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突症

頸突症

是指頸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頸神經根或脊髓,出現相應支配區域症狀和體徵的病症。其發病與頸部損傷和椎間盤退變有關,多因頸部突然的、幅度較大的、無準備的過度活動而急性發病,少數可慢性發作。近年來由於工作生活方式的改變,伏案工作時間增長,發病率不斷上升。

簡稱

頸突症是頸椎間盤突出症的簡稱

解剖生理

椎間盤是椎體之間的連線部分,由纖維環、髓核、透明軟骨板組成。頸椎各運動節段中,枕寰、寰樞間沒有椎間盤,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脊柱自頸2~胸1有6個椎間盤存在。
頸椎間盤較腰椎間盤薄而弱,髓核居中央偏前,後外側有鉤椎關節保護,椎間盤突出主要突向椎體後方,亦即椎管的正前方。頸3~頸7神經根在脊髓發出後與椎間盤後外側纖維環相毗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突出後可刺激或擠壓神經根。由於頸椎管內含脊髓和其膨大部分,頸髓兩側的齒狀韌帶將其固定於椎管中央,神經根發出後即橫行入椎間孔(管),因而頸髓的活動度遠較下胸及腰段為小。頸椎間盤突出雖較腰椎間盤突出少,但因脊髓不易代償性移位,故容易受壓出現症狀。

病理病機

1.外傷勞損頸椎是脊柱活動最大的部分,易受外傷和勞損,頸椎過伸位損傷和屈曲性損傷易導致頸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使神經根或脊髓受壓,產生相應臨床症狀。積累性損傷也是頸椎間盤突出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礎上輕微外傷即可誘發頸椎間盤突出。
2.肝腎虧損,氣血不足年齡增長,肝腎虧損,氣血不足,筋骨失養,椎間盤退變。頸椎間盤脫水退變時,鉤椎關節磨損增生,頸椎髓核偏前,椎體後緣受力較腰椎多,因此頸椎間盤突出造成脊髓病亦較腰椎偏多。常見於中年或中年以上男性的C↓(5~6)和C↓(4~5)椎間隙。

臨床診斷

1.臨床表現

(1)有頸部外傷史或長時間低頭位工作的職業史,部分患者在發病前有慢性頸痛史。
(2)頸部、肩部、上背部劇烈疼痛,伴上肢放射性神經痛,多急性起病。
(3)頸部活動受限,活動時疼痛加重,向患側側屈時疼痛加重。
(4)下肢無力或下肢痙攣,行走有踩棉花樣感覺,胸腹有束帶感,甚至有大小便障礙。
(5)部分患者出現頸交感性眩暈症狀,眩暈的發作往往與疼痛呈正相關性。

2.檢查

(1)頸項僵直,活動受限,患側頸肌緊張,病變節段棘突及棘突旁壓痛陽性。
(2)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及硬膜內壓增高試驗可引起放射痛加重。但行頸椎拔伸試驗時,部分病變節段成角嚴重的患者可反應為上肢放射性神經痛加重,稱反陽性。
(3)受損神經支配區皮膚痛覺遲鈍或過敏。
(4)受累神經支配肌肉肌力減弱,多波及三角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手的握力減弱。
(5)脊髓受壓者可有膝,踝反射亢進,踝陣攣,巴彬斯奇征陽性等。高位頸髓受壓者也可出現上肢腱反射活躍、霍夫曼征陽性等體徵。
(6)X線檢查可見一些非特異性的失穩徵象,如頸椎前後緣連線成角、椎體前傾、椎體後傾、頸椎滑脫、病變椎間隙變窄、前窄後寬等,但椎體後緣骨贅並不明顯;MRI顯示椎間盤組織突入椎管內,壓迫頸神經根、硬膜囊甚或脊髓。
(7)肌電圖、神經誘發電位檢查:利用肌電圖及神經誘發電位檢查可客觀評價神經功能改變及觀察治療效果,並提供定位診斷依據。受累上肢肌肉力量減弱,腱反射抑制,皮膚感覺減退

頸椎間盤突出症選擇合適的枕頭有講究:

頸椎間盤突出症目前缺乏特效治療,故病程遷延,是臨床常見的難治病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潛移默化的去保護頸椎。這一方面,晚上睡覺時選擇枕頭是很有幫助的,但是枕頭的選擇是很有原則的。

1.高低曲度很有講究。

枕頭高了低了對頸椎間盤突出症都不利。高度合適。枕頭的適宜高度,以6-10厘米較為合適,具體尺寸還要因每個人的生理特徵,尤其是頸部生理弧度而定。這兩種不同的高度可確保在仰臥和側臥位時頸椎的正常生理曲度,即從正面觀察頸椎為一直線,從側面觀察頸椎有一向前的生理彎曲。原則上以睡在枕上不會使頸部扭曲。 習慣仰睡的人,枕頭高度應以壓縮後與自己的拳頭高度(握拳虎口向上的高度為拳高標準)相等為宜;習慣側睡的人,枕頭高度應以壓縮後與自己的一側肩寬高度一致為宜。當然,無論仰睡、側睡都能保持頸部正常生理弧度的頸椎枕頭是最理想的。如果頸椎間盤突出症發作期間,就不要選擇稻穀殼糠皮枕頭或者慢回彈枕頭,因為這些材料的彈性不穩定,容易造成頸部肌肉疲勞和損傷。

2.軟硬適中。

頸椎間盤突出症枕頭應該選擇稍微柔軟些,但又不失一定硬度的類型,一方面可以減少頸椎枕頭和頭皮之間的壓強,另一方面又保持了不均勻的壓強,使血液可從壓力較小的地方通過。頸椎間盤突出症枕頭只要稍有彈性即可,彈性過大會造成頸部肌肉疲勞和損傷。

3.枕芯填充物。

常用的有:①蕎麥殼:價廉,透氣性好,可隨時調節枕頭的高低。②蒲絨:質地柔軟,透氣性好,可隨時調節高低。③綠豆殼:不僅透氣性好,而且清涼解暑,如果加上適量的茶葉或薄荷則更好。國內現在針對頸椎病而言,理想的對頸椎間盤突出症具有保護效果的枕芯應該是熱壓縮海綿枕芯,這種枕芯是一種具有特定功能的特殊枕芯,一般主要用於頸椎病,頸椎骨質增生打鼾失眠的使用。這種枕芯是採用優質海綿經過整體度量電控一體化切割,特別是在高溫下採用特殊熱壓縮處理技術和零壓力測試技術,形成特製熱壓縮海綿,這樣做的特點是: (1)枕頭不易變形:保證了頸椎枕頭的外形不易改變,密度高,長久保持枕頭處於一個合理的高度,這樣保證您在睡眠中頸椎始終處於一個舒適的高度,不因為睡眠中枕頭的變形或者彈性減弱引發落枕或者影響頸椎關節的穩定性,從而誘發或者加重頸椎病。(2)保持睡眠時始終處於零壓力狀態:特製熱壓縮海綿一般都需要採用零壓力軟體測試技術,製作過程中對每一個枕頭的軟硬度嚴格把控,有效把人體壓力化解為零壓,抵消反動力,提供最平均、真實的支撐,使睡眠時長時間接觸的部位處於無壓力狀態,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除頸部疲勞及酸痛,減少睡眠時不必要的翻身次數。

治療

頸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主要根據頸椎間盤病變的類型針對性的制定治療方案,如:服用活血化淤止痛藥、頸椎牽引、局部理療、痛點注射、頸椎管內注藥、頸椎多維整復、頸椎固定、頸椎間盤內減壓、頸椎間盤髓核氧化、微創頸椎間盤切除、頸椎間盤生物化學溶解以及手術治療等。

一、非手術療法

(一)牽引
1. 適應證 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2. 頸椎牽引的方法 一般用頸枕牽引帶作頸椎牽引。
(1)姿位:體位可採取坐位或臥位,為了方便,多取穩當的靠坐位,使頸部自軀幹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鬆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在椎動脈型患者前傾角宜較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宜取幾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牽引。
(2)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時間通常為20-30分鐘。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時間較長。
(3)牽引頻度與療程: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為一療程,可持續數個療程直至症狀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牽引療效不著,或患者症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採用仰臥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牽引2小時後休息15分鐘,然後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O-14小時。
(5)利用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於放鬆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是牽引2分鐘,放鬆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鐘,反覆進行半小時左右。
(二)推拿
1.作用與適應證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推拿治療可以調和氣血,桂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推拿適用於除了嚴重頸脊髓受壓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頸椎病。
對於脊髓型頸椎病,傳統不主張進行推拿治療,認為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害,但國內已有安全有效的牽引和推拿治療的報導,因此,輕型脊髓型頸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療,只是手法宜溫和,免除鏇扳手法。
2. 方法 頸椎病的推拿手法應剛柔結合,切忌粗暴,常用手法程式如:
在頸背部反覆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禪推法,然後在頸肩部的督脈、手三陽經的部分俞穴如風池、風府、肩內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點、壓或拿法,再在斜方肌與提肩胛肌處行彈撥法。若為神經根型,手法治療應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為椎動脈型,應包括頭、臉部的百會、太陽等穴位。接著用鏇扳手法。最後以抹法、叩擊、拍法作結束。
(三)理療
理療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放鬆痙攣肌肉,緩解症狀。方法可選用高頻(微波、超短波)、低中頻電療(如TENS,間動電療,電腦中頻)、超音波、磁療等。

二 、微創療法:

1、經皮射頻髓核消融術:此方法是美國科學家研製成功的新的醫療技術項目,2000年美國政府衛生機構批准進行臨床套用於2001年經衛生部批准進入中國醫療市場。治療原理是套用低溫等離子技術,在椎間盤內進行組織消融,使椎間盤髓核組織收縮和固化,迅速而有效的降低椎間盤內壓力,使突出的椎間盤迴縮,從而緩解突出椎間盤對神經根的壓迫。該技術優點是不出血、創傷輕、痛苦小、療效高、安全性能好,不傷脊椎骨質結構,能進行多節段治療。

三、手術療法:

對頸椎間盤突出症診斷明確,神經根或脊髓壓迫症狀嚴重者應採取手術治療。
頸前路減壓術 適用於中央型和旁中央型椎間盤突出症患者。採用環鋸減壓摘除損傷的椎間盤並行椎體間植骨融合術效果較好。對原有退變者應同時去除增生的骨贅,以免殘留可能的致壓物。
頸後路減壓術 適用於側方型頸椎間盤突出症或多節段受累、伴椎管狹窄或後縱韌帶骨化者。單純的椎間盤突出可採用半椎板及部分關節突切除術,通過減壓孔摘除壓迫神經根的椎間盤組織。若伴有椎管狹窄或後縱韌帶骨化則可採用全椎板減壓術

調護

(1)

長期臥床的病人,應注意有關臥床併發症的預防與觀察。經常用50%的紅花酒精按摩病人的骨突部位,如骶骨、尾骨、足跟處、內外踝等。按摩上、下肢肌肉,鼓勵病人主動加強各關節活動。非手術治療過程中注意疼痛部位,肢體麻木無力的變化。按時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

(2)

正確指導病人的頭頸功能鍛鍊,堅持頸部的活動鍛鍊,方法為前、後、左、右活動及左、右鏇轉活動,指導病人兩手做捏橡皮球或毛巾的訓練,以及手指的各種動作。正確有效牽引,解除機械性壓迫。注意牽引時的姿勢、位置及牽引的重量,並及時發現牽引過程中的反應,如是否有頭暈、噁心、心悸等。由於病人頸部制動,就在減輕局部刺激。正確套用理療、按摩、藥物等綜合治療,以解除病痛。

(3)

讓病人了解頸椎病的有關知識,提高防病意識,增強治療信心,掌握康復的方法。觀察病人治療過程中經受心理情緒的變化,調節心理情緒,保持心理健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