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巴拉的迷途

香巴拉的迷途

《香巴拉的迷途:十四世達賴喇嘛人和事》是2011年世界知識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永攀、孫宏年。

基本信息

版權資訊

香巴拉的迷途香巴拉的迷途
書名:香巴拉的迷途:十四世達賴喇嘛人和事
ISBN:9787501240661
作者:厲聲
定價:¥48.00
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

內容簡介

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第一部較為全面系統地介紹現世(十四世)達賴喇嘛從1935年出生直到2011年70多年間的人生境況、其前功後過的人生經歷的圖書。 十四世達賴的尋訪、認定和早年生活(1935~1949年); 從“親政”到流亡:愛國與分裂的搖擺(1950~1959年); “冷戰”陰影下的流亡(1959~1978年); 從派遣參觀團到放棄“中間路線”(1979~1999年); 21世紀初的達賴喇嘛(2000~2007年); 達賴的行動與微笑(2008年以來)。 《香巴拉的迷途(十四世達賴喇嘛人和事)》這樣的敘述,足以幫助讀者了解現世達賴喇嘛本人七十多年間的言行及其前後變化,進而認識這個我們耳熟能詳但未必真正了解的十四世達賴喇嘛。本書由厲聲、孫宏年、張永攀著。

作者簡介

張永攀,歷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陝西省榆林市人,1975年生,2003年西北大學博士畢業後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曾擔任《歷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編輯、汕頭大學博士後研究人員,2006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從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印(英)關係中的西藏問題,發表有論文二十餘篇及編著《歷史研究50年總目》等,並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孫宏年,1972年生,山東省充州人。2000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歷史地理、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側重西方邊疆理論、中國西南邊疆史地、中越關係研究,出版相關著作3部,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厲聲,1949年8月生於北京,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獲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疆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民族史學會副會長、中國中俄關係史學會副會長、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副會長、武漢大學中國邊界研究院兼職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吉林大學兼職教授、新疆大學兼職教授、雲南大學兼職教授、內蒙古師範大學兼職教授、石河子大學兼職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疆域史、西北邊疆歷史與現狀、中亞近現代歷史研究,著有相關著作12部、論文80餘篇。

圖書目錄

緒言
第一章 十四世達賴的尋訪、認定和早年生活(1935~1949年)
西藏噶廈內部鬥爭與熱振的觀湖和尋訪
拉木登珠及其家庭
拉木登珠赴藏
初入西藏與中央派員入藏
免予靈童金瓶掣籤
坐床儀式前後
坐床後的童年生涯
與美國人的“結緣”
父親亡故
第二章 從“親政”到流亡:愛國與分裂的搖擺(1950~1959年)
“神明”指路:未成年的達賴開始親政
出走亞東:親政之初的彷徨
歷史性的決斷:擁護十七條協定
平靜與波瀾:學經、執政及其轉變
堅定的決斷:不顧阻撓,出藏晉京
參政中央: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
景仰與歌頌:毛主席令達賴終生難忘
參觀祖國各地,感受建設成就
畫像、法輪見證:歌頌毛主席,擁護共產黨
欣然履新:出任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主任
訪印前後:西藏籌委會主任的搖擺
從彷徨到流亡:被脅出藏
第三章 “冷戰”陰影下的流亡(1959~1978年)
“聲明”的背後:流亡之初的彷徨
寬容與耐心:中央的等待
訴諸聯合國及出訪:“國際公關”活動的開始
“西藏流亡政府”:政教合一的民主政府
“暴力求獨”的受挫:與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合作
第三章 從派遣參觀團到放棄“中間路線”(1979~1999年)
參觀團背後的陰謀
從“五點計畫”到“七條建議”
回國契機與意外的收穫
1990~1999年:放棄“中間路線”
達賴的健康

部分書摘

1949年,蔣家王朝土崩瓦解,在南京備受蔣介石特殊關照的嘉樂頓珠隨國民黨來到台灣,不久又去了美國。在華盛頓,美國參議院和中央情報局都表示要支持達賴對抗“共產黨侵略”,並讓他到印度爭取支持。後來嘉樂頓珠一度回到拉薩,給達賴帶去美國的援助許諾的信息。這位二哥因見達賴還在觀望,就藉口視察藏南的莊園潛逃回印度。 而達賴的大哥當采活佛於1950年受中共西北局委託來到拉薩,本來他是滿口答應要幫中共做勸說工作的,但與達賴見面後卻出爾反爾地鼓動其外逃。1951年夏,經中共中央爭取,已跑到西藏與錫金交界處的達賴返回拉薩,當采活佛卻越境去了英國。1952年初,當采活佛又轉道美國與中央情報局合作,共同研究了一個用飛機接運達賴外逃的計畫,並選擇了冰層較厚、便於起降的羊卓雍錯、納木錯這兩個湖面。接著他向拉薩寄去密信,達賴在回信中卻表示不想出走,稱共產黨人還不會在西藏實行激烈的改革並傷害其利益,不過仍委託他與美國人保持聯繫。此後,嘉樂頓珠也經常往返於印、美之間,並與“藏獨”理論家、大貴族夏格巴攪和在一起,在印度北部的噶倫堡建立了名為西藏福利協會的“秘密抵抗組織”。 實際上,達賴最後走向分裂祖國的流亡之路,應該與達賴本人20世紀40年代在西藏的生活有關。當時,西藏一直在美英勢力的陰影籠罩之下。恰好,達賴的正經師——貪戀權勢、想靠英美勢力謀求獨立的達扎·阿旺松繞,牢牢地掌握了西藏的政教大權。作為達賴的正經師,不僅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達賴,而且,在達賴12歲時他就禁止達賴再到父母家,從而把達賴封閉控制起來。 達賴的“國際化”色彩,與他年少時受過西方老師的教導也有很大關係。可以說,達賴少年時代,有兩個西方人對他的思想影響最大,一個是英國人黎吉生(Richardson),另一個是奧地利人海因里希·哈勒(Heinrich Harre)。黎吉生是英國駐西藏江孜商務代表古德爵士的繼任者,1936年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