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城固伏擊戰紀念碑

香城固伏擊戰紀念碑

香城固伏擊戰紀念碑位於河北省邯鄲市,為紀念香城固伏擊戰而建,是中國革命的一處紀念地,建於106國道西側老沙河東岸原香城固戰役舊址處,具有歷史紀念意義,更具有凸顯香城固伏擊戰的歷史和戰略的深刻意義。

基本信息

簡介

香城固伏擊戰紀念碑香城固伏擊戰紀念碑
香城固伏擊戰,開創平原殲敵戰光輝範例,被稱為平原殲敵第一役。它的勝利對整個冀南解放區震動很大,從而堅定了華北平原抗日軍民抗戰必勝信心。為銘記英烈功績,昭勵後人,邱縣縣委、縣政府修建了"香城固伏擊戰紀念碑",已成為一處紅色教育基地,受教育人數達二十萬人次。香城固伏擊戰紀念碑位於邱縣106國道西側老沙河東岸原香城固戰役舊址處。紀念碑始建於2002年,碑高12.9米,寓意著是當年八路軍129師取得的輝煌戰役,占地30畝,是邱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這樣的舉措具有歷史紀念意義,其內涵有寓意性和象徵性,更具有凸顯香城固伏擊戰的歷史和戰略的深刻意義。

香城固伏擊戰

1939年1月7日,日軍集中3萬餘人,以飛機配合,對冀南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蕩,企圖摧毀冀南抗日根據地。到2月9日,日軍主力已經占領了冀南中心區全部縣城。威縣是日軍後方補給線的重點,由敵第十師團四十聯隊安田步兵中隊駐守。威縣以南邱縣、館陶一帶為抗日根據地。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陳賡旅長計畫在香城固設伏襲擊威縣日軍。報經駐邱縣南辛店鄉八朗寨村秦德昌家的劉伯承鄧小平首長及129師副師長徐向前同意後,立即組織實施。
香城固伏擊戰經過示意圖

陳賡命令東縱三團、新一團、六八八團各一部,於2月7、8、9三日,連續襲擊威縣、曲周等縣城。部隊攻得很猛,每次都打進城內,使敵人非常惱火。出於報復,駐威縣日軍10日上午10時出動汽車8輛,分載著安田步兵中隊和補充大隊(大隊長川上正光),拖著四門炮,另有騎兵50餘人向香城固地區進攻。12時,日軍的汽車剛到南草場附近,就遭到預伏的八路軍騎兵連和腳踏車隊的襲擊,敵大隊長被擊傷,翻譯官和嚮導被擊斃。當日軍還擊時,騎兵連和腳踏車隊故意擺出混亂的隊形,朝香城固方向且戰且退,正中我軍誘敵之計。日軍緊隨其後,窮追不捨,陳賡旅長讓六八八團一營在香城固正面阻擊,主力集結在張家莊、馬落堡;補充團一部集結於香城固、傅辛莊,給日軍布下一個“口袋”。而新一團主力,則預伏於張家莊、馬落堡以北,以切斷日軍退路。半小時後,日軍尾追到香城固村北口、遭到六八八團猛烈追擊,一輛汽車被炸毀。隨後補充團在南香城固東北角一帶,也與敵人開始了戰鬥,其主力則轉到莊頭,迂迴到敵人的左側背,占據了幾座民房。由於阻擊火力猛烈,將敵人壓在裡面無法展開,下午5時左右,敵已經死傷過半,不得不向西北方面突圍,恰被固守張家莊、馬落堡的部隊阻住,又激戰至黃昏,敵人已潰不成軍,狼狽亂竄。這時,迂迴到敵人左側背的新一團已到耿家莊、康家窪,開始向敵人背後攻擊。敵人想往回逃竄,路已被切斷。敵人進退兩難,便使出了狠毒的一招,施放毒氣彈。我方雖有不少人中毒,但陳賡旅長指揮若定,審時度勢,於夜12時下令向敵發起衝鋒,使敵在近戰中無法再用毒氣彈。戰士勇猛衝殺,又激戰40分鐘,敵人被全部殲滅。經過長達8個小時的激戰,共斃敵250多人,活捉8人,繳獲四一式山炮1門、九二式步兵炮2門、追擊炮1門,長短槍100餘支。香城固誘伏戰,創造了平原反“掃蕩”作戰的光輝戰例。陳賡旅長後來在自傳中寫下:“這次戰鬥是我進入平原的第一次得意之作。劉伯承師長對這次戰鬥非常讚賞,說這次戰鬥敵我傷亡的比例是四比一,是一個“模範的誘伏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