純氮2―5公斤,2―3年生每畝純氮5―7公斤,3―4年生畝施純氮7―10公斤,施肥量還應按畝植株數、長勢、土壤及肥管條件而定,隨著茶樹的增長,施肥量逐年適當加大,一般生產100公斤乾茶,要補充純氮9公斤,磷4公斤,鉀2.66公斤,氮、磷、鉀的比例為3:2:1。總之施肥原則是:要達到經濟合理用肥,充分發揮肥效,一般採取開溝施肥與撒施結合,做到科學施肥,以發揮最大肥效。

3、定型修剪:應採取低位修剪,矮化樹冠的原則,擴大採摘面積,適當降低高度,可減少分枝層次,有利於茶樹體內水份與養分的運轉,又可減少樹體每年對光合產物的消耗,從而提高茶樹的經濟係數,幼齡樹的定型修剪,當年度一般在冬季9―10月份進行,離地面高度30cm剪平,第二年5月份春梢硬化後定型修剪高度40―50cm,9―10月份控制在60cm以內,以後視佛手茶樹的生長速度,疏枝修剪至80cm內定型樹冠,高度一般不超過1m株高。

4、低產茶園改造:針對未老先衰茶樹、重採摘、輕管理的茶園等,樹齡在15年以上,均應採取深修剪直到台刈、改種(套種)等技術措施,深修剪一般高度掌握在50―60cm,台刈掌握在離地面20―25cm,由於台刈都是從根頸部萌發的枝梢(新梢),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形成整齊的樹冠和健壯的樹勢,在加強肥水管理下,能使茶樹迅速增長,對打造好佛手質量,提高檔次,創效益,爭品牌具有深遠意義,實踐證明,是切實可行的。對樹齡十幾年的中年樹,宜採取深修剪的辦法,重修剪的高度在離地面40―60cm為宜,一般疏剪去茶樹1/3―1/2,要求修剪整齊平整,台刈與重修剪的時間掌握在春茶採摘後進行。

5、病蟲害防治:本地茶園常見的病蟲害是茶尺蠖、假眼小綠葉蟬、茶雲紋葉枯病、茶毛蟲、黑刺粉虱、茶蚜、茶小捲葉蛾、茶菜枯病等多種病蟲害,以假眼小綠葉蟬、蚜蟲、粉虱為害最為猖獗,應採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在增施農家肥有機質肥的基礎上,增強茶樹的健壯樹冠;提高抗病蟲害能力,加強預測預報、掌握好防治適期,防治指標,並嚴格按照無公害茶園可使用的農藥品種及其安全標準執行,降低農殘,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天敵數量,以高效低毒等生物藥劑為主,把病蟲害的損失,控制在最小程度,並以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技術規範,嚴禁茶園使用除草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