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教育法

飢餓教育法是指欲望被強烈地刺激起來,欲望從強烈變成了饑渴,才能得到學習機會,而他們也往往因此更珍惜、更投入,學習效果常常能“事半功倍”。“飢餓教育法”源於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鈴木。

現象調查

珠海市教育部門對該市初一到高三中學生心理健康調查數據顯示,62%的學生有厭學傾向;人際關係緊張,尤其是和父母關係存在溝通問題,比例超過50%;問題孩子超過40%,具體表現在對自己、對父母、對社會缺乏責任感,耐挫力低;有10%的孩子存在早戀問題。而許多家長面對孩子的上述種種表現,都顯得焦慮而又無所適從。

造成原因

一些家長可能“恨鐵不成鋼”。可有多少家長反思過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呢?實際上,恰恰是號稱孩子“第一位老師”的家長,對於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些家長物質供給太慷慨。只要孩子開口,或者自認為是孩子需要的,家長砸鍋賣鐵也要提供。每天孩子上學用私家車接送;平時大包小包零食不斷;甚至給孩子買最新款時尚的手機和諸如此類的奢侈消費品。有的孩子成績並不理想,不夠上示範性中學的條件,可家長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托關係甚至借錢掏高價也要讓孩子進去。其結果是,孩子學習壓力太大,內心苦惱無法解脫,產生諸多心理問題。

一些家長精神供給太隨意而片面。他們只知道為孩子遮風擋雨,不願意讓孩子領略世界的殘酷一面;只知道凡事為孩子包辦代替,不捨得讓孩子獨自承擔;只知道讓孩子“一帆風順”,不教導孩子遭遇挫折和風險時該如何應對……這些一廂情願的過分愛護,造成孩子心靈成長“童齡化”,遇到一點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與矛盾,主觀能動性和自我評價就會面臨危機,產生心理上的悲觀、自卑情緒。

鈴木式教育

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鈴木創造的一種“飢餓教育法”。在鈴木的教室里,對於初次參加學習小提琴的兒童,鈴木的做法是完全禁止拉琴,只允許在旁邊觀看其他孩子演奏。聽到其他孩子奏出夢幻般優美的音符,新來孩子學琴的欲望被強烈地刺激起來,而這時,鈴木只是許可孩子拉一兩次空弦。直到新來孩子的學琴欲望從強烈變成了饑渴,才能得到學習機會,而他們也往往因此更珍惜、更投入,學習效果常常能“事半功倍”。

觀點

那些在家長們物質和精神供給雙重縱容中成長的孩子,更應該讓他們也“餓”一“餓”。物質和精神條件太優越,得到的愛太充足,就會缺乏反省、頓悟和思考;得到太容易,就不會好好珍惜,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和自我教育功能也不會很好地發揮出來。

家長們,不妨也嘗試一下“飢餓教育法”,為孩子提供的教育環境不要太精緻、奢侈,讓學生也住住集體宿舍,吃吃大鍋飯,為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上設定一些“物質饑渴”和“精神饑渴”。也許,你的孩子會因此學會珍惜、學會自強,增強耐挫力,厭學症也會“不治而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