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炳罡

顏炳罡

顏炳罡,男,山東臨沂人,復聖公顏子第七十九代孫,1960年生,1983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哲學系,留校至今。現為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主要社會兼職有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國際儒學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山東周易研究會副會長、山東孔子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山東省中華詩文教育學會顧問、《孔子研究》編委、韓國成均館大學《儒教文化研究》編委等。 2015年10月,當選為中華孔子學會理事會副會長。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顏炳罡 顏炳罡

顏炳罡先生,復聖公顏子第七十九代孫,1960年生,山東臨沂人。中國當代著名儒家學者,哲學家,民間儒學、大眾儒學倡導者。1983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哲學系,留校至今。現為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尼山聖源書院執行院長,復聖書院院長,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山東周易研究會副會長,山東孔子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孔子研究》編委、韓國成均館大學《儒教文化研究》編委等。

先生長期以來致力於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家哲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尤其熱心儒學傳播事業,在山東大學義務開設“四書原典”公益講堂16年,不設學分、公益開放,來者不問、往者不究,每周一次、從不間斷,被山大師生尊譽為“顏四書”。

顏炳罡教授簡歷
姓名 顏炳罡 國籍 中國
家族 復聖公顏子第七十九代孫 畢業院校 山東大學
出生地 山東臨沂 出生時間 1960年
職業 哲學家、教授 職務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
成就 當代新儒學代表人物 榮譽 被譽為“顏四書”
代表 作品 《整合與重鑄:當代大儒牟宗三先生思想研究》《當代新儒學引論》 《心歸何處—儒家與基督教在近代中國》《生命的底色》《大學釋義》等
1960 生於山東臨沂
1979- 考入山東大學哲學系
1983 山東大學哲學系畢業並留校任教
1998-2005 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所長
2005-2010 山東大學儒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副主任
2010至今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

擔任職務

顏炳罡 顏炳罡
顏炳罡教授主要社會職務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
尼山聖源書院秘書長(創始人之一)
復聖書院院長
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
《孔子研究》編委
《中國儒學年鑑》編委
山東周易研究會副會長
韓國成均館大學《儒教文化研究》編委
山東孔子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
山東中華詩文教育學會顧問
《儒風大家》顧問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國家會計學院等著名院校高端國學課程特聘教授
山東大學國學社首席顧問

品牌課程

顏炳罡 顏炳罡
顏炳罡教授品牌課程
課程名稱 課程性質 授課對象
四書原典精讀 公益、開放 無固定對象
中國哲學史 必修課 本科
論語精讀 全校通識課 本科
先秦經典選讀 選修課 碩博士研究生
荀子精讀 必修課 碩博士研究生
先秦儒學 必修課 碩博士研究生
當代新儒學 必修課 碩博士研究生
顏氏家訓 公益、開放 無固定對象

社會活動

顏炳罡 顏炳罡

顏炳罡先生是中國當代新儒學的代表人物,長期以來致力於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家哲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是大眾儒學、民間儒學的倡導者,他身體力行,在山東大學義務開設“四書原典”公益講堂16年,不設學分、公益開放,來者不問、往者不究,每周一次、從不間斷,被山大師生尊譽為“顏四書”。

此外,顏教發起創立旨在“構築民間儒學”的平台《心燈》報社;發起並參與創立尼山聖源書院,參與組織世界文明論壇;創立復聖書院;支持濟南民間創立濟南市傳統文化研究會;支持青年國學活動,如支持山大學生創立山東大學國學社;走進全國各地的企業為企業家、社會大眾講授儒家經典;推動家庭儒學的回歸;... ...

主要作品

顏炳罡 顏炳罡

1996年的秋天,顏炳罡教授和幾個研究生一起創辦了“經典讀書班”。彈指一揮間,已經過去十六個春秋了。這十六年來,無論寒暑冬夏,無論颳風下雨,每周三晚(06年之前是周五)華燈初上時,在洪家樓校區的校園裡都可以聽到朗朗的讀經聲,從未間斷。在《心燈》創刊號上,當時的發起人之一趙衛東博士說,當時他們辦這個班是受到了當代新儒家孤往精神的感染和啟迪,以及承續和弘揚儒家文化的歷史擔當感與文化擔當意識的驅使。目的就是推廣和普及儒家經典,進而弘揚儒家文化,提高同學們的傳統人文修養素質。

2006年底,顏炳罡教授發起創辦了《心燈》報紙,其主題是“構築民間儒學的平台,架起大眾儒學的橋樑,耕耘草根儒學的沃土,點燃生活儒學的燈火,照亮實踐儒學的征程”。一直以來,顏炳罡教授倡導儒學的大眾化、平民化,為“民間儒學”的發展辛勤耕耘,至2006年,恰好是“經典讀書班”一個十年之期。十年的堅持,十年的辛勞,十年的汗水,帶來的是豐富的經驗、豐碩的成果。憑著這種經驗,這些成果,顏炳罡教授為大家搭建起又一個得以集中展現和交流的平台,這就是《心燈》報。

心 燈――代發刊詞

——顏炳罡

人人都有一盞燈,

清澈、晶瑩、鮮活、躍動。

這盞燈,

光著無始,

明著無終;

徹乎無可微,

遍乎滿蒼穹;

見徹乎動,

默運乎靜。

無形以之起,

有形以之生。

長於佛陀之先,

成就老君之名,

舞動真宰的手臂,

顯示上帝的大能。

森羅萬象,

感而遂通。

這盞燈,

將我從昏暗中引出,

將我從迷惑中喚醒。

將我的腰桿挺起,

將我的腳板擺正。

照亮我當下的跬步,

指引我遙遠的征程。

燈暗了,

萬物之靈會露出四腳行走的原形;

光沒了,

高堂大廈會化為陰森的囚籠;

蒙塵了,

寶光玉器會變作捆身的大繩。

沒有這盞燈,

宇宙萬法皆虛空!

陰風冷雨,

擦明這盞燈;

風和日麗,

彰顯這盞燈;

顛沛流離,

守住這盞燈;

春風得意,

敬畏這盞燈。

千折萬磨,

成就這盞燈。

非行仁義,

由仁義行。

這是仁愛之燈,

這是正義之燈,

這是羞惡之燈,

這是智慧之燈。

撥亮她,

浩氣亘古今,

沛然塞蒼冥。

光大她,

尋孔顏樂處,

與列賢同行。

人人都有一盞燈,

我的燈,你的燈,他(她)的燈,

燈燈相同。

我的光,你的光,他(她)的光,

光光互映。

精誠,無畏,

奉獻,犧牲,

讓人間充滿溫暖,

讓宇宙永遠光明

學術著作

顏炳罡 顏炳罡
顏炳罡教授學術著作目錄一覽
著作名稱 出版時間 出版社 性質
01 春秋哲學 1987年5月 山東大學出版社 參編
02 孔子思想與現代文明 1990年8月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參編
03 中華魂·哲理卷 1992年7月 山東人民出版社 參編
04 生活的智慧——孔子哲學散論 1993年 明天出版社 獨立
05 整合與重鑄: 當代大儒牟宗三先生思想研究 1995年 台灣學生書局 獨立
2011年 北京大學出版社
06 現代新儒家的人物與著作 1995年2月 南開大學出版社 參編
07 中國學術通覽 1995年2月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參編
08 悲天憫人的呼號――墨子哲學縱橫談 1995年6月 明天出版社 合著
09 現代新儒家學案·牟宗三學案 1995年9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合著
10 墨學與新文化建設 1997年 中國書店出版社 獨立
11 當代新儒學引論 1998年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獨立
12 慧命相續――熊十力 1998年 山東畫報出版社 獨立
1999年 香港中華書局
13 牟宗三學術思想評傳 1998年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獨立
14 四書通解 1999年 學苑出版社 獨立
15 儒家文化與當代社會 2002年 山東大學出版社 與周立升合著
16 生命的底色 2005年 山東友誼出版社 獨立
17 心歸何處—儒家與基督教在近代中國 2005年 山東人民出版社 獨立
18 先哲教我們生活——中國卷 2009年 齊魯書社 獨立
19 大學釋義 2011年8月 線裝書局 獨立
20 論語講義 2012年4月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獨立

學術論文

1 中國傳統文化片論 民俗研究 1986年第2期

2 試論受動性活動與能動性活動 聊城師範學院學報 1986年7月

3 受動性活動與能動性與社會改革 齊魯學刊 1987年7月

4 論《易傳》的整體思想 周易研究創刊號 1988年

5 論孫武軍事哲學整體性思維方式 管子學刊 1988年9月與高晨陽合作

6 五四與新儒家 山東大學學報 1989年2月

7 五四、新儒家、現代文化建構 文史哲 1989年5月

8 試論新儒學的演變現代新儒家研究論集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9年12月

9 熊十力易學思想探微 周易研究 1990年6月

10 傳統文化片論 民俗研究 1990年6月

11 牟宗三道德優先於知識說 山東大學學報 1990年9月

12 中國文化與人類前途 浙江學刊 1990年12月

13 自我坎陷說與當代文化癥結 台北國際會議文集 文津出版社 1991年5月

14 牟宗三與當代中國哲學 香港《法言》 1991年8月

15 《易傳》象論初探大易集成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1年12月

16 儒墨哲學之比較――兼論中國文化未形成民主與科學之故 墨子研究論叢(一)山東大學出版社 1991年12月

17 試論現代新儒家的基本特質及其精神 文史哲 1992年7月

18 論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 哲學研究 1992年9月

19 梁漱溟早期文化哲學思想的形成及發展 山東社會科學 1992年12月

20 論顏子的思想境界 台灣孔孟月刊 1993年1月

21 牟宗三與第三期儒學之發展東嶽論叢1993年6月

22 牟宗三與當代新儒家學術思想研討會綜述 哲學研究 1993年第1期

23 孟子的主體哲學 孔子研究 1994年1月

24 現代新儒家研究的省察與展望 文史哲 1994年7月

25 試論當代新儒家對現代文化的建構及其建構方式 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 1994年12月

26 徐復觀的政治理念——兼論徐、牟政治理念之異同 齊魯學刊 1994年12月

27 儒學的現代轉進――從牟宗三先生的“客觀了解”談起 台北國際儒學會議文集·文津出版社 1994年12月

28 儒學的繼承與創新 台北中國文化月刊 1995年5月

29 儒家思想與當代環境意識 上海社會科學 1995年10月

30 對立、互補、創新――從儒墨學術差異看墨學在中國文化重建中的獨特作用 墨子研究論叢(三)山東大學出版社 1995年10月

31 儒學在當代中國之斷續問題――時代的病痛與儒學回應 台北中央研究院 中國文哲所·當代儒學集刊1997年10月

32 當代新儒學之定性與定位 香港中文大學國際學術會議文集 1997年12月

33 評徐復觀的學術態度與學術方法 孔子研究 1997年第3期

34 也談“一生著述,古今無兩”——論牟宗三先生學術貢獻台灣 鵝湖 1998年8月

35 戊戌變法與中國現代化進程 文史哲 1998年9月

36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啟示 中外天地 1999年5月

37 五十年來孔子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山東大學學報 1999年7月

38 仁為禮之本源,禮為仁之表征 台灣鵝湖 1999年9月

39 評梁漱溟的東西文化觀及其對孔子精神的重讀 山東農林幹部學院學報 2000年12月

40 論孔子的仁禮合一說 山東大學學報 2001年3月

41 泛化與界域 求是學刊 2001年3月

42 先秦儒學的義理開合與邏輯發展 孔子研究 2001年5月

43 耶教四次來華的巨觀省察 東嶽學刊 2001年7月

44 儒家思想與全球倫理大陸橋 2001年10月

45 先秦儒家的義理形態與現代啟示 新加坡·儒家的理論與實踐 2001年12月

46 丘處機思想的儒家傾向 台灣·丹道文化 2002年第四期

47 儒家的人文關切與當代社會的雙向互動 中華文華集刊 2002年

48 依仁以成禮,還是設禮以顯仁――儒從儒家的仁禮觀看儒學發展的兩種方式 文史哲 2002年3月

49 顏子的人文理想與道德境界 顏子論叢(一)齊魯書社 2002年10月

50 洪秀全與儒耶之融合 東嶽論叢 2002年11月

51 儒家與基督教在近代中國的衝突與融合 台北中國文哲通訊 2002年11月

52 齊文化的特點、本質與旨歸――兼論齊文化與魯、秦文化之異同 管子學刊 2002年12月

53 儒學與人類文明相處之道儒學與全球化國際學術會議文集 齊魯書社 2002年12月

54 齊文化的特徵、旨歸與本質 管子學刊 2003年1期

55 論丘處機思想中的儒家傾向 信陽師範學院學報 2003年1期

56 文化侵略與文化守衛 求是學刊 2003年第6期

57 以梁、熊、牟為例看當代新儒家孤、反、狂之性格 文史哲 2003年2期

58 儒學與人類文明相處之道 中華文化論壇 2003年2期

59 “儒學與當代社會雙向互動”芻議 孔子研究 2003年5期

60 儒家人文關切及其與當代社會的雙向互動 中華文化研究集刊 2003年5月

61 先秦儒家的理論模態及其現代啟示 新加坡國立大學出版社 2003年5月

62 顏子的精神境界 顏子文化論叢 2003年5月

63 感知民族精神 山東友誼出版社 2003年5月

64 弘揚民族傳統 山東友誼出版社 2003年5月

65 領略民族文化 山東友誼出版社 2003年5月

66 實用主義與理想主義 山東社會科學 2003第3期

67 儒家的人文關切與當代社會諸問題 新加坡國立大學出版社 2004

68 詮釋、批判、重建--兼論中西哲學的發展方式 中國哲學史 2004年1期

69 仁、直覺、生活態度——梁漱溟對孔子哲學的創造性詮釋 東嶽論叢 2004年第5期

70 孔教運動的由來及其評價 齊魯學刊 2004年第6期

71 從顏氏之儒的思想特質看其與易學的關係周易研究2004年第3期

72 易學與人文關懷光明日報2004年2月

73 為什麼不做儒商?商業周刊2004年7月

74 程度抑或方式----中國近代保守主義與激進主義之判準北京·讀書時報2004年8月

75 人文教之證成及其意義——兼論牟宗三的儒教說煙臺大學學報2005年4月

76 孔教運動再評價政策儒學與當代文明2005年6月

77 從“依傍”走向主體自覺——中國哲學史研究何以回歸其自身 文史哲 2005年第3期

78 儒家耶教與中國近代社會的衝突與融合 當代儒家文化與西方文化·宗教篇 2005年12月

79 “儒分為八”的再審視 儒林第一輯 2005年8月

80 思孟學派與士的精神 山東大學報 2005年12月13日

81 儒家與耶教在近代中國的衝突與融合 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宗教篇 2005年12月

82 “有教無類”與大眾儒學 中華讀書報 2006年2月8日

83 民間儒學何以可能? 國際儒學研究·第十輯 2006年10月

84 孟子士的品節與現代知識分子精神 儒林·第三輯 2006年10月

85 李大釗的易學思想及其早期哲學 周易研究 2007年第5期

86 儒學從來不是學者的奢侈品 中國文化報 2007年6月28日

87 荀子的人性論的多重意蘊及其當代價值——兼論孟子與荀子人性論之異同儒林·第四輯2008年12月

88 郭店楚簡《性自命出》與荀子的性情哲學中國哲學史2009年第一期

89 李退溪敬之哲學與東西文化孔子研究2009年第4期

90 莊子的詮釋方法探析安徽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91 孔子道的形上學意義及其精神價值 第一屆世界儒學大會論文集 2009年9月

92 孔子行的智慧學略說 山東大學報 2009年6月3日

93 國學今昔談 博覽群書 2009年第11期

94 20世紀中國哲學研究話語體系範式轉換之得失及未來走向 文史哲 2010年1月5日

95 孔子“道”的形上學及其精神價值 貴州社會科學 2010年2月20日

96 孔子的德治主義與政治文明儒學的當代使命 2010年4月

97 莊子的自由觀新探 南昌大學學報 2010年第4期署名:第2位

98 儒學與君主專制未必相匹配 社會科學報 2010年3月11日

99 儒學·靈根·聖賢人格----兼與劉澤華先生商榷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0年1月28日

100 儒學與封建專制並不配套 北京日報 2010年5月17日

101 “文明衝突”與化解之道 光明日報 2011年7月26日

102 哲人已逝,典範猶存---深切懷念丁冠之先生 博覽群書 2011年8月24日

103 正義何以保證? 孔子研究 2011年第1期

104 超越諸子,回歸道術----漢初文化復古主義興起及其歷史價值 國際儒學研究·第十四輯 2011年3月

105 理智與理性---儒學研究與儒學傳承 儒林· 2011 2011年4月

106 200米,孔子還走多久?200米,孔子還走多久? 儒風大家 2011年第2期

107 由“儒化天下”到“儒行天下” 儒風大家 2011年第3期

108 文化中國與華人精神世界 儒風大家 2011年第4期

109 儒學與人類文明相處之道 首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文集 2011年11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