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評價

風險評價

在風險識別和風險估測的基礎上。對風險發生的機率,損失程度,結合其他因素進行全面考慮,評估發生風險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並與公認的安全指標相比較,以衡量風險的程度,並決定是否需要採取相應的措施的過程.財務風險評價,主要是通過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分析企業財務狀況的變動趨勢及資產、負債、收益之間的關係,從財務報表的會計信息中挖掘企業內在的財務關係。

生態風險

生態風險評價的概念、目的 美國於70年代開始生態風險評價工作的研究。EPA在1992年對生態風險評價作了定義,即生態風險評價是評估由於一種或多種外界因素導致可能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不利生態影響的過程。其目的是幫助環境管理部門了解和預測外界生態影響因素和生態後果之間的關係,有利於環境決策的制定。生態風險評價被認為能夠用來預測未來的生態不利影響或評估因過去某種因素導致生態變化的可能性。生態風險評價基於兩種因素:後果特徵以及暴露特徵。主要進行三個階段的風險評價:問題的提出、問題分析和風險表征。美國在1992年就形成了生態風險評價框架,1998年進行了修改。生態風險評價與環境管理存在以下聯繫,能夠有效地用於環境決策的制定:⑴生態風險評價的計畫和執行是給環保部門提供關於不同的管理決策所產生的潛在不利後果。風險評價首先考慮環境管理的目標,因此生態風險評價的計畫有助於評價的結果用於風險的管理。⑵生態風險評價有利於環境保護決策的制定。在EPA,生態風險評價被用於支持多類型的環境管理行為,包括危險廢物、工業化學物質、農藥的控制以及流域或其他生態系統由於多種非化學或化學因素產生影響的管理。⑶生態風險評價過程中,需要不斷利用新的資料信息,能夠促進環境決策的制定。⑷生態風險評價的結果可以表達成生態影響後果的變化作為暴露因素變化的函式,對於決策制定者——環境保護部門非常有用,通過評估選擇不同的計畫方案以及生態影響的程度,確定控制生態影響因素,並採取必要的措施。⑸生態風險評價提供對風險的比較、排序,其結果能夠用於費用—效益分析,從而對改變環境管理提供解釋和說明。生態風險評價在美國和其他 歐洲國家得到廣泛的套用,並有明顯的優點,這並不意味著它是惟一的管理決策的決定因素,環境保護部門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如制定法律法規,社會、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因素也可以引導環境保護部門採取措施。事實上,將風險減少到最低限度將會付出很大的代價,或者從技術上是不可行的,但是在環境決策制定的過程中,必須加以考慮。3 生態風險評價過程美國EPA對生態風險評價工作有較成熟的方法和資料庫,並且做了大量的生態風險評價工作。一般分為以下過程:⑴制訂計畫,根據評價內容的性質、生態現狀和環境要求提出評價的目標和評價重點;⑵風險的識別,判斷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範圍;⑶暴露評價和生態影響表征,分析影響因素的特徵以及對生態環境中個要素的影響程度和範圍;⑷風險評價結果表征,對評價過程得出結論,作為環保部門或規劃部門的參考,作為生態環境保護決策的依據。生態風險評價框架見圖1。4 中國生態風險評價的調查研究中國的風險評價工作起步較晚,在化工項目,易燃、易爆、有毒化學品等方面作過大量的工作,但是還沒有導則參照執行。生態風險評價中國已經作過一些研究工作,但是還難於系統的套用與 環境影響評價當中,原因是生態風險評價不同於化學物質和物理變化能夠直觀的評價對環境的破壞。生態風險評價需要大量的基礎數據和生態調查,以及評價方法的研究,美國於1998年才頒布了生態風險評價的導則。根據中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現狀,生態項目是中國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拓展領域。由於生態項目所在地的差別,使項目類型千差萬別,每個項目的環境影響有所不同。對中國西部地區大規模的區域開發建設、重大項目建設所造成的生態影響,生態風險評價的研究成果給環境保護部門提供決策依據。生態風險評價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的大量的 生態系統環境調查,還需要大量的試驗研究、評價模型的論證等。如毒性物質生態風險評價(整體模型見圖2),需要以下研究工作:圖1 生態風險評價框架⑴不同生物種類、生長階段、棲息地的調查;⑵毒性物質在環境中遷移轉化的調查研究;⑶暴露的毒性物質對不同生物種類的不同生長階段的影響。

環境風險

是針對建設項目在建設和運行期間發生的可預測突發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為破壞及自然災害)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質泄漏,或突發事件產生的新的 有毒有害物質,所造成的對人身安全與環境的影響和損害,進行評估,提出防範、應急與減緩措施。

環境風險評價(ERA),國外始於上世紀70年代初,國內萌動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

指人們在建設、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所遭遇的突發性事故(一般不包括自然災害和不測事件)對環境(或健康乃至經濟)的危害程度。用風險值R表征,定義為事故發生機率P與事故造成的環境(或健康乃至經濟)後果C的乘積,即R=P*C。除上述環境風險外,演生有政策風險、投資風險、從業風險等。比如,“因職業,收入,居住環境和生活習慣等因素導致人死亡,患病或傷殘的風險”,當屬此列。

企業財務風險

財務風險是指在各項財務活動過程中,由於受各種難以預料或控制的因素影響,造成財務狀況不確定而使企業有蒙受損失的可能性(這裡指純粹風險)。財務風險是企業風險貨幣化的表現形式,根據形成過程劃分,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籌資風險;二是投資風險;三是信用風險。

指標設定

一些學者認為,財務風險評價指標應包括盈利能力、資產管理能力、償債能力、 發展潛力,將企業短期財務指標與發展潛力指標相結合,互相補充。還有學者研究財 務預警指標,以現金流量為基礎,重點把握兩類指標:現金盈利值和現金增加值。這些觀點在定量分析方面有重要的貢獻,但財務風險是複雜的,筆者認為基本的財 務風險評價指標應包括盈利能力、償債能力、資產管理能力、成長能力、現金能力指標,因為這些都可能影響一個企業的財務:沒有足夠的盈利能力,企業不能生 存;不能到期償債,企業可能宣告破產;資產的使用效率不高,會影響盈利能力;沒有利潤的增長,企業不會持續生存。另外,企業在可能的情況下還應設定定性指 標,如財務人員的專業水平、財務人員的流動性、管理人員的財務風險意識等。因為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這些因素既反映企業基本財務狀況,又影響財務活動、財 務決策。定量指標見下表:

評價的方法

財務風險評價,主要是通過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分析 企業財務狀況的變動趨勢及資產、負債、收益之間的關係,從財務報表的 會計信息中挖掘企業內在的財務關係。

1、單變數判定模型。這種方法用單一的財務比率來評價 企業財務風險,依據是:企業出現財務困境時,其財務比率和正常企業的財務比率有顯著差別。一般認為,比較重要的財務比率是:現金流量/負債總額、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

單變數模型將財務指標用於風險評價是一大進步,指標單一,簡單易行,但是不可避免會出現評價的片面性。這種方法在人們開始認識財務風險時採用,但隨著經營環境的日益複雜、多變,單一的指標已不能全面反映企業的綜合財務狀況。

2、多元線性評價模型。它的形式是:Z=1.2x1+1.4x2+3.3x3+0.6x4+0.999x5.Z:判別函式值;x1:營運資金/資產總額; x2:留存收益/資產總額;x3:息稅前利潤/資產總額;x4:普通股和優先股市場價值總額/負債賬面價值總額;x5:銷售收入/資產總額。Z值應在1.81~ 2.99之間,Z=2.675時居中。Z>2。675時,企業財務狀況良好;Z<1.81時,企業存在很大的破產風險;Z值處於1.81~ 2.99之間,稱為“灰色地帶”,這個區間的企業財務極不穩定。

多元線性模型在單一式的基礎上趨向綜合,且把財務風險概括在某一範圍內,這是它的突破,但仍沒有考慮企業的成長能力,同時它的假設條件是變數服從多元常態分配,沒有解決變數之間的相關性問題。這種方法在現實中比較常見。

3、綜合評價法。這種方法認為,企業財務風險評價的內容主要是盈利能力,其次是償債能力,此外還有成長能力,它們之間大致按5∶3∶2來分配。盈利能力的 主要指標是資產淨利率、銷售淨利率、淨值報酬率,按2∶2∶1安排分值;償債能力有4個常用指標:自有資金比率、流動比率、 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 分值比為1;成長能力有3個指標:銷售增長率、淨利增長率、人均淨利增長率,分值比為1,總分為100分。

公式

投資 分析的 財務公式 匯總

1.擬建項目主廠房投資=工藝設備投資×(1+∑Ki)

2.擬建項目工程費與工程建設其他費=擬建項目主廠房投資×(1+∑Ki)

3.預備費=基本預備費+漲價預備費

4.基本預備費=工程費與工程建設其他費*基本預備費率

漲價預備費P=∑It[(1+f)t-1](其中:It=靜態投資f=上漲率)

5.靜態投資=工程費與工程建設其他費+基本預備費

6.投資方向調節稅=(靜態投資+漲價預備費)*投資方向調節稅率

7.建設期貸款利息=∑(年初累計借款+本年新增借款/2)*貸款利率

8.固定資產總投資=建設投資+預備費+投資方向調節稅+貸款利息

9.擬建項目總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流動資產投資

10.流動資金用擴大指標估算法估算:

流動資金:擬建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資金率

11.實際利率=(1+名義利率/年計息次數)年計息次數-1

12.用分項詳細估算法估算流動資金

流動資金=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其中:流動資產=應收(預付)帳款+現金+存貨

應收帳款=產成品=年經營成本/年周轉次數

現金=(年工資福利+年其他費)/年周轉次數

存貨=外購原材料燃料動力+在產品+產成品

流動負債=應付帳款=外購原材料燃料=外購原材料 燃料動力費/年周轉次數

在產品=(年工資福利費+年其它製造費+年外購原材料燃料費+年修理費)/年周轉次數

13.銷售稅金及附加=銷售收入*銷售稅金及附加稅率

14.所得稅:(銷售收入-銷售稅金及附加-總成本)*所得稅率

15.年折舊費=(固定資產原值-殘值)÷折舊年限=(固定資產總額-無形資產)(1-殘值率)÷使用年限(固定資產總額應包括利息)

16.固定資產余值=年折舊費*(固定資產使用年限-營運期)+殘值

17.動態投資回收期=(累計折現淨現金流量出現正值的年份-1)+(出現正值年份累計折現淨現金流量 絕對值/出現正值年份當年折現淨現金流量)

18.FIRR=i1+(i2-i1)×[FNPV1÷(FNPV1+|FVPN2|)]

19.總成本費用=經營成本+固定資產折舊費+維簡費+攤銷費+利息

20.等額本金償還:

稅後利潤+折舊費+攤銷費≤該年應還本金

未分配利潤=全部稅後利潤(不計盈餘公積金和應付利潤)

稅後利潤+折舊費+攤銷費>;該年應還本金

未分配利潤=(該年應還本金+上年虧損)-折舊費-攤銷費費

盈餘公積金=(稅後利潤-上年虧損)*10%

稅後利潤=該年利潤總額-(該年利潤總額-上年度虧損)所得稅率

應付利潤=稅後利潤-盈餘公積金-未分配利潤

21.攤銷費=無形資產/攤銷年限

22.年平均利潤總額=∑各年利潤÷n年

年平均利稅總額=年平均利潤總額+∑各年銷售稅金÷n年

23.投資利潤(利稅)率=年平均利潤(利稅)總額/項目總投資(包括自有資金)

24.資本金利潤率=年平均利潤總額÷項目資本金(包括全部自有資金)

25.各年利潤總額=年銷售收入-年總成本-年銷售稅金及附加

26.各年利稅總額=年銷售收入-年總成本費用

27.產量盈虧平衡點=年固定成本÷[產品單價(1-銷售稅金及附加稅率)-單位產品可變成本]

28.單價盈虧平衡點=(固定成本+設計生產能力*可變成本)÷設計生產能力(1-銷售稅金及附加稅率)

29.最大可能盈利額R=正常年份總收益-正常年份總成本=設計能力*單價(1-銷售及附加稅率)-(固定成本+設計能力*單位可變成本)

30.保證利潤最小產量=(利潤+固定成本)/[產品單價(1-銷售銳金及附加)-單位產品可變成本]

31.每年按最大償還能力償還:

還清貸款前,稅後利潤=未分配利潤,應付利潤=O,盈餘公積金=O

還清貸款的當年,未分配利潤=該年尚需還款數-折舊費-攤銷費

應付利潤:稅後利潤-未分配利潤-盈餘公積金

還清貸款後,應付利潤=稅後利潤-盈餘公積金(未分配利潤=O)

32.盈餘資金:資金來源-資金運用

33.借款償還期=(出現盈餘年份-開始借款年份)+出現盈餘年份應還款額/出現盈餘年份可用於還款額

34.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x100%

35.流動比率=流動資產總額/流動負債總額×100%

36.資金來源與運用表:

資金來源:

貸款:建設期分年包括本息

自有資金:包括建設期自有資金,投產期流動資金分年按達產比例分配

回收流動資金:流動資金計最後一年

資金運用:

固定資產投資:建設期分年貸款本息

流動資金投資:投產期分年按達產期比例分配

盈餘資金=資金來源-資金運用

流動資金達產比例分配計算:

投產期第一年631.67*09=442.17達產70%

投產期第二年631.67(O.9-0.7)=631.67*0.02=12633達產90%

投產期第三年:631.67(1-O9)=631.67*0.01=63.17達產100%

37.資產負債表資產:流動資產總額=流動資產(背景材料)+累計盈餘資金(資金來源與運用表)

累計盈餘資金:資金來源與運用表最後一年的累計盈餘:累計盈餘(資金來源與運用最後一年)-固定資產余值-回收流動資金在建工程:建設期第一年:第一年自有資金和貸款本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