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毛腿C型地對地飛彈

飛毛腿C型地對地飛彈

飛毛腿(Scnd)是前蘇聯於1957年研製成功的可機動發射的地對地戰術彈道飛彈,它的設計初衷主要是為了是迎接世界核大戰得需要。飛毛腿得設計理念,主要來自於二戰時期大名鼎鼎得德國V2。二戰蘇聯攻陷柏林以後,獲得大量V2的技術資料和相關的技術專家。蘇聯很快在V2的基礎上,仿製出R1型飛彈。R1基本就是V2的翻版,技術上已經比較落後,無法在實戰繼續使用。所以蘇聯方面很快研究出以R1為基礎的新型飛彈--這就是飛毛馱喚術彈道飛彈。

基本信息

技術參數

“飛毛腿”C型彈道飛彈(改進型)使用國:朝鮮
又名:Hwasong6型彈道飛彈 
級別:近程彈道飛彈
部署方式:公路機動部署
彈長:10.94米
直徑:0.88米
發射重量:6095千克

飛毛腿C型地對地飛彈飛毛腿C型地對地飛彈

有效載荷:單彈頭情況下為700千克
彈頭種類:高爆彈頭、化學彈頭、子母彈頭
推進方式:單級液態
射程:500公里
情況:服役中
服役時間:1992年

設計性能

飛毛腿C型地對地飛彈飛毛腿C型地對地飛彈

Hwasong6型是朝鮮仿製的俄制“飛毛腿”C和“飛毛腿”D型彈道飛彈,它採用公路機動發射,也是一種採用液體燃料推進劑的彈道飛彈。此種類型的飛彈是朝鮮在“飛毛腿”B型彈道飛彈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Hwasong6型彈道飛彈可將韓國境內所有目標納入其射程。Hwasong6型彈道飛彈的精度十分有限,它的作用更像是遠程炮擊武器,因為它的設計十分簡單。
“飛毛腿”C的射程為500公里,採用單級液態燃料火箭發動機。彈長為10.94米、直徑為0.88米、發射重量為6095千克。單彈頭有效載荷為770千克,可使用高爆彈頭、化學彈頭、子母彈頭。該型飛彈是在“飛毛腿”B型的基礎上改良而成的,與“飛毛腿”B型相比增加了射程,但是並沒有改進制導系統,這使得其圓機率誤差為1000米。

發展歷史

飛毛腿C型地對地飛彈飛毛腿C型地對地飛彈

前蘇聯1965年正式將飛毛腿B型戰術彈道飛彈裝備部隊,它在蘇聯軍中主要裝備戰術火箭旅,由各集團軍指揮。每個旅編有18輛發射車,每輛車配備4枚飛彈,全旅共有72枚。而戰術火箭旅的主要作用是使用核飛彈對敵實施縱深打擊,消滅敵核子襲擊兵器,摧毀敵主要軍事集團,尤其是摧毀敵坦克機械化部隊及戰役預備隊,破壞敵地面軍隊和航空兵的作戰指揮體系;消滅敵防空兵器,牽制敵軍作戰機動,阻止敵戰役預備隊的開進,破壞其戰役後方工作,摧毀敵軍重要通信交通樞紐。

60年代蘇聯又對飛毛腿B型飛彈進行了改進,1965年出現了飛毛腿C型,最大射程增加到500公里,相應的圓機率誤差也較大達到700米,其他性能和B型基本相當。

1980年,蘇聯對飛毛腿進行了最後一次改進,發展了飛毛腿D型的最終版本。該型進一步增大發動機燃艙,加大火箭推力,最大射程可達近600公里,戰鬥部載重增加,增加了飛彈常規攻擊的威力。同時通過改進了慣性飛彈系統,使得D型的命中精度有著較大的提高,彈頭和彈體還可分離。

飛毛腿D型的主要作用也由核打擊轉化為常規打擊,它可以攜帶一個常規高爆彈頭,一個空氣作為氧化劑的彈頭,40個機場路道破壞彈或者100個5千克的人員殺傷性小炸彈。彈頭的多樣性,使得飛彈的戰術用途大大提高。

飛毛腿D型並沒有在蘇軍服役多久,它很快由蘇聯80年代製成的第三代地對地戰術SS-23蜘蛛式戰術飛彈所代替,蜘蛛式在射程,精度和作戰使用方面都大大超過“飛毛腿”飛彈。單單從精度一項上,蜘蛛可以達到100米這是飛毛腿D型無法達到的。

表現

“海珊”飛彈“海珊”飛彈

除了蘇聯和華約國家外,埃及、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等國也都擁有了這種武器。第四次中東戰爭的最後一天,埃及發射3枚此型飛彈攻擊以色列的三個目標,結果都末命中要害部位。因此,儘管它頗受第三世界國家青睬。可是在蘇軍中並不是什麼先進裝備。兩伊戰爭中,伊拉克和伊朗相互發射大量“飛毛腿”飛彈,攻擊對方的重要城市,成為當代軍事史上有名的“襲城戰”。

兩伊戰爭是用八十年代的武器打得一場本世紀初的戰爭,飛毛腿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只得一提。1988年2月29日—4月21日,曠日持久的兩伊戰場上爆發了一場長達52天的飛彈“襲城戰”,它是繼1944年9月德國V—2飛彈對倫敦實施人類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飛彈“襲城戰”之後,又一次使用地地彈道飛彈進行的大規模“襲城戰”,也是二戰後在局部戰爭中動用地地彈道飛彈數量最多、持續時間最長、作戰效果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

飛彈“襲城戰”的直接起因是1988年2月27日,伊拉克出動空軍襲擊了伊朗首都德黑蘭郊區的一座煉油廠,爆炸巨響震天,油廠濃煙滾滾,伊朗損失嚴重。為了報復,29日伊朗向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發射了2枚“飛毛腿”B飛彈。早有準備的伊拉克立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首都德黑蘭和聖城庫姆,其次是伊朗縱深的大中城市重點打擊。從當天開始到3月8日的9天時間,就向伊朗發射了50枚“飛毛腿”B飛彈,至4月21日共發射了189枚,有40座伊朗城市被炸,死亡1700多人,傷82加多人,數乾幢樓房和建築物被毀。
蒙受了巨大損失的伊朗,維繫戰爭的決心迅速動搖,加上其它一些原因,伊拉克實現了以炸求和的目的,導致長達8年之久的兩伊戰爭終於在1988年8月20日正式宣布結束。在襲城戰期間,雖然伊朗也向伊拉克發射了77枚”飛毛腿Bff飛彈,但其戰果和影響則大為遜色。
由於德黑蘭距伊拉克邊境500千米,從伊拉克西部到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的距離約570千米,而“飛毛腿B”飛彈射程只有300千米,“腿短”不及。伊拉克於1987年不惜耗費巨資,在外國專家的幫助下對“飛毛腿”B飛彈進行了改進。所以對德黑蘭等較遠目標實施攻擊的實際上是經改進增程後的“海珊”飛彈。
“飛毛腿”飛彈雖在海灣戰爭中大量使用而名噪一時,在1991年曆時42天的海灣戰爭中,伊拉克向以色列的特拉維夫、海法,沙烏地阿拉伯的利雅得、宰赫蘭、達蘭和巴林三國六市發射了近80枚蘇制“飛毛腿”B飛彈,並與美軍所部署的“愛國者”防空飛彈展開了地地飛彈與地空飛彈之間的首次“攔截戰”,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
此外,伊軍的“飛毛腿”B飛彈成功地避開了多國部隊的空中打擊,在整個戰爭期間一直保持了對有效的自身隱蔽和對敵方目標的打擊。直到戰爭結束前幾小時,一枚“飛毛腿”飛彈還擊中了美軍的一個餐廳,造成數十名士兵傷亡。美軍稱這是戰爭期間遭受的最大傷亡,是“最黑暗的時刻”。

國際市場

在1991年成功進行全射程試射後,朝鮮於1992年開始生產“飛毛腿”C型飛彈。一份1997年出爐的報告指出朝鮮一直在致力於改進“飛毛腿”C型飛彈,這個訊息已經在2000年得到確認。它應該是“飛毛腿”D型,當然,它真正名字不可能是俄式的。
報告指出,在1991年,約有60枚“飛毛腿”C型飛彈飛彈出口到伊朗。伊朗也開始生產類似型號的飛彈(“流星”-2型)。同年,還有同樣數量的飛彈被出口給敘利亞,一同出口的還有配套移動發射車。伊朗幫助敘利亞完成了安裝、調試工作。
據稱,伊拉克也於2001年購進了此種飛彈。葉門也曾購買了5到10枚改型飛彈。埃及和敘利亞還有可能獲得了“飛毛腿”C型飛彈的生產技術。2000年,敘利亞試射一枚此種型號的飛彈,2005年試射了2枚。此外,越南也有可能在1998年從朝鮮購進了“飛毛腿”C型飛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