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鵂鶹

領鵂鶹

領鵂鶹是鴞形目鴟鴞科的小型鴞類,體長14-16cm,是中國最小的鴞類。

基本信息

分布

領鵂鶹領鵂鶹

領鵂鶹在國外分布於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緬甸、泰國、寮國、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在我國分布於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和台灣等地。
領鵂鶹棲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緣灌叢地帶,除繁殖期外都是單獨活動。主要在白天活動,中午也能在陽光下自由地飛翔和覓食。飛行時常急劇地拍打翅膀作鼓翼飛翔,然後再作一段滑翔,交替進行。黃昏時活動也比較頻繁,晚上還喜歡鳴叫,幾乎整夜不停,鳴聲較為單調,大多呈4音節的哨聲,反覆鳴叫。休息時多棲息於高大的喬木上,並常常左右擺動著尾羽。主要以昆蟲和鼠類為食,也吃小鳥和其他小型動物
繁殖期為3一7月,但多數在4一5月產卵。通常營巢於樹洞和洞穴中,也利用啄木鳥的巢。每窩產卵2一6枚,多為4枚。卵為白色,呈卵圓形。


物種信息

(圖)領鵂鶹領鵂鶹

中文學名: 領鵂鶹
同物異名: Noctua brodiei Burton, 1836(1835), 

拉丁文目名: STRIGIFORMES

拉丁文科名: Strigidae

拉丁文屬名: Glaucidium

拉丁文種名: brodiei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Burton, 1836)


形態

(圖)領鵂鶹領鵂鶹

領鵂鶹是我國體形最小的鴞類,體長14一16厘米,體重40—64克。面盤不顯著,沒有耳羽簇。上體為灰褐色而具淺橙黃色的橫斑,後頸有顯著的淺黃色領斑,兩側各有一個黑斑,特徵較為明顯,可以同其他鵂 類相區別。下體為白色,部有一個栗色的斑,兩脅還有寬闊的棕褐色縱紋和橫斑。虹膜鮮黃色,嘴和趾為黃綠色,爪角褐色。
叫聲:晝夜發出圓潤的單一哨音pho, pho-pho pho。仿其叫聲可非常容易地招引此鳥,也會引來那些圍攻領鵂鶹的小型鳴禽。


習性

領鵂鶹棲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緣灌叢地帶,除繁殖期外都是單獨活動。主要在白天活動,中午也能在陽光下自由地飛翔和覓食。飛行時常急劇地拍打翅膀作鼓翼飛翔,然後再作一段滑翔,交替進行。黃昏時活動也比較頻繁,晚上還喜歡鳴叫,幾乎整夜不停,鳴聲較為單調,大多呈4音節的哨聲,反覆鳴叫。休息時多棲息於高大的喬木上,並常常左右擺動著尾羽。主要以昆蟲和鼠類為食,也吃小鳥和其他小型動物。夜晚棲於高樹,由凸顯的棲木上出獵捕食。飛行時振翼極快。


繁殖

繁殖期為3一7月,但多數在4一5月產卵。通常營巢於樹洞和天然洞穴中,也利用啄木鳥的巢。每窩產卵2一6枚,多為4枚。卵為白色,呈卵圓形。


瀕危等級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I

生效年代: 1997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