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肋綜合徵

頸肋綜合徵

頸肋綜合徵頸肋綜合徵是胸廓出口區重要的血管神經受壓引起的複雜的臨床症候群。

基本信息

簡介

頸肋綜合徵頸肋綜合徵
頸肋綜合徵是胸廓出口區重要的血管神經受壓引起的複雜的臨床症候群,又名頸胸廓出口綜合徵(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前斜角肌綜合徵胸小肌綜合徵肋鎖綜合徵過度外展綜合徵等,是指胸廓上口出口處,由於某種原因導致臂叢神經、鎖骨下動靜脈受壓迫而產生的一系列上肢血管、神經症狀的總稱。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肩、臂及手的疼痛、麻木,甚則肌肉萎縮無力、手部青冷發紫、橈動脈搏動減弱等。本病是肩臂痛的常見病因之一青壯年較多見,男女之比約為1:2.2。。

表現

頸肋綜合徵頸肋
由於第7頸椎的橫突異常增生,隆突形成肋骨,而使胸廓的出口狹小,以致出現神經和血管的壓迫症狀,此即頸肋綜合徵。勁肋綜合徵多見於中年人,因為人步入中年以後,頸肋軟骨逐漸骨化,血管彈性差,胸廓出口的血管、神經容易受壓。其臨床表現主要有手臂疼痛,感覺異常,膚色蒼白,手指發冷,患肢肌肉萎縮、軟弱無力,其中以手掌尺側小魚際較明顯。嚴重者可出現患肢癱瘓,感覺消失,甚至手指壞死現象。頸部觸診,可在患側鎖骨上凹中部觸及質地較硬的腫塊,在腫塊下可以觸及鎖骨下動脈的搏動。如作頸椎X線攝片,可發現第7頸椎患側橫突異常,形成肋骨,即可明確診斷。
如頸肋短而小,神經血管的壓迫症狀不明顯時,可不作治療。若壓迫症狀嚴重,則需手術治療,切除頸肋。

性狀

青壯年較多見,男女之比約為1:2.2。發病率為O.3%~O.7%,也有學者統計達1%~2%。多數患者無明顯外傷史。目前沒有其他相關內容描述。

病因

頸肋綜合徵西醫顯示頸肋綜合徵

對於勁肋綜合徵的病因中醫及西醫各有各的看法:

西醫病因

(1)頸肋:第7 頸椎肋骨殘存或橫突過長。
(2)斜角肌三角間隙變窄。
(3)肋鎖通道結構變異:第1 肋骨或鎖骨的畸形、外生骨疣,以及外傷骨折、肱骨頭脫位等。
(4)肩部外展時肋喙韌帶或胸小肌腱後的神經,血管受卡壓。

中醫病因病機

(1)氣血瘀滯:由於前斜角肌附著部先天肥大,三角間隙狹小,或由於外傷引起前斜角肌腫脹,導致局部筋脈、經絡受壓,氣機郁滯,血行瘀阻。氣滯與血淤為病,互為因果,始由氣滯導致血淤或血淤導致氣滯,終因瘀阻反礙氣機,或氣滯產生血淤,使疼痛加重。
(2)肝血虧虛:本病久治不愈,或脾胃虛弱,化生氣血功能減退,以致肝血虛。血虛則不能濡養筋脈,不能上榮頭目,則眩暈、目花,血虛又易化燥生風,虛風內動,可見皮膚麻木不仁,筋攣拘急,瘛等表現。
(3)風邪侵筋:《諸病源候論.風四肢拘攣不得屈伸候》說:“此由體虛,腠理開,風邪在於筋故也。”《素問.太陰陽明論》說:“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傷於風者,上先受之”。說明機體虛弱,風邪首當犯之,且常傷及頭頸部等陽位。風邪襲於肌腠,則麻木不仁,風襲經絡則強直、痙攣等

病理生理

頸肋綜合徵頸肋
1、頸肋第7 頸椎肋骨殘存或橫突過長,可改變出口的結構,易使臂叢跨越頸肋時受到壓迫。有頸肋者不一定出現症狀,只有出現症狀者方需治療。

2、斜角肌三角間隙變窄:鎖骨下靜脈在前斜角肌的前方,臂叢和鎖骨下動脈在前斜角肌的後方,在此區域內的動、靜脈和神經可單獨或同時受壓而產生症狀。前斜角肌痙攣、攣縮或纖維化、肌肉異常發育或過度肥大,或者止點外移,以及增厚的中斜角肌筋膜和韌帶,都可使間隙狹窄,神經、血管受到卡壓。

3、肋鎖通道結構變異:第1 肋骨或鎖骨的畸形、外生骨疣,以及外傷骨折、肱骨頭脫位等,均可使肋鎖間隙變小,產生臂叢神經和血管壓迫症狀。當肩部上抬時鎖骨上升,裂隙加大;肩部下垂時則鎖骨下降而致肋鎖接近,通道變狹窄。

4、肩部外展時肋喙韌帶或胸小肌腱後的神經,血管受卡壓。另外,肩部向後下垂,頸部伸展,面部轉向對側以及深吸氣都可使肋鎖間隙狹窄,對神經、血管產生壓迫。

症狀

頸肋綜合徵頸肋綜合徵的好發群
本病常發生在青年或中年,女性多見。常在先天因素的基礎上,由外傷、勞損或其他原因誘發;單側發病多於雙側。

1、症狀
(1)神經症狀:患側頸肩部疼痛,或前臂、手痛,一般多在尺神經和正中神經支配區,多為持續性,呈鈍痛或刀割樣痛。有的患者有感覺異常,如麻木感、燒灼感、蟻行感、痛覺過敏等,以尺神經支配區最明顯,任何外展活動都可使症狀加重。據報導90%以上的病人出現神經症狀。
(2)血管症狀:動脈受壓迫時導致患肢血流障礙,可出現疼痛、無力、發涼、怕冷、手指蒼白,並有缺血性疼痛。患肢上舉時疼痛加重,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此征陽性率可達72%。靜脈受壓時患肢腫脹,手部發紺,水腫,靜脈擴張等。
(3)運動障礙:患肢在出現神經、血管症狀的同時,常有疲勞感,握拳無力,持物不穩或脫落,但肌力無明顯改變。病程長者,日久可出現受累肌肉的萎縮,肌力下降,精細動作困難等。

2、體徵
(1)斜角肌試驗:病人正坐位,雙手置於膝上,醫生摸其患側橈動脈,再令病人頭後仰並轉向患側,同時深吸氣。若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血壓下降則為陽性。
(2)肩外展外鏇試驗:當肩關節外展外鏇90°時,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則為陽性。
(3)直肘後伸試驗:讓患者儘量將肩部移向後下方,倆肘伸直,若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則為陽性。
(4)前斜角肌壓迫試驗:用手指壓迫前斜角肌止點時,患者感局部疼痛並放射至前臂尺側,尺神經支配區有麻木、沉重感則為陽性。
(5)過度外展試驗:患肢伸直並被動過度外展,此時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則為陽性,表示動脈受到胸小肌腱的擠壓。
(6)舉臂運動試驗:雙側上肢外展外鏇90°,雙手做快速連續的屈伸活動,患側上肢在數秒鐘後即出現疼痛、麻木、乏力且自行落下則為陽性。

診斷檢查

頸肋綜合徵頸肋綜合徵
、診斷:典型的動脈型和靜脈型TOS 診斷常不困難。當鎖骨下靜脈阻塞,肢體遠端腫脹、無色、靜脈怒張,對側肩部伴行靜脈擴張。都卜勒檢查及靜脈造影可確診。對動脈型TOS,非侵入性血管檢查及動脈造影具有重要價值。神經受壓的臨床表現已如前述。

二、診斷要點:根據顧玉東的歸納,診斷要點如下。 患者手及上肢酸痛、麻木、乏力及肌萎縮,並有下述情況之一者,均可診斷為胸廓出口綜合徵。
1、前臂內側皮神經有明確的感覺障礙。
2、臂叢神經下乾的運動、感覺障礙。
3、鎖骨下動脈或靜脈有受壓現象(脈搏改變或靜脈曲張)。
4、頸椎平片可見頸肋或第7 頸肋橫突過長。
5、特殊試驗陽性者。
6、肌電檢查尺神經鎖骨段神經傳導速度減慢者。

三、實驗室檢查:實驗室檢查無異常。

頸肋綜合徵頸肋綜合徵X線檢查
四、其他輔助檢查:
1、X 射線檢查 常規X 射線拍頸椎正側位片及上胸部正位片,以便確定有無頸肋或上肺部腫瘤、鎖骨或第1 肋畸形等。
2、血管造影 血運障礙較重者,可行鎖骨下動、靜脈造影,以了解血管受壓、閉塞或狹窄部位及側支循環情況。
3、肌電圖檢查 檢查肌肉在靜止和收縮時的生物電變化,有助於確定病變是在周圍神經還是在肌肉本身。

鑑別診斷

頸肋綜合徵頸椎病
1、頸椎病:頸椎病多見於40 歲以上男性,本病多見於40 歲以下女性;頸椎病疼痛多以頸肩部為主,本病以手部麻痛為主;頸椎病很少有大小魚際肌萎縮,沒有血管受壓體徵;頸椎正側位X 射線片、頸椎MRI 有助於確診。

2、脊髓空洞症:本病年齡在20~30 歲,男性多見,男女比例為3∶1;感覺障礙呈分離現象(痛覺消失,觸覺存在)嚴重;後期空洞擴大而損害前角細胞時可出現萎縮及腱反射消失(本病運動障礙往往較感覺障礙先出現,因運動纖維的周徑大,易受壓);上肢雖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但無血管受壓體徵。MRI 對鑑別該症具有重要價值。

3、下運動神經元病變-進行性肌萎縮症:該病前臂內側皮神經支配區無感覺障礙;尺側腕屈肌常受損;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部位完全不同;無血管受壓症狀與體徵。

治療

頸肋綜合徵頸肋綜合徵手術治療

1、封閉療法:對前斜角肌症狀明顯,局部壓痛者,可用1%普魯卡因5~10ml局部封閉。封閉方法:患者取坐或臥位,頭轉向對側,在鎖骨上2.5cm 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後緣處,囑患者深吸氣憋住,以確定前斜角位置,然後用細針垂直刺入0.5cm 左右,回抽無血及氣泡即可注入藥物。

2、手術治療:症狀嚴重、影響工作而非手術療法無效者可行手術治療。一般行前斜角肌或堅韌纖維帶切斷術,若有頸肋也可同時切除。手術取仰臥位,頭轉向健側,局麻下作切口,在鎖骨上2~3cm 處,自胸鎖關節開始向外側延長7cm 左右,按層暴露至胸鎖乳突肌鎖骨頭處,切斷該肌,細心分離進入,結紮頸橫動脈、肩胛上血管並切斷之。游離前斜角肌,注意保護膈神經,靠近止點切斷前斜角肌。若該肌增厚,可切除3~4cm。術畢沖洗傷口縫合。術中注意查詢剪斷後的感覺,滿意後方可縫合創口。術後注意預防感染,症狀解除後應康復治療。

護理

1、護理問題: 本病胸廓出口區重要的血管神經(臂叢神經、鎖骨下動靜脈)受壓引起的複雜臨床症候群,其主要護理問題如下。
①動脈供血不足時,可出現肢體疼痛,顏色蒼白,冰冷,脈搏減弱或消失,嚴重者可造成肢體缺血壞死等。
②靜脈供血不足時,可出現水腫、指端發紺及潰瘍。
③神經受壓時,出現感覺運動障礙,手指無力,肌肉萎縮,功能受限。
④患者缺乏必要的知識,患病後心理負擔加大。

2、護理目標:嚴密觀察病情,防止肢體缺血加重;採取一切措施,減輕神經、血管受壓;加強衛生宣教,鼓勵病人積極配合治療。

3、護理措施: ①清除緊張焦慮不良心理反應:A.首先要熱情接待患者及家屬,耐心傾聽主訴,了解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和期望,便於針對性地交談、疏導,使患者及其家屬能正確地對待疾病,安心接受治療;B.為明確疾病的診斷,告知病人可能接受的檢查與治療措施及注意點,取得患者理解與配合;C.以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耐心細緻地護理,嚴密觀察,取得患者的信任,使之有安全感;D.運動障礙患者常常生活受限,在加強生活護理的同時,鼓勵患者用能動的肢體進行活動,讓患者在建立自立能力中取得自信,建立自我護理意識,清除焦慮,切忌完全性替代護理。②維持病人肢體的代謝需要:用頸懸帶懸吊患肢前臂,使肩部上抬,緩解對神經血管的壓迫,以促進血液循環,安排適當運動及休息,避免肢體疼痛及疲憊;保持肢體溫暖;避免使用血管收縮藥物。③手術治療是解除壓迫的最後手段。護理人員遇此情況,宜向病人解說,並提供術前、術後護理。

康復

頸肋綜合徵頸肋綜合徵康復治療
本病系因解剖結構異常而引起的血管神經受壓后綜合征。如症狀較輕,無神經損傷症狀,可試行康復療法:適當休息,懸吊患肢,不提重物,肩部可作聳肩活動,局部熱敷、按摩,前斜角肌肉行普魯卡因(奴夫卡因)封閉。試行1 個月左右,如症狀加重,影響生活與工作,應行手術治療;若後期遺留上肢活動障礙、肌萎縮,應適當給予體育療法、理療,最大限度恢復功能。

併發症

嚴重者三個下神經乾均可受牽扯,血管受累的症狀表現為手與手指出現反覆的腫脹、寒涼、蒼白、發紺與麻刺痛。在極嚴重的病例可發生手指尖的壞疽,血管受累時常有鎖骨下動脈受壓,橈動脈暫時性阻滯,鎖骨下動脈的銷贓骨上部分搏動增加與雜音

預後

本病痛苦,但預後良好。

預防

頸肋綜合徵頸肋綜合徵
嚴密觀察病情,防止肢體缺血加重;採取一切措施,減輕神經、血管受壓;加強衛生宣教,鼓勵病人積極配合治療。如症狀較輕,無神經損傷症狀,可試行康復療法:適當休息,懸吊患肢,不提重物,肩部可作聳肩活動,局部熱敷、按摩,前斜角肌肉行奴夫卡因封閉。試行1 個月左右,如症狀加重,影響生活與工作,應行手術治療;適當給予體育療法、理療,最大限度恢復功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