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仙台

飛仙台

飛仙台位於三清山三清宮西北側虎頭山上,是道教用作迎仙、會仙、飛仙的重要建築。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位於三清山三清宮西北側虎頭山上,紫煙石、費隱岩西下方,“伏魔上相”崖壁北上方十餘米,距三清宮約400米處,置於後天八卦“乾”位。建於明弘治年間(1488--1505)。台仿印度早期塔式,結合中國南方古代傳統建築形式,由台基、台身、台頂三部分組成。全部用花崗岩砌成。正方形二層基座,寬2.7米×2.7米。台身分兩層,下層六面六門,高0.82米,由12塊長方形花崗岩石塊作蓮瓣形開光構成;上層高1.58米,圓形,開四門洞,由8塊岩石也作蓮瓣形開光構成,但瓣尖不像下層垂直平豎,而是逐漸收分到台頂,與蓋頂復缽下層弧線連成一體。原上置八寶葫蘆合成台頂,台總高5.33米,寓道教三清四御之意。頂部原已倒塌,1995年由原三清山管理局修復。現台頂改為七級寶塔形,總高6.80米,建築面積7.3平方米,台西南側一面基座石上橫刻繁楷“飛仙薹”三字。台身下層12塊蓮瓣各面原豎刻有字,今修復後殘存依稀可辨的石刻僅有:“東方玉寶皇上天尊”、“金溪方武金刻石”、“固本山住持道士”、“王永祜俗弟永優”等,其它的難辨待考。

飛仙台是道教用作迎仙、會仙、飛仙的重要建築。民間傳說每年八月初一玉皇大帝要在玉京峰舉行群仙會,各路神仙來三清山聚會時,都要到飛仙台處小憩,眺望此處四周峻美壯麗景色,因而得名。

三清山飛仙台的建築型制特別,台的基座和下半部為道教形制建築,中層六門六合,上層四門四方,寓三清四御,統領環宇。

台的上半部為佛教形制建築,圓弧形蓮瓣狀收分至台頂。“蓮”,碧潔無染,象徵佛教蓮台寶座,佛法無邊,功德無量。南京的明孝陵和鳳陽的明皇陵都刻有相同的蓮花座特徵符號。

三清山飛仙台將佛、道兩教建築形制的特徵符號巧妙地融合於一身,為我們留下了三清山古代道教建築融合佛教建築的又一文化遺產,建築奇葩。373gt2011.6.

詩詞讚美

登台遠眺,可見懷玉諸峰巍然屹立於萬里雲天,宋朝文人趙蕃有《三清山》詩讚曰:“神月詩僧古道場,山雄吳楚接華陽。”還可見公路盤旋如玉帶銀環;入夜燈光點點,如綴明珠,難怪有人驚嘆道:“已覺此身圖畫裡,滿目詩意見難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