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花徑三首

香山花徑三首是明崇禎三年詩人閻爾梅所作詩詞之一。

作品原文

香山花徑三首(其三)①
無邊松竹兩行分, 日色穿成錦繡文。
此景非關人布得②, 映山紅染一溪雲③。

作品注釋

①香山花徑:該詩自注。“自佛手岩東抵大林寺數里皆是。”按花徑在江西廬山牯岑西谷,今闢為花徑公園。香山:唐白居易號香山居士。相傳白居易登山遊覽,漫步花徑,適值山下桃花已謝,大林寺桃花盛開,即興作了《大林寺桃花》一詩。
②關:牽連,涉及。
③映山紅:杜鵑花之別名。春季開花。

作品賞析

香山花徑為廬山風景名勝之一。這首詩就鮮明描繪了花徑一帶清幽恬靜、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色,也表現出詩人漫步其間閒適自得的情趣。首句“無邊”二字,可見花徑一帶松竹的茂密無際;“兩行分”則暗示出這條被松枝竹葉夾拱的山中石徑的幽深靜謐。次句寫花徑一帶光與影變幻之奇:和煦的陽光穿過茂密的枝葉,從縫隙中篩下無數道或粗或細的光柱,在林間草地和石徑上投下大大小小、閃爍跳動的光斑,把這一帶景色織成了美如錦繡的圖案。這句詩,宛如印象派大師的傳神之筆,給整個畫面造成了強烈的光線效果,給這一帶如畫風光抹上了一層斑斕迷離的色彩,同時又化靜為動,更加映襯出花徑環境的清靜幽寂。接著,詩人指明這一帶優美的景致與人工布置毫無關涉,實乃天造地設,自然渾成。這句抒情性議論,隱含著詩人對造化神奇偉力的讚美之情。同時,在前後三句寫景詩句中插入議論,也使全詩避免了板滯,更顯得跳脫。末句詩則以景結情,給這幽美如畫的景色添了一筆更為明艷動人的色彩。在青松翠竹構成的大片綠色背景中,在金色陽光的映照下,一條春水盈盈的溪流在花徑附近潺潺流淌,小溪兩岸開滿了爛漫的山花,那紅艷艷的杜鵑花倒映在清澄明澈的溪水中,將滿溪都染上一層胭紅,那汩汩流淌的小溪帶走的仿佛不是溪水,而是一溪緋紅的雲霞。這是多么鮮麗的色彩,多么迷人的境界,詩人猶如一位丹青妙手,以秀潤清麗的筆觸,描繪出一幅明暗交織、絢麗多彩的風景畫,渲染出幽謐秀美的意境。雖然詩中無一字直接抒情,但透過詩中景語,詩人漫步花徑時悠閒愉悅的心情不都洋溢於字裡行間。

作者簡介

閻爾梅(1603—1679),字用卿,號古古,又號白耷山人,沛縣(今江蘇沛縣)人。公元1630年(明崇禎三年)舉人。明亡後,謀起事,事發被執。幸逃脫,歷游秦晉楚蜀等九省,後還沛。博學善詩,工於長律,有《白耷山人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