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甜

食甜

甜食、糖果、糕點等招待,以示圓滿甜蜜,俗稱“食甜”。

簡介

農曆正月初一,福建、台灣地區,親友往來祝賀,直到初五。

來源

喜慶食甜丸

潮汕人食甜丸,首先在冬節。

《桃花過渡》中渡伯說:“ 十一月是冬節”。

《程咬金宿店》中陳氏:“ 冬節煮湯丸,不論大小,浮的先舀”。

別地方的人們,在元宵節食湯丸,所以,他們把湯丸稱為“元宵”。潮汕人卻在冬至食湯丸,俗稱冬節丸。潮汕有句俗語:“ 冬節夜無食丸天不會光”。因為一年之中,冬至夜最長。

《秦德避雨》中嶽女:“娘呀,過三日就要過冬節,阿爸怎么還未回來?”

從前,潮汕人在冬節前都要趕回家團圓。倘有人無法回家,今年的丸米志便要留下一些,等其回家時煮甜丸。故此,衍生出第二種食丸。

《老兵回鄉》中楊福順久別回家,老妻何翠喜忙著做湯丸。

《金龍銀鳳》中金龍從泰國回鄉,合家食甜丸蛋(雞蛋和甜丸一起煮,這是普寧一帶風俗)。

《一路春風》中苦姨的大姑饑荒年逃荒去江西,今日初次回來,準備煮湯丸。

《金花女》中劉永金花團圓,進財高喊:“來去食甜丸!”

《韓江水》中如珠等人走投無路,被迫上鳳凰山找游擊隊。三年後,在一個月色黯淡的秋夜,她潛返鄉里,發動民眾鬧革命。在村外接頭時,貧農三嬸也沒有忘記:“哇,我歡喜到,恁三年無返來,我著煮碗甜丸來你食”。

另外,有一種食甜丸,屬於辦喜事。

《春歸燕》中金燕定親,送聘之日,金母煮甜丸。

《保嬰記》中三娘:“今日孫仔滿月,我叫伊人來搓丸食歡喜。”

《藍太爺斷案》中藍太爺生日,夫人端來一碗甜丸蛋。

《益春》國林大在東門搶花轎,錯搶了小姨黃六娘。公堂上,他只好將差就錯勸六娘:“隨我回府來食合房丸”。

《珍珠衫》中老管家勸三巧:“老爺誠心誠意,夫人你就勿推三推四,後日十五月大圓,就來食合房丸。”

潮汕的湯丸,與別地的“元宵”大不相同。主要是工藝不同。別看他們的湯丸有餡,其實,他們把一小團一小團的餡放在糯米粉里,用力搖動,像滾雪球那樣,使其外面沾上一層乾粉,凝卻之後,便可上鍋。潮汕的湯丸,丸米志要摻溫開水,在米志桶里反覆揉,直至十分均勻柔韌為止。然後,一粒一粒用手來搓,要大小一致,放在竹?里。晾了一夜,冬節日一早煮丸,便不會變形,也不像“元宵”那樣味濃。

從前,冬節還有貼丸的習俗,即在龕上、灶、門、碓、臼、雜鹹櫥、井欄、牛間、豬寮等處各貼上兩粒甜丸,第三天才剝下,稱“丸丕掉落”。

食甜 在潮汕語中還有另一意思,可指占點好處或得到一點甜頭。如:(潮州話)伊愛 食甜。意思就是他要分點好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