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惠山寺

《題惠山寺》是唐代詩人張祜的作品。全詩共八句四十個字,敘寫了詩人漫遊惠山寺時所見之景,抒發了詩人對靜謐幽深,秀美悠遠的惠山山水無限喜愛之情。

作品原文

題惠山寺
舊宅人何在,空門客自過⑵。
泉聲到池盡,山色上樓多。
小洞生斜竹,重階夾細莎
殷勤望城市,雲水暮鍾和。

作品注釋

⑴惠山——在今江蘇無錫市西郊,江西名山之一;惠山寺——在今惠山東麓。
⑵空門——俗稱佛教為空門。

作品評析

這首詩開篇即以問句起筆,對句用“空門”與“客過”一動一靜兩個意象作答,不但輕靈可喜,且把環境的靜謐點染得恰到好處。首聯還用對仗句式,頗有意趣。頷聯與頸聯採用工筆細描,寫出了江南秀美風光的神韻,十分耐人尋味。泉聲、山色、小池、閣樓、小洞、斜竹、重階、細莎無一不具江南特色,“到池盡”、“上樓多”頗能體現出詩人對自然美細緻的觀察力和敏銳的感受力。小洞斜竹、重階細莎則巧妙地表現出佛寺淨土的清幽特征。詩人順著淙淙的泉流來至惠山寺外,又緩步登上寺內小樓,極目眺望,先西觀峰巒峻秀的惠山,然後慢慢轉移視線,這時映入眼帘的便是繁華的都市(即今無錫市)了。詩人殷勤相望,意態懇切。惠山既如此秀美,居住在相鄰在無錫一定十分愜意。詩人曾寓居姑蘇,對江南的青山綠水。風土人情十分喜愛,故曰“殷勤望城市”。末句寫佛寺鐘聲悠揚而起。在雲水之間蕩漾。詩人流連於美景秀色,在不知不覺中已時至日暮了。那悠揚的鐘聲,傳達出光陰流逝之感,表達了詩人依依不捨的心情,詩味愈發醇永,言有盡而意無窮。
全詩意境優美,格調淡雅絕俗,語言純淨自然,音韻和諧流暢,詩味似淡實濃,堪稱山水佳作。

作者簡介

張祜(約785—849),字承吉,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人。初寓姑蘇,後至長安,長慶中令狐楚表薦之,不報。辟諸侯府,為元稹排擠,遂至淮南,愛丹陽曲阿地,隱居以終,享年70歲。
張祜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張祜以是得名,而在仕途上卻坎坷不達。他的為人和他的著作一樣,有其獨具的風格特點。在縱情聲色,流連詩酒的同時,還任俠尚義,喜談兵劍,心存報國之志,希圖步入政壇,效力朝廷,一展抱負。在人際交往中,他因詩揚名,以酒會友,酬酢往業,結識了不少名流顯官。然而由於他的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於節度使,淪為下僚。有心報國,陳力無門,使他只好“ 幽棲日無事,痛飲讀離騷”,“千年狂走酒,一生癖緣詩”。
張祜謝世後,太常博士皮日休送輓詩:“一代交遊非不貴,五湖風月合教貧,魂應絕地為才鬼,名與遺篇在史臣”。
張祜詩集10卷468首至今保存完好。其詩風沉靜渾厚,有隱逸之氣,但略顯不夠清新生動;吟詠的題材相當豐富(這裡面包括眾多寺廟的題作和有關各種樂器及鳥禽的詩詠等等)。代表作有《題金陵渡》、《雁門太守行》、《送蘇紹之歸嶺南》《旅次石頭岸》《隋宮懷古》、《從軍行》、《愛妾換馬》、《宮詞二首》、《夜宿湓浦逢崔升》、《聽箏》、《散花樓》、《悲納鐵》、《櫻桃》等,其中《題金陵渡》《宮詞二首》流傳頗廣。集十卷,今編詩二卷(全唐詩中卷第五百一十和五百一十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