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局社交

飯局社交

飯局社交是指利用會餐進行社交活動的現象。他們在這裡尋找融洽的人際關係認同、社會資源、生意機會乃至友誼。

簡介

飯局社交飯局社交

國人談事首選吃飯吃飯,是果腹,也是社交。2009年有調查顯示,“飯局社交”是國人當前最為普遍的社交方式,選擇該社交方式的占調查人數的46%,而位居第二的“體育活動”則僅占13%。

歷史

與西方相比,中國更講究團隊精神和家族觀念,在飲食上表現為一大家子圍著一大張桌子,大快朵頤。在朋友和同道之間,則是若干風流名士聚集一處,同飲醇酒共享美食,詩畫也順帶交流了。如果誰不來,就是沒把自己當圈內人,交流議事自然也不會有他的份了。這是古代飯局社交的雛形。到了宋代,飯局一詞正式出現。

飯局這一辭彙雖然起源於距今1000多年前的宋代,當時引用“局”字是來源於下棋中的術語,而後引出“情勢”和“處境”的含義,“飯”與“局”的結合則為通過吃飯的形式而達到某種改變情勢的目的,這一辭彙的出現可以說是宋代文人們對漢語言的貢獻了。但實際上,在這一辭彙真正出現之前,中國就一直將“吃飯”和“工作”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早在春秋時期,春秋時代的齊相晏子,在飯局上“二桃殺三士”,藺相如澠池會上屈秦王,開趙國數十年之太平。此外,如“鴻門宴”、“青梅煮酒論英雄”、“杯酒釋兵權”、“火燒慶功樓”等歷代著名飯局已是耳熟能詳、婦孺皆知。可見,在中國,飯局從來就不是簡單的解決溫飽而已的一次進餐活動,其中包括了各種各樣的目的和功能。

到了今天,飯局衍生出許多意義。辦公室里搞不定的人際關係,到了飯桌上,借著推杯換盞,心裡的疙瘩也就解開了;電話里、談判桌上玩不轉的客戶,就著美酒佳肴稱兄道弟,簽契約也就指日可待了;此外,想升遷、想拉關係,也少不了酒桌做中介。飯桌上更好說話。

產生原因

1、熟人社會起源於未分化的農業社會,中國人歷來重視熟人關係的搭建和溝通,一方面熟人關係是一種工具主義傾向,從中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與利益,另外它也是人們心理上的安全閥,可以為個人內心提供安全的社會支持。所以,即使在法制社會和規範社會的今天,中國的生活領域和工作領域的界限仍然是不明朗的,這使得熟人社會中的憑藉關係和門路與法制社會憑藉規範與約束而形成的界限與區別顯得十分模糊,人們常常在制度化的社會中依然運行個人的關係理論,憑藉熟人關係而開展下一步的業務工作。這樣,在社會生活中,許多由專業領域和正式組織領域中產生的原則和制度有一部分被熟人社會中的關係網所戰勝,這種強化力量使得工作和吃飯變成了更為緊密的連續體,使得“飯局”變得越來越重要。通過“飯局”可以不斷延伸關係的網路,可以獲得新關係,鞏固老關係。以致於在今天的人們生活中,“改天請你吃飯”變成了一種寒暄和人際交往的客套話,也成為人際關係中的常用語,甚至其勢頭可以和“你好”並駕了。
2、“吃”是人類最大的“公約數”,其他活動人們的普遍認同性要小得多,有的人愛看戲,有的人愛聽歌,有的愛旅遊,有的愛運動,所謂眾口難調,但事實是,每個人都要“吃”,所以在這一點上人類是沒有差異的。而且這種活動還不怕重複,每天都有此需要,今天完成明天還可以繼續,今日的需要滿足後明日的需求仍然會出現。另外,從互動性上考慮,關係的達成需要高交往性,而“飯局”恰恰滿足了這一需求,從觥籌交錯之間,傳達了情誼,溝通了思想。飯桌的氛圍是相對輕鬆的,人們可以聊及的話題又無所不包,言語間的你來我往常常能在最短暫時間內相互了解和彼此熟識。這裡最為關鍵的要素還包括,人類的老祖先發明一種促進彼此情感交融和思想傳達的加速器――酒精,在這種催化劑的作用下,人能很快進入忘我的狀態,從陌生到熟識,從熟識到親密,一系列助推器的協助使得吃飯日益成為了工作的第二場所。

3、飯局社交依靠“自家人”的心理俘獲人心。幾個人往飯桌邊一坐,脫下了古板的西服,解開了拘謹的領帶,這種貌似毫無勢利感的場面最令人放鬆。沒有了談判時的劍拔弩張和硝煙瀰漫,最家常的氣氛就會使人放鬆戒備。當然,也有些人就趁著這種氣氛謀得了平時可望而不可及的利益。

4、有研究表明,在吃飯時,人更好說話。因為,人們通常會將愉快的感覺和正面的態度與美食聯繫在一起,如形容快樂時常用“像吃了蜜一樣甜”等等。在心情愉悅時,人會變得更加通融,什麼事情都容易談成,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飯局社交。

5、此外,“吃人嘴短”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吃了人家的飯,出於補償心理,必定會降低心理底線,應承下對方的要求,有時其中也可能包括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種類

當關係網、社會資源、人脈被看得越來越重要,當餐桌文化不斷興起,二者的一拍即合則成為目前國人社交的方式。人們在“飯局社交”中相互聯繫、互通信息、互相依存、守望相助,形成飯桌上的“熟人同盟”,所以才有了“一切情誼盡在酒中”、“酒逢知己千杯少”、“談事兒要飯局,沒事兒更要飯局”等這樣一些耳熟能詳的表達。但是,飯局文化也帶來了一些負效應,比如鋪張浪費的“吃文化”、“疲於奔命的趕飯局”、“沒完沒了的應酬”等就成為很多人的一大煩惱,也使很多人因為“飯局社交”問題而患上社交疲勞症。綜觀社交中的“吃請”一族,有的將“飯局”視為公關秘籍和通行證,樂在其中;有的卻勞心傷神。其中不乏以下幾類:
為了利益“攢”飯局者。這部分人大都為了某些或是個人的或是自己所屬群體的利益而有事相求於他人,交換過程中以飯局交換情誼和利益;
為了感情“拉”飯局者。這類人參與的飯局大都是感情聯絡式,其中不妨一些單純訴說情感式的交流,如同學聚會等,但更多的是通過某些感情的聯絡而發現更多的人脈資源,為了今後的利益而提前儲備足夠的社會資本;
被動無奈“陪”飯局者。這類人受飯局所累,其中一類是單位的負責接待的員工,每日的工作就是接待和迎來送往,有談生意的,有檢查的,有督導的,反正全部是高接遠迎的,為了個人的職位,為了企業的發展,不得不處處陪飯局;另一類人則屬於“拉”和“攢”飯局的目標者,即那些手中有權、有錢或有資源的一部分人,他們成為“飯局”中的座上客,鋪天蓋地的飯局躲都躲不開,頂著工作餐的帽子也常常不醉不歸,不但弄得身體上消受不了,身心也格外疲憊;
為了信息而“找”飯局者。這類人在社會生活中多少有些信息焦慮傾向,一旦失去和他人溝通的機會便感覺受冷落,一旦失去很多信息就感到被排斥,所以積極參與飯局,只要自己不買單,這樣的飯局何樂不為。蕭伯納說“你我是朋友,將彼此的蘋果相交換,我們各自還是一個蘋果,但倘若我們將各自的思想相交換,我們每人則有兩種思想了”,這類“找”飯局的人信奉的是通過飯局可以獲得新信息,了解新情況,認識新朋友,發展人際關係新空間。

職場午飯糰

午飯恐懼症”是新近兩年網路盛行的流行辭彙。白領到了午飯時間就糾結,主要“症狀”為:單位沒有食堂,一些上班族不得不外出吃飯,“午飯糰”、“午飯交際圈”等職場新名詞應運而生,同時跟誰一起吃、一起吃什麼等等,卻也開始成本白領的煩心事,因為小小一頓午餐,吃得不好可能影響職業前程。

對職場人而言,“飯局社交”最直接的體現,正是每天必須面對的這一頓午餐,從某種意義上說,拉幫結夥下館子,已經不僅僅是吃頓飯那么簡單,更多的是交情、站隊等人際關係。每到午餐時間,通常是有共同語言的幾個同事聚在一起吃飯,俗稱“午飯糰”,聊的內容除了時事、熱點、八卦,還會涉及領導舉動、對某個決策的看法等等。在職場上混得好的人,能融入好幾個“午飯糰”,這就是本事,職場交際的好手。
說白了,“午飯糰”就是一個職場圈子,話題內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合得來。只要吃得愉快,就能增進同事間的感情,而一旦融入了圈子,則會掌握更多的信息,對自己的職業發展很有幫助。”

專家建議

關鍵要有良好的心態,培養自信心和抗壓能力,躲避只會讓問題永遠存在。多嘗試跟他人產生聯繫,找到擁有共同話題的朋友,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把午飯當作和同事建立友誼的平台。總之放下顧慮,總會有一個飯桌適合你。

公款消費

“涉公”飯局社交帶來的負面效應人所共知,無需贅言,簡言之可歸納為“四大罪狀”:敗壞風氣、浪費錢財、揮霍自然資源、導致經濟犯罪(這還沒包括“喝壞了身體喝壞了胃”等對廣大幹部身體的無情摧殘)。資料顯示,中國公款吃喝開支1990年為400億元,1992年超800億元,1994年突破1000億元大關,2002年達2000億元,2004年為3700億元,2005年竟達6000億元。

對於泛濫的“涉公”飯局社交,多少年來,各級各地下了無數檔案,想了無數辦法,比如河南汝南紀委用DV偷拍公款吃喝者,武漢推出“公款吃喝公示制”……這些起到了一定作用,至少讓停在飯店門口的公車由以往的肆無忌憚變為心虛地遮蔽車牌,但終究難擋公款吃喝費用的洶湧上漲。

切忌濫用

飯局社交最好用來增進感情。倘若你和別人鬧矛盾,或者別人幫了你,你需要表示感謝,或者想和對方走得更近些,或者與許久不見的親友聊天,或者和客戶增進感情等,不妨一起吃頓飯,這會讓對方感到你把他們當成自己人,所有問題都容易解決。

不過,飯局社交也是一把雙刃劍,不能濫用。千萬不要把飯局完全當成謀私利、拉關係和攀龍附鳳的工具。這會讓你一有事就盤算著請客吃飯,會損耗心理能量,容易心靈枯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