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來殿

飛來殿

建於宋代,原為道觀,祀東嶽大帝像,名為齊天五行廟。飛來殿是一座單檐歇山式林結構建築,藻井綺麗,建築雄偉。寺內有正殿、五嶽殿、香殿、九蟒殿等。1959年,東嶽大帝像和佛像被毀,成為空廟,近年經修建,增建亭榭,培植園林,已成為峨眉山旅遊區的一處旅遊勝景。

飛來殿飛來殿
位於城北門外,又稱大廟。建於唐代唐僖宗敕建“家慶樓”。高九丈,寬十二丈,金碧琉璃。明嘉慶時毀。現僅存香殿及飛來殿較完整。香殿建於明洪武二十四年,三開間,建築古樸典雅。飛來殿居香殿之後,宋代建造,元代重修。建築布局沿山崗脊線逐步提升,序列空間完整,敞露廟宇,視野開闊無垠,顯示宗教超塵除俗的境地。平面布局檐柱三開間,內柱五開間,上施斗拱,昂屋承托內柱下平陵,據前上昂出象鼻形卷昂,下昂出龍頭,雕刻細緻生動。盤鏇於當心柱上的兩條泥塑盤龍栩栩如生。賦予了濃郁的宗教色彩。屋頂為歇山筒瓦,為現代改建。

簡介

飛來殿飛來殿
建於宋代,原為道觀,祀東嶽大帝像,名為齊天五行廟。飛來殿是一座單檐歇山式林結構建築,藻井綺麗,建築雄偉。寺內有正殿、五嶽殿、香殿、九蟒殿等。1959年,東嶽大帝像和佛像被毀,成為空廟,近年經修建,增建亭榭,培植園林,已成為峨眉山旅遊區的一處旅遊勝景。

飛來殿位於眉山市郊區,從樂山看完大佛,導遊先帶我們去看了茶道,然後向飛來殿馳去,路很難走,都是羊腸小道,兩輛車很難交會,飛來寺前旅遊車幾乎停満,香火很旺。
飛來殿俗稱“大廟”,飛來殿正面的檐柱三開間,長達18.28米,內柱分成五開間、進深五開間。大殿平面上的柱子分布呈減柱造法,檐柱上還施以欄額和平板格,平板枋上置有斗拱,斗拱都為六鋪作單秒雙下昂,上昂向上捲成象鼻形,下昂雕刻成龍頭,十分精美、華麗。明間的左右兩柱上通體塑有泥胎蟠龍,造型生動,栩栩如生,具有典型的宋、元時期建築風格。殿為歇山頂,頂上覆蓋有小青瓦,是時改建時鋪砌的。

俗稱大廟。在峨眉山市區北2公里飛來崗上。原為道觀,供奉東嶽大帝塑像,名為齊天五行廟。早已圮毀。現為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

此殿是一座單檐歇山式木結構建築,覆蓋小青瓦,藻井綺麗,建築雄偉。寺內有正殿、五嶽殿、香殿、九蟒殿等。殿建於宋、元時期,明、清時改建。內有《宋淳化四年重修廟記》《元泰定四年重修東嶽廟記》碑。殿正面檐柱三開間,長18.28米,內柱分成五開間,進深五開間,長13.26米。平面上柱子分布成減柱造。檐柱上施闌額和平板枋,平板枋上置斗拱。斗供均六鋪作單抄雙下昂,上昂上捲成象鼻形,下昂雕刻成龍頭,十分華麗。明間左右兩柱上塑全身泥胎蟠龍兩條,栩栩如生,有宋、元時期風格。現已成為峨眉山旅遊區的一處旅遊勝景。

景點特色

飛來殿飛來殿
飛來殿建於宋代,位於峨眉縣城北五里的飛來崗上,原為道觀,祀東嶽大帝像,名為齊天五行廟。現為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飛來殿是一座單檐歇山式木結構建築,藻井綺麗,建築雄偉。寺內有正殿、五嶽殿、香殿、九蟒殿等。在1959年時,東嶽大帝像和佛像被毀,成為空廟,近年經修繕,增建亭榭,培植園林,已成為峨眉山旅遊區的一處旅遊勝景。
飛來殿建於宋代,位於峨眉縣城北五里的飛來崗上,原為道觀,祀東嶽大帝像,名為齊天五行廟。現為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飛來殿俗稱“大廟”,殿內保存有《宋淳化四年重修廟記》《元泰定四年重修東嶽廟記》碑。殿內原來還供有東嶽大帝的神像,但早已毀棄不存。

飛來殿是一座單檐歇山式木結構建築,藻井綺麗,建築雄偉。寺內有正殿五嶽殿香殿九蟒殿等。在1959年時,東嶽大帝像和佛像被毀,成為空廟,近年經修繕,增建亭榭,培植園林,已成為峨眉山旅遊區的一處旅遊勝景。
峨眉山巍峨、秀麗、古老、神奇,以優美的自然風光、悠久的佛教文化、被人們稱之為“仙山佛國”。座落在峨眉山市區以北五華里飛來崗上的“大廟飛來殿”便是相嵌在“仙山佛國”里一顆瑰麗閃耀的珍珠。這裡海拔高度457米,崗嶺上林木蔭濃繁茂,大廟飛來殿淹映在茂密叢林之中。
飛來殿有悠久的歷史,始建何時無可考據。相傳是神所選擇,神為了振救天下受苦受難的生靈,命兩條金龍騰雲駕霧,托著神殿飛落到這個山崗上。從此,民無疾苦,五穀豐登。宋淳化四年重修,在殿內供東嶽大帝稱“東嶽廟”,即為道教所祀泰山之神,也稱供“泰山神”;到了明萬曆年間,又供佛像稱“飛來寺”,在清代添修大殿供十殿閻羅。

飛來殿飛來殿
可見,由宋以後,各個朝代都在飛來崗上修建殿宇,形成道佛共處,雜神群祀的古建築。現存宋元明清木構建築群2119平方米,寺內有飛來殿、香殿、九蟒殿、觀音殿等,都是單檐歇山式木結構建築,藻井綺麗,建築雄偉。
飛來殿、香殿、九蟒殿現已是空殿。飛來殿所供的東嶽大帝銅像在大躍進時期進了煉鋼爐,三個殿遭遇幾次火災其文物已毀,但建築所用的楨楠木質構造依舊完好,83年經過國家文物局撥專款維修之後,依然保持原來的風格,包括地面的石塊仍為幾千年前鋪成的,古色古香,真實、親切,看不出人為刻意雕飾。大廟飛來殿是我國西南地區罕見的此今為止保存完好的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飛來殿正殿後左側紅房是錢山館,現存列且在2004年“五一”開始向海內外遊客展出的,於2002年在峨眉羅目鎮出土的保持原始狀態的宋代17個年號,跨度近140年,重達16.32噸的鐵錢,號稱中國第一錢。
飛來殿1956年就列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音平湖是峨眉山自然景觀的代表之一。位於清音閣,面積30萬平方米,系綠色生態湖,水質純淨,清澈透底。四周青嶂翠巒環抱,古木參天,湖如碧玉嵌入其中,深深淺淺,點點滴滴,真不知是樹映綠了湖,還是湖染綠了樹。置身於其間,只聽綠樹濃蔭處,鳴蟬聲聲,山風陣陣,絲絲水氣洗盡凡塵,好一派山水之情,逍遙之樂。

這裡夏秋清涼,為避署休閒度假的勝地;即使是在冬季和春寒料峭的初春,沒有寒風寒流相逼,仍然溫適如畫,翠色生煙。

飛來殿飛來殿
飛來殿位於城北門外,又稱大廟。原為道觀,祀東嶽大帝像,名為齊天五行廟。在1959年時,東嶽大帝像和佛像被毀,成為空廟,近年經修繕,增建亭榭,培植園林,已成為峨眉山旅遊區的一處旅遊勝景。

建於唐代,唐僖宗敕建“家慶樓”。高九丈,寬十二丈,金碧琉璃。明嘉慶時毀。現僅存香殿及飛來殿較完整。香殿建於明洪武二十四年,三開間,建築古樸典雅。

飛來殿居香殿之後,宋代建造,元代重修。建築布局沿山崗脊線逐步提升,序列空間完整,敞露廟宇,視野開闊無垠,顯示宗教超塵除俗的境地。平面布局檐柱三開間,內柱五開間,上施斗拱,昂屋承托內柱下平陵,據前上昂出象鼻形卷昂,下昂出龍頭,雕刻細緻生動。盤鏇於當心柱上的兩條泥塑盤龍栩栩如生。賦予了濃郁的宗教色彩。屋頂為歇山筒瓦,為現代改建。

地理位置

飛來殿飛來殿
位於峨眉縣城北五里的飛來崗上,峨眉縣城北2公里。飛來殿坐落在突兀的山崗上,地勢高朗,土地乾燥,空氣流通。四周林木蔥籠、崗巒起伏如城堞,雲蒸霞蔚,氣勢磅礴。
相傳上古時這裡是一馬平川,在一個風雨交加,雷鳴電閃的夜晚,只聽得驚天動地一聲巨響,天亮以後,風停雨住,一殿巍峨壯觀,出現在飛來崗上。自此風調雨順,否去泰來,為祈求神靈,每年夏曆正月初八,善男信女前往焚香化紙,絡繹不絕。據縣誌和《峨眉伽蘭記》記載,飛來殿原名“家慶樓”,鹹通二年(公元816年)唐懿宗敕建,高30米,寬40米,製作工巧,刻鏤精細,裝飾金碧,甚為華麗。樓上四壁皆為唐人名畫,一壁繪海棠一樹,花葉繁茂,枝幹錯綜,其餘畫飛蟲、鳥類最多,栩栩如生,極富情趣。廟門高懸“家慶樓”,乃著名理學家魏鶴山書。

建築類型

飛來殿是一座單檐歇山式木結構建築,藻井綺麗,建築雄偉。寺內有正殿、五嶽殿、香殿、九蟒殿等。在1959年時,東嶽大帝像和佛像被毀,成為廟,近年經修繕,增建亭榭,培植園林,已成為峨眉山旅遊區的一處旅遊勝景。

歷史

飛來殿建於唐代,唐僖宗敕建“家慶樓”。高九丈,寬十二丈,金碧琉璃。明嘉慶時毀。現僅存香殿及飛來殿較完整。香殿建於明洪武二十四年,三開間,建築古樸典雅。飛來殿居香殿之後,宋代建造,元代重修。
經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到泰定元年(公無1324年)不斷修葺,明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易名“飛來殿”,始為今貌。
1956年,飛來殿被定為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飛來殿文物
殿內保存有《宋淳化四年重修廟記》《元泰定四年重修東嶽廟記》碑。殿內原來還供有東嶽大帝的神像,但早已毀棄不存。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