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韓

項韓,即秦末起義軍領袖“西楚霸王”項羽和秦末漢初名將韓信的同人向CP。

項韓簡介

即秦末起義軍領袖“西楚霸王”項羽和秦末漢初名將韓信的同人向CP。
包括正史向、影視衍生向、文學作品衍生向、評書、戲曲、動漫、民間野史等衍生向等多種類型。

項韓資料

【攻】項羽:
項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中國古代傑出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
國籍:楚
民族:漢族
出生地: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宿城區)
出生日期:公元前232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202年
身高:據《史記》記載,身高八尺有餘,漢書記載為八尺二寸,合今1。8942米。
家世:項羽是項燕的孫子,楚國的貴族, 因被封於項地,所以以地為氏。
身份:將門之後、義軍首領(公元前209──公元前207)、諸侯上將軍(公元前207──公元前206)、西楚霸王(公元前206──公元前202)
坐騎:踏雪烏騅(青白色帶黑毛的駿馬)
兵器:楚戟(演義為虎頭盤龍戟,一或天龍破城戟)
鎧甲:烏金甲(在鍛造中加入烏金強化堅固性,烏金甲為黑色)、虎皮紅戰袍
特徵:中國史書上記載項羽目有重瞳。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的只有八個人:倉頡、虞舜、項羽、呂光、魚俱羅、李煜、高洋、重耳。
經典之戰: 巨鹿之戰,彭城之戰,垓下之戰
【受】韓信:
韓信:(約前231-前196),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古代傑出的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
國籍: 中國(漢朝)
民族: 華夏(漢族)
出生地: 淮陰(今江蘇淮安)
出生日期: 實為不詳,約公元前231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196年
經典之戰:京索之戰,安邑之戰井陘之戰,濰水之戰,垓下之戰。
身份:執戟(職位)、郎中(官)——連敖——治粟都尉 ——漢軍大將軍兼左丞相(官)——大將軍兼相國(官)——齊王(爵)——楚王(爵)——淮陰侯(爵)。

項韓軍事

項韓雖然是完全不同的作戰方式,但是卻有著若有似無的默契和相似。
《武經總要---前集·卷四》里提到:歷觀前志,連百萬之師,兩敵相向,列陣以戰,而不用奇者,未有不敗亡也,故兵不奇則不勝。凡陣者,所以為兵出入之計而制勝者,常在奇也。韓信破趙,奇而有正也;符堅敗於晉,正而無奇也。項籍善用兵者也,烏江所存,惟二十八騎,猶分奇正,況其眾多者乎?
由此可見,項籍和韓信雖然用兵風格不同,但實際效果接近,都是奇正並用最後取得勝利。不同之處是項籍是強攻政策,正兵為主,奇兵為輔,而韓信則誘敵政策,戰略為主,戰術為輔。
其用兵風格項籍屬於直線型,進攻進攻再進攻,局部作戰能力超強,喜歡強力突擊,直接破壞敵人的指揮中樞,始終將敵人控制在自己手中。
慣用戰術是利用騎兵的衝擊力打亂敵軍的陣勢,將敵軍完整的軍陣分割開,然後步卒迅速跟上,集中兵力包圍消滅被穿插後落單的敵軍方陣。以絕對的主動性”制敵於兵不能變”,快、狠、猛,用兵形如閃電,知道選擇什麼地方突擊,而楚軍的機動能力,能以最快最短的時間能做到最大的殺傷力,講究的就是快速 、斬首 、猛追,在戰場上,速度是可以打開一切防守的基本條件。
韓信屬於曲線形,謀定而後動,因敵制勝,善戰者赫赫之功,用戰略手段削弱蠶食對手,最後在必勝的局面下決戰一舉殲滅敵人 。
論戰略,韓信遠勝項籍;論戰術,兩者伯仲之間;論戰鬥,項籍史上無敵。 如果兩人兵力相當的情況下PK,韓信的奇謀與項羽的勇力孰優孰劣尚是未知之數,項韓要真兵力相當對上了,韓信肯定是想打的小心謹慎,項羽肯定是想打的痛快淋漓。
最後的結果就是一個閉門不出,一個在營外叫陣。
如果只是單純的一次對決,項籍強過韓信,因為正面韓信是頂不住項籍的衝擊的,韓信需要優勢兵力來抵消這部分的損失。
如果是在複雜的情況下打持久戰,韓信優於項籍。
但是——以韓信那種先立於不敗之地的戰法估計不會給項籍同等兵力或者接近兵力交手的機會,當他開始和項籍決戰的時候肯定是占絕對上風的時候了。
說白了就是韓信擅長打戰役,利用勝利之勢延伸戰果,每次大量擊殺都是在以一個點為延伸造出勝勢之後順勢擊殺。
項籍擅長打會戰,巨鹿彭城倆次經典的高潮部分都是僅限於會戰過程,他的局部作戰能力強到足以破壞對手戰略全局,每次大量擊殺都是在戰鬥當中擊殺。

巨鹿之戰和井陘之戰

巨鹿之戰和井陘之戰同樣是項韓二人的經典戰役,而後來【破釜沉舟】與【背水一戰】也成了經常放在一起用的兩個成語(JQ啊大笑)。
關於這兩次戰役,經常有人拿來做比較,其實沒有可比性。
①巨鹿之戰-破釜沉舟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巨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項羽本紀》
公元前208年11初,項羽一舉誅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揚諸侯。各路諸侯都前往相助援救趙國,但是兵力不足、糧草匱乏、戰鬥力差,派系鬥爭嚴重,秦軍章邯部與王離部兵力合計約三四十萬,於是各諸侯都作觀望狀,遲遲沒有出兵。
項羽先聲東擊西,派英布和蒲將軍領2萬人渡河,去破壞秦軍運輸糧草的甬道,戰鬥擊敗看守甬道的秦軍。從這一年九月秦軍開始兵圍巨鹿,足足三個多月,雙方一直在增兵,卻沒有爆發一次大規模戰鬥,而現在英布小勝之後,戰局出現了轉機。
項羽戰略眼光極高,他看到章邯軍的弱點疲憊不堪、甬道虛弱,而這時陳余又派人向項羽請戰,項羽同意了,及時抓住了有利戰機。他帶著剩餘的主力部隊,全部渡河。在渡河之後,項羽命令全軍把所有渡船鑿沉,再將做飯的鍋碗瓢盆全部砸碎,每人只帶上三天的乾糧,以示要么戰要么死的決心。
項羽主力開始進攻秦軍甬道,斷王離軍的糧草。引章邯帶軍救援,接著以逸待勞大攻章邯,擊退章邯軍使其與王離軍脫節,而後又馬上殺回王離軍,把秦軍實行穿插,分割,包圍,獨立後,項羽殺蘇角,擒王離,九戰九勝
【破釜沉舟】此戰術典出《孫子兵法·九地篇》:“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吳子兵法·治兵第三》云:“必死則生。”也正是此戰術的精髓。
《孫子兵法·九地篇》:“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諸、劌之勇也。 ”
巨鹿之戰的重點精華並不只有在最後的破釜沉舟,首先是對秦軍進行試探性攻擊,破壞了其糧草運輸甬道,斷敵糧草之後,再迅速選點各個擊破,項羽對戰前戰局的把握極準,識形造勢,在抓住有利戰機之後之後,靠的就是破釜沉舟來提起士氣,再一擊到底。
所以破釜沉舟絕對不止是勇戰,也不是可以單獨使用的戰術。
②井陘之戰--背水一戰
韓信受命東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進擊趙國,井陘之戰相對巨鹿之戰就要複雜許多。
首先雙方兵力懸殊之大,韓信軍大約有三萬眾不到,趙軍約二十萬;其次是軍隊的戰鬥力不足,韓信此時手下的大多新兵,指揮起來也沒有那么得心應手;再者敵境地勢險惡,趙軍廣武君李左車曰:【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後。】---《淮陰侯列傳》
井陘,天下九大雄關之六,晉冀交通之咽喉,趙國之命脈者也。高峰環繞,中間低洼,山凹如井者也;山脈中斷,兩嶺緊夾,而成孔道者也。在種種困境之下只有一個辦法,便是速戰速決,不但要勝,而且要速勝。
這整場戰爭囊括了地理學,心理戰,諜戰等,各個戰術技巧銜接的非常完美,把握戰術的節奏,每個環節都控制的極好,韓信對這場戰役整體把握的很好。
可以這樣概括,用間、戰、退、祥敗誘敵、背水而戰、拔旗易幟、前後夾擊。
最開始先是觀察戰地,之後用內間得知趙軍並未採用廣武君李左車的計謀,這才率軍在離井陘口三十里處駐紮,選輕騎二千人,手持紅旗,隱蔽山後觀察趙軍。吩咐他們如果趙軍出營,就乘虛入其營壘,拔掉趙軍旗,換上紅旗。布置完之後,韓信便率萬人先行,背靠大河布下軍陣。第二天天一亮,韓信就命令進攻井陘口。
《孫子兵法·形篇》曰:“守則不足,攻則有餘。”意謂實行防禦,是由於兵力不足;實施進攻,是因為兵力有餘。而韓信此時的兵力不足,只能守,但是他處在一個主動進攻的狀態,要攻,沒有實力,要守,所以需要一個地利之處化攻為守。
趙軍出營迎戰,雙方激戰許久,韓信軍假裝敗退,棄旗丟鼓,退入營壘之中。趙將陳余見到這個情景,便傾巢出動,爭奪漢軍的旗鼓、追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進入河邊陣地,韓信軍背後是河,已是無路可退,雖然無路,但也正好避免了四面受敵的危險,此地正是用防守之態進行反攻的最佳地形。
此戰術同樣出自《孫子兵法·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正是這種必死則生的情況下,漢軍可謂士氣大漲,殊死奮戰,導致趙軍久攻不下,在此時,事先埋伏在山後的漢軍乘虛進入了趙軍營壘,拔掉趙旗,將2000面漢軍紅旗插上。趙軍見不能戰勝漢軍,便想退回營寨,士氣低落之際卻又聞後方被襲擊,皆驚慌不知所措,在漢軍前後夾擊的威脅下,趙軍這才全線崩盤。
井陘之戰正奇並用,出奇制勝,全盤戰役贏的相當精彩。所謂常與變,其實就是奇正,正規的戰法是常法,反常的戰法是變法。前提是要根據敵情而看,因勢利導。
兵法曰右倍山陵,前左水澤,韓信卻完全相反,用兵之道在於領會其中精要自己靈活運用,而不是生搬硬套完全照兵法上來作戰,兵法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孫子兵法·虛實篇》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韓信正是完全領悟了孫子的精髓,不光是上面說的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還有最重要的一項前提,知己知彼。
《孫子兵法·謀攻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正是韓信先用間知敵情了,才會運用置之死地而後生這樣的戰略。
所以後來山寨韓信的幾乎都杯具了=_=,光注意到後面的背水而戰,卻忽略了前面的精髓。
山寨韓信的還有幾個,畢竟謀戰後來是主流,山寨霸王的幾乎沒有=___=。
【總結】
兵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向,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
項羽是戰術家,“造勢”、“任勢”,出其不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主動出擊,以少勝多,奪取作戰勝利。
兵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技而後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
韓信是大戰略軍事家,一早就能看清整場戰役而不只是一場戰爭,來制定相應策略,以少勝多,因敵制勝。
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項羽
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韓信
所以總結完了就得出結論【項羽攻,韓信受】。

垓下之戰

垓下之戰可以說是項韓二人【最後的戰場】。
最後一場楚漢的戰役,是結束項籍最後生命的戰役,是韓信此生打的最後一場戰役。
雖然這場仗並沒有想像中的那么精彩絕倫,只是很普通的正兵對決。
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高祖本紀》
垓下正面與項羽軍決戰的大概在50萬左右,韓信中軍大概30萬步軍,兩翼估計有十萬騎兵,劉邦的後隊至少該有10萬人做補。
楚軍情況非常不利,兵少糧盡,而韓信為項籍準備了五軍陣,出自《吳子兵法》⑤應變:能備千乘萬騎,兼之徒步,分為五軍,各軍一衢……分為五戰,戰勝勿追,不勝疾歸。如是佯北,安行疾斗,一結其前,一絕其後,兩軍銜枚,或左或右,而襲其處。
這一戰術是專門對付項籍慣用的騎兵戰術,項籍慣用自帶精騎兵從中間飛快插入敵中心,直取敵將或打亂敵人的布兵陣形.後續部隊快速跟進,從側翼圍剿敵。
當時項籍沒有兵力迂迴只能破其中路,集中兵力攻打韓信的中樞部隊,而韓信了解項籍的戰術,他用自己的中隊去進攻項籍,為了消耗項籍士兵原本就不充沛的體力,也可以試探出楚軍的戰鬥力還有多少,而韓信中路被項羽打退了,只是不利,敗而不亂,接著一邊撤退一邊指揮其他路軍隊策應潰敗的一路,慢慢把項籍引進包圍圈,配合兩翼進攻,最後徹底包圍楚軍。
垓下之戰,至此結束。
提起垓下之戰,總難免想起扎馬戰役,同樣是戰神級別之間的對決,同樣是公元前202年,漢尼拔和西庇阿這對英雄同樣讓人心生感慨,不過卻缺少項韓二人的那種悲涼氣氛,也許是因為漢尼拔和西庇阿從一開始就是宿敵,生來就是戰場,信念只有搞死對方,而項韓則還有一段孽緣的原因吧。
項羽能遇上韓信,真的是緣也是劫,除了你,萬敵不侵。
【關於兵法】
關於《漢書·藝文志》里兵法《項王》一篇和《韓信》三篇,雖然已經失傳了,但是可以猜測的是,《項王》這篇兵法不大可能出自項羽本人之手。
而《漢書·藝文志》里提到韓信與張良共同序次兵法,所以猜想《項王》的作者最大可能是韓信,沒有比韓信更了解項籍的人。
YY一下韓信磨磨蹭蹭的寫項王兵法,先是自己模擬項王的心理寫,接著在旁邊批註吐槽(恐怕韓信的批註比兵法原文還要多很)這種感覺很有槽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