餚之戰

點擊查看大圖春秋時秦國、晉國之間的戰役。

春秋時秦國、晉國之間的戰役。魯僖公三十二年(前628)冬,晉文公死後,戍守鄭國的秦將杞子密告秦君,謂受鄭命掌管鄭都北門,若潛師而來,可得其國。秦穆公命孟明視率軍襲鄭。次年春,秦軍因密謀泄露,滅滑後還師。晉布兵於餚(今河南三門峽)以待秦軍。四月,秦軍至,遭伏擊,全軍覆沒,主帥孟明視等三人被俘。旋為晉襄公所釋。
秦晉崤之戰《左傳》
杞子自鄭使告於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於餚。餚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秦師遂東。
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言於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於敝邑,敢犒從者。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且使遽告於鄭。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使皇武子辭焉,曰:“吾子淹久於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為吾子之將行也,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閒敝邑,若何?”杞子奔齊,逢孫、楊孫奔宋。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滅滑而還。
晉先軫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秦我也。奉不可失,敵不可縱。縱故,患生;違天,不祥。必伐秦師!”欒枝曰:“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吾聞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遂發命,遽興姜戎。子墨衰絰,梁弘御戎,萊駒為右。夏四月辛巳,敗秦師於餚,獲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
文嬴請三帥,曰:“彼實構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君何辱討焉?使歸就戮於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許之。先軫朝,問秦囚。公曰:“夫人請之,吾舍之矣。”先軫怒曰:“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墮軍實而長寇讎,亡無日矣!”不顧而唾。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釋左驂,以公命贈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纍臣釁鼓,使歸就戮於秦,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
秦伯素服郊次,鄉師而哭,曰:“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譯文】
杞子從鄭國派人向秦國報告說:“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偷偷派兵來襲擊,鄭國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為這事徵求蹇叔的意見。蹇叔說:“興師動眾去襲擊遠方(的國家),不是我所聽說過的。軍隊勞累不堪,力量消耗盡了,遠方的君主防備著我們。恐怕不可以吧?(我們)軍隊的行動,鄭國一定會知道,勞師動眾而無所得,士兵們必然產生怨恨之心。況且行軍千里,誰會不知道呢?”秦穆公謝絕(蹇叔的勸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們帶兵從東門外出發。蹇叔為這事哭著說:“孟子,我今天看著軍隊出征,卻看不到他們回來啊!”秦穆公(聽了)派人對他說:“你知道什麼!(假如你只)活七十歲,你墳上的樹早就長得有合抱粗了!”
蹇叔的獨子加入這次出征的軍隊,(蹇叔)哭著送他說:“晉國人必然在餚山設伏兵截擊我們的軍隊。餚有南北兩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國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過風雨的地方。(你)一定會死在這兩座山之間的峽谷中,我準備到那裡去收你的屍骨!”
秦國的軍隊於是向東進發了。
(魯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軍經過周都城的北門。(兵車上)左右兩邊的戰士都脫下戰盔,下車(致敬),接著有三百輛兵車的戰士跳躍著登上戰車。王孫滿這時還小,看到這種情形,向周王說:“秦國的軍隊輕狂而不講禮貌,一定會失敗。輕狂就少謀略,沒禮貌就紀律不嚴。進入險境而紀律不嚴,又缺少謀略,能不失敗嗎?”
經過滑國的時候,鄭國商人弦高將要到周都城去做買賣,在這裡遇到秦軍。(弦高)先送上四張熟牛皮,再送十二頭牛慰勞秦軍,說:“敝國國君聽說你們將要行軍經過敝國,冒昧地來慰勞您的部下。敝國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給一天的食糧;要走,就準備好那一夜的保衛工作。”並且派人立即去鄭國報信。
鄭穆公派人到賓館察看,(原來杞子及其部下)已經捆好了行裝,磨快了兵器,餵飽了馬匹(準備好做秦軍的內應)。(鄭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辭,說:“你們在敝國居住的時間很長了,只是敝國吃的東西快完了。你們也該要走了吧。鄭國有獸園,秦國也有獸園,你們回到本國的獸園中去獵取麋鹿,讓敝國得到安寧,怎么樣?”(於是)杞子逃到劉國、逢孫、揚孫逃到宋國。
孟明說:“鄭國有準備了,不能指望什麼了。進攻不能取勝,包圍又沒有後援的軍隊,我們還是回去吧!”(於是)滅掉滑國就回秦國去了。
晉國的先軫說:“秦國違背蹇叔的意見,因為貪得無厭而使老百姓勞苦不堪,(這是)上天送給我們的好機會。送上門的好機會不能放棄,敵人不能輕易放過。放走了敵人,就會產生後患,違背了天意,就會不吉利。一定要討伐秦軍!”欒枝說:“沒有報答秦國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軍隊,難道(心目中)還有已死的國君嗎?”先軫說:“秦國不為我們的新喪舉哀,卻討伐我們的同姓之國,秦國就是無禮,我們還報什麼恩呢?我聽說過:‘一旦放走了敵人,會給後世幾代人留下禍患’。為後世子孫考慮,可說是為了已死的國君吧!”於是發布命令,立即調動姜戎的軍隊。晉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為他駕御兵車,萊駒擔任車右武士。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這一天,(晉軍)在餚山打敗了秦軍,俘虜了秦軍三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而回。於是就穿著黑衣服給晉文公送葬,晉國從此以黑衣服為喪服。
(晉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晉襄公請求把秦國的三個將帥放回去,說:“他們的確是離間了我們秦晉兩國國君的關係。秦穆公如果得到這三個人,就是吃了他們的肉都不解恨,何勞您去懲罰他們呢?讓他們回到秦國去受刑,以滿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樣?”晉襄公答應了她。
先軫朝見襄公,問起秦國的囚徒哪裡去了。襄公說:“夫人為這事情請求我,我把他們放了。”先軫憤怒地說:“戰士們花了很大的力氣,才把他們從戰場上抓回來,婦人幾句謊話就把他們放走,毀了自己的戰果而助長了敵人的氣焰,亡國沒有幾天了!”不回頭就(對著襄公)吐了口唾沫。晉襄公派陽處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邊,(孟明等人)已登舟離岸了。陽處父解下車左邊的驂馬,(假託)晉襄公的名義贈給孟明。孟明(在船上)叩頭說:“貴國國君寬宏大量,不把我們這些俘虜的血塗抹戰鼓,讓我們回到秦國去受死刑,如果國君把我們殺死,死了也不會忘記(這次的失敗)。如果尊從晉君的好意赦免了我們,三年後將要來拜謝晉軍的恩賜!”
秦穆公穿著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對著被釋放回來的將士哭著說:“我違背了蹇叔的勸告,讓你們受了委屈,這是我的罪過。”沒有廢棄孟明,(秦穆公)說:“這是我的錯誤,大夫有什麼罪呵!況且我不會因為一次過失而抹殺他的大功勞。”
【文言虛詞】
“以”、“為”、“焉”、“其”的用法
1.以
(1)勞師以襲遠 (而,連詞)
(2)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 (用、拿,介詞)
(3)遂墨以葬文公 (來,連詞)
(4)使歸就戮於秦,以逞寡君志(用來,連詞)
(5)且吾不以一 掩大德 (因為,介詞)
2.為
(1)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做,動詞,所為,行動,名詞性短語)
(2)為吾子之將行也 (在,介詞)
(3)為從者之淹 (因為)
(4)何施之為 (表示疑問語氣,語氣助詞)
(5)萊駒為右 (擔任,動詞)
3.焉
(1)公辭焉 (他,代詞)
(2)有二陵焉 (表示肯定語氣,助詞)
(3)作收爾骨焉 (於之,到那裡,兼詞)
(4)君何辱討焉 (他們,代詞)
4.其
(1)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 (他們的,代詞)
(2)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人也 (它,指秦軍,代詞)
(3)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 (其中,代詞)
(4)事子取其麋鹿 (那裡的,指原圃中的,代詞)
(5)事其還也 (表示命令語氣,副詞)
(6)其為死君乎 (難道,表示反問語氣,副詞)
古今異義
1)晉文公卒
2)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
3)國可得也
4)穆公訪諸蹇叔
5)蹇叔之子與師
6)夏後皋之墓也
7)超乘者三百乘
8)無禮則脫
9)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
10)以乘韋先
11)為從者之淹
12)未報秦施而伐其師
13)彼實構吾二君
14)秦伯素服郊次
【簡析】
本文是一篇敘事散文的名作。它記述秦晉兩國在餚山口一次大戰的前因後果,反映了春秋時代大國爭霸、弱肉強食的社會狀況,揭露了秦穆公“以貪勤民”“勞師襲鄭”的錯誤,指出了秦軍失敗的必然性,揭示出師出不義終將自取失敗的道理。本文在寫作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圍繞文章中心選擇和組織材料。
本文的主旨在於揭露師出不義終將自取失敗的道理,作者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是戰爭的性質、人心的背向和戰略的是否正確,所以文章略於戰爭過程的敘述而譯於戰爭勝負因果的描寫。對戰鬥倩況只寫了“夏四月辛巳,敗秦師於餚,獲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一句,交代出戰鬥的時間、地點和勝負。大量的篇幅都用來詳寫戰前秦穆公戰略決策的錯誤、秦軍的傲慢輕敵、鄭國的應對措施、晉國的醞釀準備等;通過這些史事的敘寫,清楚地顯示出秦國在戰略、道義、人心、士氣、力量上都處於劣勢,從而揭示出秦軍失敗的必然性。
本文所敘戰役涉及秦、晉、鄭三個國家,史事十分繁複。為了把極複雜的事件敘述得條理清楚,作者以“蹇叔阻諫哭師”這一事件作為全篇的綱領來總攬全文;雖然蹇叔在哭師之後再沒有露面,但此後發生的各方面的事件,都與“蹇叔阻諫哭師”一脈相承。如“王孫滿觀師”一事,驗證了蹇叔“勤而無所,必有悖心”的論斷;“弦高犒師”與“皇武子辭客”二事,落實了蹇叔“鄭必知之”“遠主備之”的預言;“先軫論戰”“秦軍覆敗”二事,又驗證了蹇叔“其誰不知”“晉人御師必於餚”“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的判斷;文章結尾秦穆公“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的檢討,也與蹇叔的勸諫遙相呼應。由於以“蹇叔阻諒哭師”作為綱領,全文各個部分便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文章脈絡分明,渾然一體。
2.人物形象性格鮮明。
本文在敘述史實的過程中,生動地描寫了各種人物的語言行動,塑造出了一系列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蹇叔勸阻秦穆公的一段話,充分表現了一個元老重臣的老謀深算、識見卓越和忠誠謀國的品質,他受到穆公申斥之後仍然堅持自己的看法,坦率直言,一哭再哭,又表現了他的忠貞、耿直的性格。秦穆公不顧蹇叔的勸諫悍然下令出兵襲鄭,蹇叔哭師時又惡言咒罵,充分表現了他的剛
愎自用和傲慢專橫;但他後來在慘痛的教訓面前能引咎自責,這又使他有別於那些一味昏庸暴虐的君主。此外,弦高的遏事鎮定、機警靈活的個性和愛國的精神,先軫的深謀遠慮、剛強果斷、直率粗暴的性格.都通過他們的言行充分表露出來。其餘人物為王孫滿、皇武子、文贏、孟明等,他們的語言也各具特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外交辭令巧妙得體。
外交辭令寫得委婉得體,曲折盡意,也是本文寫作藝術上的一大特色。如弦高犒師時的致辭,以熱情謙和、彬彬有禮的言辭揭露秦軍偷襲鄭國的陰謀,明確表示鄭國已作好防衛的準備,既不冒犯強秦,又達到了向其提出警告阻止其繼續向鄭進軍的目的。皇武子辭客的一段話,以對客人的物資供應表示關切和有禮貌地送別的言辭,揭露了敵人裡應外合的陰謀,下達了嚴峻的逐客令。孟明謝賜的話,一再感激晉君的不殺之恩.其實是對襄公釋囚貽患的愚蠢行為的嘲諷,“三年將拜君踢”的報恩諾言,其實是決心報仇雪恥的誓言,綿里藏針,耐人尋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