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平[畫家顧平]

顧平[畫家顧平]

江蘇南通人,1960年4月生。中國國家畫院畫家、研究員、民盟中央美術院常務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畫碩士生導師、曾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院長、教授。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主要繪畫作品有《竹林七賢》、《蘭亭修禊》、《西園雅集》、《沂水春詠》、《醉翁亭記》、《香山九老》、《飲中八仙》、《八仙圖》、《琴棋書畫》、《夜宴春桃李》、《十八羅漢》、《虎溪三笑》、《琴泉和聲》、《松下弈趣》、《春和日麗》、《石上小憩》、《石樑掛瀑》、《雲水相望》、《踏雪尋梅》等。曾在江蘇美術館、北京榮寶齋、中國美術館、中國台灣、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日本、法國、美國等地多次舉辦個人書畫展和聯展,其作品曾被多家博物館、文化機構及收藏家珍藏。著有《中國古代宮廷畫院考略》、《繪事文存》並《顧平畫集》多種,發表三十餘篇中國畫論文。

藝術感悟

逍遙山水 逍遙山水

吾畫逍遙
顧平
總是有人問我:你的畫何謂逍遙山水?
於是我回答:逍遙山水是表現人與自然融和的山水情懷,它與古代隱逸、行旅之畫有所不同,其區別是優遊與幽居、閒適與勞頓。儘管逍遙山水古代無其名,但古人登山臨水、親近自然的情結一直有之,亘古未止。古代也有畫家畫過這個題材,但都是偶爾為之,而我樂此不疲,未嘗他顧,三十多年來

始終執守此道,熱衷圖繪逍遙山水。吾所提倡逍遙山水旨在表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們在賞攬自然山水中含道暎物,澄懷味象,從中汲取大自然之靈智與美感,籍以寬解塵世的焦慮與牽累,從而獲得精神上的自由與心靈愉悅。
“逍遙”一語出自《莊子·逍遙遊》,莊子之“逍遙”旨在忘懷物我,追求精神的絕對自由,以期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此謂道家天人合一、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光華。魏晉年間的郭象註解“逍遙”為“適性逍遙”,即自適其性的逍遙,此是儒家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思想折射;東晉名僧支道林闡解“逍遙”為“即色逍遙”,即無待無我的逍遙,此是佛家慈悲為懷、普度眾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禪理影照。我之逍遙山水,其逍遙含義是魏晉文人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的仁智逍遙,即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登山臨水,暢懷抒情,曠達自在而又雅趣盎然。
魏晉時期是一個朝代頻更、社會動盪的年代,此時儒家思想一統天下的格局受到強烈衝擊,諸家思想空前解放,是一個十分自由活躍的黃金時代。其時英才輩出,燦若群星,前有建安七子標新詩壇,後有竹林七賢領異儒林,還有隱逸詩人陶淵明、名僧支道林、書聖王羲之、畫聖顧愷之等高人名士,他們超邁卓群,班彪青史。魏晉文人鄙薄儒家的虛偽禮教,崇尚老莊無為而治、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推許率直任誕、清俊通俗的行為風格。魏晉時期的頻繁戰亂催生了魏晉文人珍生惜時、高蹈避世的生命意識和隱逸思想,其流風所披,遂使當時文人們熱愛自然、回歸自然的山水情懷發展到極致。嵇康說:“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表現了他物我兩忘、神遊太虛的精神境界。至於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描寫的世外桃源,則更是一片“芳草鮮美”、“怡然自樂”,人與山水和諧共處田園牧歌式的神秘鄉土。
魏晉文人藉助遊山玩水排遣塵慮,寄託情懷。西晉時名士嵇康、阮籍、劉伶等七人經常雅集竹林,飲酒撫琴,清談論道,史稱“竹林七賢”。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朋友,在紹興蘭亭“修褉”,是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茂林修竹,曲水流觴,修褉賓客聚會蘭亭,斗酒吟詩,其樂融融。王羲之為其詩集撰寫序文,記此勝會,並揮毫書寫,傳諸後世。至若謝安二十年隱居東山、陶淵明歸隱後採菊東籬、顧愷之圖繪謝鯤畫像於丘壑之中等文人逸事,更是體現了魏晉文人淡泊名利、棲心大化之習性風度。魏晉時期儒釋道競相於名山勝水間建寺築舍,傳經論道,一時蔚然成風。蘭亭修褉便是魏晉風雅的絕唱,也是古代中國人文自然觀、逍遙觀的典範。餘三十年來多次圖繪《竹林七賢》與《蘭亭修褉》,都是為竹林七賢人格魅力所吸引,亦為蘭亭序之人文境界所折服。逍遙山水圖繪高士散懷山水之情,一方面出自我對魏晉風度的追慕,另一方面也不乏對古代原始、優美自然環境的緬懷。
吾所倡導的逍遙山水旨在表現魏晉文人樂山樂水之精神風度,故揮毫作畫務求高古脫俗、曠達自由、輕鬆愉快,此為逍遙山水之藝術宗旨。“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余之逍遙山水絕非人物景觀的自然摹寫,而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激發情感、得想像之生命活力!看山不似山,山已化為胸中丘壑;看水不似水,水已幻成情感線條。仰觀流雲,臥聽山泉,把酒臨風,吟詩對月,人在山水中感染天地萬物之洵美,體察閒適自在之歡悅!故畫作當以人物為體,山水為用;遠取其勢,近取其質;暢神達意,驅馳有度;……努力追求情不虛情、景非滯景、情景交融、相映生輝的人性自由與筆墨效果,斯為逍遙山水所需表現之藝術思想及內容。
魏晉文人的山水觀映射其時代風尚,落實在筆墨上當是風神磊落,開闔自如!顧愷之的人物造型及線條,已淋漓盡致地表達了魏晉人物之畫風,所憾其時山水畫仍未成熟,乃至出現“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藝術悖象。現代藝術教育和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使得當代國畫與傳統國畫的繪畫形式和內容發生了巨大變化。吾人無法重複往昔,後人亦無法重蹈吾轍。故余所倡導的逍遙山水,還當賦予其時尚審美之氣息。古有“繪畫六法”,吾增透視明暗;古尚墨分五色,吾重墨色交融;古尚殘山剩水、老樹枯藤,吾重山水滋潤、草木蔥蘢;古法三遠山水、吾推二維四D;…….既從民俗民風中發掘淳樸,又從西畫藝術中提煉印象,師古而不泥古,趨時而不媚俗,以開放自由的藝術想像力,獲取逍遙山水畫寫意造型的審美升華!
登山臨水觀賞美景,既能親近自然,又可感悟自然。莊子夢蝶系主客間的自由轉換,我為蝶,蝶為我。位移逍遙山水之創作,無異我為山水,山水為我,故山水畫中的景色實為客觀印象與畫家心境的自由寫照及靈性切換。昔弘一大師云:“近觀山色蒼然青,其色如藍。遠觀山色郁然翠,如藍成靛。山色非變,山色如故,目力有長短。有近漸遠,易青為翠,自遠漸進,易翠為青。時常更換,是由緣會。幻相現前,非惟翠幻,而青亦幻。是幻,是幻,萬法皆然。”逍遙充滿著夢境,逍遙者,如幻如夢,非夢非幻,無中生有,有復還無,是故逍遙山水畫具備心景如一、變幻自如的廣袤空間,任由畫家根據自身審美情趣的律動而進行創作。“子非魚,安之魚之樂?……子非我,安之我之樂?”歡樂在余,宣紙之上的筆墨歡騰、恣情揮灑,畫中圖像的山水氤氳、人物俊朗、動靜相間、虛實相生,端賴余之心境逍遙!故吾畫逍遙。
2016.2.29於南京

作品賞析

人物 人物
扇面小品 扇面小品
名篇名著 名篇名著
書法偶跡 書法偶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