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棍之謎

飛棍之謎

它身體細長像一根棍子,大到上百米,小到幾厘米,依靠幾隻翅膀在空中急速飛行,過去的7年時間裡,世界各地的人都曾用攝像機或照相機拍下它的身影,但卻從未有人用肉眼見過它,這就是“飛棍”,被披上神秘外衣的不明飛行物。

飛棍之謎它身體細長像一根棍子,大到上百米,小到幾厘米,依靠幾隻翅膀在空中急速飛行,過去的7年時間裡,世界各地的人都曾用攝像機或照相機拍下它的身影,但卻從未有人用肉眼見過它,這就是“飛棍”,被披上神秘外衣的不明飛行物。

隨著越來越多的“飛棍”照片現身,一場席捲全球的爭論也隨之展開,在電視、報紙等媒體上,在網際網路上,人們爭論的焦點只有一個:“飛棍”到底存不存在?如果存在,為何從來沒有實物現身?如果不存在,那照片和錄像拍到的“飛棍”又如何解釋?

現身

憑藉錄像帶中拍攝到的影子,電視製片人伊斯加米拉宣布發現了新的物種———飛棍。作為佐證,他收集了許多關於飛棍的影像資料,但從未發現飛棍的實體。

1998年3月19日,美國獨立電視製片人朱斯·伊斯加米拉來到了4年前拍攝到UFO的地方———新墨西哥州羅茲威爾東南方的一個小鎮。為了和從前的錄像做對比,他在曾經出現過UFO的地方拍攝了一段錄像。回到工作室後,他察看這段片子時看到一個影子從前面的公路上掠過。

最初他覺得是蟲子或飛鳥,但當他一幀一幀地播放錄影時,卻認為這是“從沒看到過的東西”。伊斯加米拉的妻子給這個飛行物起名叫“棍子”(RODS),因為這和她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棍狀微生物很相似。

此後,伊斯加米拉向公眾宣布發現了新的物種,他說雖然不能確定這是什麼生物,但錄像已經提供了足夠的證據。同時,他開始向公眾徵集任何有關飛棍的資料。

在墨西哥的一個洞穴附近拍攝的畫面被伊斯加米拉認為這是飛棍作為生物存在的最確鑿證據。這個山谷深1500米,洞口直徑50米,山洞的走向與地面垂直。山谷平時聚集了一些特技跳傘的愛好者,馬克·李奇則專門負責拍攝那些運動員漂亮的特技動作。就是在那裡,李奇意外地拍下了上百個飛棍。

伊斯加米拉說:錄像表明該洞穴是飛棍的棲息地。在其中的一組畫面里,可以看見飛棍在刻意避開跳傘者,避免與他們接觸,這一點極其重要,因為它說明了飛棍是有智力的。而且不會攻擊人類,對人類可能不會產生威脅。此外伊斯加米拉還說,飛棍已經在美國28個州被發現,在加拿大、挪威、瑞典和墨西哥都有。

伊斯加米拉指出,目前已知的飛棍可以分為三大類:一種是像長著很多翅膀;第二種是“白棍”,它們沒有那么多翅膀,但好像被一條白色帶子繞著;此外就是矛狀飛棍,它們十分細長,沒有翅膀,但飛得很快。飛棍的顏色有黃、白、紅棕色和深棕色。它的長度從幾厘米到上百米都有。在馬里蘭州拍攝的一張圖片中,飛棍的身體被一片雲遮蓋,但頭和尾露出來了,因此其長度可能在450米到600米之間。

既然有人認為飛棍是一種生物,那為什麼從未有人見過靜止不動的飛棍實體或它的屍體呢?

飛棍之謎飛棍之謎
對於這個問題,伊斯加米拉的解釋是飛棍可能是比空氣還輕的單細胞生物,當它們死後就會像氫氣球一樣飄到空氣更加稀薄的高空。此外,飛棍還可能吃下同伴的屍體,以得到寶貴的生命物質。極速

在目前已知的昆蟲中,飛行最快的天蛾最高時速可達53.6公里,而根據錄像推斷的飛棍速度在每小時240公里以上,甚至可以超過地球上最快的飛行器。

伊斯加米拉還宣稱,人是可以用肉眼看到飛棍的,他說:“如果你看到眼前飛快地閃過一個東西,雖然很多人會以為是蟲子,而環顧四周什麼都看不到,那么你就看到了一個飛棍。他們非常快,但是還是可以被看見。”伊斯加米拉還說,上世紀50年代,攝影師特福爾·康斯坦布爾用紅外技術拍下了飛棍,此後也陸續有人在照片或錄像中意外發現飛棍的身影。而早在1896年印第安納州的克羅夫特維爾鎮的人連續兩天看到了空中飛行的9米長的“天空怪物”,它像蛇一樣在空中飛行。這也可能是飛棍。作為研究UFO的愛好者,伊斯加米拉還舉出了不少在古代人們看到蛇形飛行物的報導。伊斯加米拉還鼓勵人們觀測飛棍,而一旦人們“消除了對此的恐懼”,就能夠看到更多真實的飛棍。

根據伊斯加米拉的猜測,飛棍的飛行速度最低也高達每小時240公里,而自然界中,沒有任何一種生物是能夠達到這種極限速度的。因此有人認為飛棍是一種來自外太空的高智慧型飛行器,它能在無人操縱的條件下自由規避前方障礙物。

而對於飛棍的飛行速度,伊斯加米拉稱雖然沒有確切的數字,但從錄像中判斷,應該在240公里到1600公里每小時。他的證據是在一段來自挪威的錄像中,攝像者站在900米高的海邊懸崖上拍攝一名跳傘者,這時一個飛棍從左邊出現,向攝像者飛來,其影像也越來越大,最後飛出螢幕右上方。由此伊斯加米拉認為飛棍在10幀內飛行了900米。

1990年,職業攝影師托姆在瑞典的桑德維爾拍攝到了一組畫面,畫面拍攝的是瑞典軍隊使用的一種坦克,它3秒鐘可以開炮8次,在畫面中彈殼還未著地,飛棍就已經從畫面的一端飛到了另一端。據此朱斯推測出飛棍的運動速度至少在每小時160公里。在目前已知的昆蟲中,飛行最快的是天蛾,最高時速可達53.6公里。而160公里,是天蛾速度的3倍。

質疑

在大多數拍攝到飛棍的畫面中,由於影像模糊,又找不到合適的參照物,因此無法說明飛棍與攝像機的距離遠近。缺乏這一數據,對於飛棍令人咋舌的飛行速度不得不打上一個問號。

那么飛棍究竟是比空氣還輕的單細胞生物,還是來自外太空的高智慧型飛行器?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讓我們看看前面所有這些關於飛棍的所謂證據是否合理。

首先,飛棍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其匪夷所思的速度,往往在短短几秒鐘內從鏡頭中上百米的山谷或幾公里的距離飛過。但據此得到的每小時上百甚至上千公里的速度合理嗎?

由於拍攝到的大都是飛棍從畫面這端出現,在那端消失,人們便稱飛棍飛過了畫面中拍到的遠處那段距離。畫面中人們看到的飛棍總是一晃而過,因而就稱其高速飛過了長達幾公里的距離。但人們考慮到遠近的問題了嗎?

在飛棍比炮彈還快的錄像中,其前提是兩者距攝像機的距離相等,但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這一點,因此如果飛棍僅僅是在鏡頭前幾厘米處飛過呢?一個物體在鏡頭前5厘米和500厘米處以同樣的速度飛過,那么畫面中看到的其運行距離應該是有很大不同。

在拍攝地面物體運動的錄像中,因為有可比較的參照物,如公路,人們就能推算出汽車運動的速度。而在大多數拍攝到飛棍飛行的畫面中,由於缺乏清晰的影像,又是在空中飛行,找不到合適的參照物,因此無法說明飛棍與攝像機之間的距離究竟是多少。缺乏這一重要的數據,對於飛棍令人咋舌的飛行速度我們不得不打上一個問號。

同樣,不知道距離鏡頭的遠近,飛棍的大小我們也無從知曉。

飛棍具體是何物,其發現者伊斯加米拉說它是比空氣還輕的單細胞生物,他同時還稱飛棍的大小最短几厘米,最長上百米。我們在中學生物課上就已經知道,最大的單細胞生物也需要用顯微鏡才能觀察到,也從未發現過像飛棍這般結構複雜、長有翅膀的單細胞生物。而要同時達到既是單細胞生物,比空氣輕,又要有小到??的高速運動速度這幾大條件,用所有已知生物和物理原理都無法解釋。此外,既然有人稱墨西哥的洞穴是飛棍的棲息地,那么為何從未有人試圖在這個“有上百個飛棍飛進飛出”的洞裡捕獲一隻,或者撿到一具屍體,成為轟動世界的發現?

首次發現飛棍後,伊斯加米拉還在1998年稱,根據飛棍的獨特外形,他已經開始利用波動膜學說製造飛棍的模型,以此來完全打消人們的懷疑。但是7年過去了,時至今日他也沒能拿出任何能在空中飛行的模型。

 

  辨偽

對於黃蜂等昆蟲而言,相機曝光的極短時間足夠它們扇動幾次翅膀並飛行一段距離,於是被相機捕捉下來的影像也就是它們運動的一段軌跡。

要尋找飛棍的真身,我們還須回到“始作俑者”———相機身上。人們都知道眼見並不一定為實,那么經過照相機和攝像機光學處理之後的圖像還會和真實的影像一樣嗎?飛棍的出現會不會和相機成像的特質有關?

我們從2003年美國一位攝影愛好者在郊外拍攝的畫面中或許能得到解釋。他察看用數位相機拍到的一組照片時,驚奇地發現到處都是黃褐色的飛棍。每一隻都長著細長的軀幹,長度和樹葉相當,身體兩側還對稱分布著5對翅狀物。這些生物在陽光下四處飛舞,但是這名攝影愛好者並不記得見過這樣的東西。但當他把所有拍到的照片看完,答案也揭曉了。在一張近距離拍攝的畫面中,一隻馬蜂被定格在半空中,但它身後還留下剛剛飛過的軌跡,身體劃出兩道長長的直線,扇動的翅膀也留下了幾條痕跡。

為什麼飛動的馬蜂會呈現出飛棍的外形呢?原因就在相機的特性上。事實上不管是相機拍下的照片還是攝像機錄下畫面中的一幀,都是在記錄某一個時間段的影像。

比如說相機的快門速度也就是曝光時間被調到了1/45秒,就是指拍下的是1/45秒時間內所發生的一切。我們知道,專業攝影師為拍攝出美麗的城市夜景畫面,會把曝光時間特意延長,如10秒,這樣我們看到的就是行駛的車輛車燈在10秒時間內劃出的絢麗線條。用普通的傻瓜相機其實也會得出類似的效果,拍過夜景的人大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哪怕只是有輕微的抖動,黑暗背景中的光源也會劃出長長的線條。這其實就是相機抖動的軌跡。

1/45秒的時間對我們太短,但是對於高速撲翅的黃蜂,這段時間足夠讓它扇動5次翅膀,並飛行一段距離。於是被相機所捕捉下來的影像也就是它運動的一段軌跡。這樣說來,只要把相機曝光的時間調到足夠短,飛棍的真身也會顯現。當把曝光時間調到1/1000秒甚至更短時,我們便能清楚地看到被定格在空中的黃蜂或飛蛾。

對於攝像機而言,道理也是一樣的。大多數攝像機是以每秒25幀到30幀進行拍攝,而每幀圖像又是以一定的快門速度拍攝的,最常用的是1/50或1/60秒。

也就是說,如果一部攝像機以每幀1/60秒的速度拍攝,那么在每一秒鐘,攝像機拍攝了一個物體的25個1/60秒的瞬間,同時也有25個約1/40秒時間是沒有拍攝的空格。如果拍攝對象是個點狀物體,如下落的雨點,它在以高速運行時在錄像上留下的軌跡應該是一段線條。如果是昆蟲,記錄的也自然就是在1/60秒時間內昆蟲身體劃出的直線或弧線,再加上翅膀扇動所留下的波浪狀或多翅狀軌跡。

反過來我們也能證明拍攝到的飛棍並非棍狀帶翅生物。如果飛棍是伊斯加米拉所描述的一個多翅膀實體,那么根據照片,它在1/60秒的曝光時間裡幾乎一動也沒有動,否則就不可能留下這樣的影像,而惟一能使它達到至少每小時160公里高速運動的方法則是嚴格以每秒鐘25次的定格步進式飛行,同時必須遵守攝像機快門的開關時間,在攝像機快門打開的時候停止,在關閉的時候運動。

那么飛棍為什麼還有伊斯加米拉所稱的各種形態呢?答案自然便是飛行生物的種類不同,馬蜂、飛蛾、蜻蜓翅膀形態和扇動頻率各不相同,再加上曝光時間有長有短,留下的飛行軌跡自然會有很大區別。但它們的共性都是像一根帶著附屬物的棍子。由於飛行速度很快,在空中又難以辨別遠近,便成了極速怪物。

對於伊斯加米拉所說的人類能用肉眼看到飛棍之說,那為什麼在照相機出現之前從未有飛棍這一說法呢?飛快掠過人們視線的可能是小蟲或飛鳥,由於其體積小,運動軌跡又極不規律,因此多數情況下等人們再去找就看不到了。又由於人眼對影像的感覺是連續的,所以也絕不可能會有人用肉眼看到昆蟲在飛行時呈現棒狀飛行物的姿態。

此外飛棍出現最多的是在錄像中,此外少量照片中也有。攝像機長時間錄像時捕捉到飛棍的機會要比相機多許多,此外相機正常拍照的曝光時間比攝像機短,因此飛棍多半是在1/60秒- 1/16秒的曝光區間內顯現。而對於飛棍有智力之說,絕大多數運動中的昆蟲不僅能避開障礙物,還能像蚊子一樣靈活地躲避人們的扑打。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才從沒有靜止的飛棍,或飛棍的屍體被發現,因為它們的真身不過是普通的昆蟲或小鳥,一旦停下來,神秘的外衣也就不復存在。它就像大自然的海市蜃樓一樣,是人類自己製造出的光學幻像。

結語

在自然界中,存在我們尚未發現或者無法解釋的現象是必然的。愛因斯坦曾說,想像力比知識更為重要。但任何猜想都需要用嚴謹的科學態度來求證,而不是把異想天開作為結論。

伊斯加米拉自稱為“專業的,有信譽的”紀錄片攝影師,不可能連攝像機拍攝原理都不懂,卻還自圓其說地拿出所謂單細胞未知生物理論,未免有譁眾取寵之嫌。在自己的網站上,伊斯加米拉鼓勵人們進行“空中釣魚”,把拍到的飛棍錄像寄給他,但對拍攝時的快門速度這樣的關鍵性要求卻隻字不提。

對於所收集到的飛棍影像不給予任何甄別就公布在網上,稱這是飛棍存在的又一大證據。拋開科學和嚴謹不說,這種做法背後的目的本身就很值得懷疑。

同樣在網際網路上,飛棍作為奇聞軼事影響力也很大,不少中英文網站把自己當成展示這種神秘現象的先鋒。不可否認的是初看奇特的飛棍極大地滿足了每個人都有的好奇心,但問題是當疑惑可以用並不高深的科學理論解釋時,再刻意保留其神秘的外衣就有動機不良的嫌疑了。

飛棍怪物之說的興起無疑是眾多神秘論形成的典型範例。這些神秘論的一大特點是,只要是用現有的知識和經驗一時難以解釋或無法解釋的現象,就被冠以外星人或未知生命的傑作。比如不明飛行物UFO,指的是任何無法確定身份的飛行物體。它們可能是蟲子、雲彩、氣球、飛機,卻被很多人同外星

飛碟畫上等號。而隨著好萊塢科幻電影的推波助瀾,大腦袋綠皮膚的外星人也正式成為人類社會中理所應當存在的一員。這樣的形象幾乎與科學無關,不如說是純粹為滿足好奇心而製造。對於眾多神秘論,態度嚴肅的科學家絕大多數都不予理睬,因為科學需要的是站得住腳的證據。這也是為什麼當科學界還在為火星隕石中的棒狀物是否是微生物化石存在爭議時,神秘理論者卻在宣布火星人下次會何時何地造訪人類。

但是,證明了一些“飛棍”照片的主角只不過是昆蟲,是否就可以說飛棍或者類似飛棍的生物不存在呢?那也未必。人類在地球上存在的時間不過是自然史中一眨眼的工夫,有一些無法解釋的現象或者迄今尚未發現的生物存在是正常的。愛因斯坦就曾經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為重要。

大膽的想像和猜測固然需要,但是在沒有任何科學的確鑿證據之前就把異想天開當作結論大肆宣揚是研究者的大忌,更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在這個世界上,飛棍或者類似飛棍的物體也許根本不存在;也許有,但尚未被發現。如果有一天,人們找到它的實體,或者用科學理論證明它的存在時,我們才能說:這個世界上的確有飛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