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橋鄉

韓橋鄉

江蘇省淮安淮陰區韓橋鄉是一塊漂在水上的熱土,也是淮陰區的“西雙版納”。韓橋鄉地處洪澤湖東北岸。距市區30公里,東與趙集鎮、南陳集鎮相連,西與宿遷市泗陽縣裴圩鎮隔河相望,北與南陳集、吳城鎮接壤,南臨洪澤湖。韓橋鄉總面積120.7平方公里,其中湖區面積6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3萬畝。韓橋鄉擁有洪澤湖淺水域近10萬畝,其中淺水盪區1萬畝,水淺浪緩、草青藕繁、蟹肥水美,是淮安市著名的水產養殖基地之一。韓橋鄉轄:8個村委會(韓橋、興旺、沙河、沿湖、慶華、河頭、湖濱、天河)。64個村民小組,7208戶,人口32385人。

基本信息

概況

淮陰區轄鄉。位於區境西南部,距城區26千米。東與南陳集鎮相連,西與泗陽縣黃圩鄉隔河相望,南瀕臨洪澤湖,北與吳城鎮僅一河之隔。面積85平方公里,其中湖區面積63平方千米。人口7254戶、31655人(2007年)。轄韓橋、興旺、沙河、沿湖、慶華、河頭、湖濱、天河8個行政村,64個村民小組。

沿革

1983年建韓橋鄉。1996年,面積85平方千米,人口2.9萬人,轄韓橋、張圩、天河、王集、五號、臨湖、河頭、湖濱、朱莊、趙河、沙河、張莊、鄭場13個行政村。

【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20804200:~200 210韓橋村 ~201 220興旺村 ~202 220沙河村 ~203 220沿湖村 ~204 220慶華村 ~205 220河頭村 ~206 220湖濱村 ~207 210天河村

【2007年村民小組、人口數據】韓橋村:14組1480戶5805人。興旺村:6組616戶2816人。沙河村:8組843戶3784人。沿湖村:10組1110戶4720人。慶華村:9組1159戶5442人。河頭村:7組792戶3640人。湖濱村:5組523戶2359人。天河村:5組731戶3089人。

地理

韓橋鄉區域地圖 韓橋鄉區域地圖

韓橋鄉隸屬於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地處洪澤湖東北岸。東與趙集鎮、南陳集鎮相連,西與宿遷市泗陽縣裴圩鎮隔河相望,北與南陳集鎮、吳城鎮接壤,南臨洪澤湖 。

歷史沿革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清乾隆年間,韓橋鄉境內原是一片湖盪。清鹹豐年間,湖水下跌,出現新灘,逃荒百姓紛紛來此落戶。韓橋鄉因地處洪澤湖邊,地勢低洼,常年飽受水患之苦。歷史上,韓橋共發生過三次大水。一是民國20年大水,韓橋鄉農田房屋浸在水中達20天之久,地面積水高峰時深達1.5米;二是1991年大水,沿湖地區普遍受淹;三是2003年大水,萬畝農田絕收,萬餘百姓撤離。為了徹底治服水患。2004年,韓橋鄉實施了史無前例的“保莊圩暨移民遷建工程”,在韓橋集鎮四周取土打堰,築成海拔高度17.5圩堤,周長5公里,圩區面積1.64平方公里。同時,移民324戶,全部安置在處於集鎮黃金地段的四個移民小區。

經濟發展

工業經濟

工業經濟在韓橋鄉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強勁。韓橋鄉鄉黨委審時度勢,確立了“以工業致富農民,以工業帶動農村”的發展思路,狠抓招商引資,加大工業投入,盤活存量資產,壯大工業規模,工業經濟發展方興未艾、如火如荼。韓橋鄉已擁有冬粉廠、建材廠、木材廠、預製品廠、鞋服廠等十多個企業。為了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韓橋鄉在緊靠集鎮的黃金

韓橋鄉 韓橋鄉

地段,僻出一塊占地面積495畝的工業集中區,誠邀經濟成功人士、社會知名人士和有識之士,到工業集中區投資辦廠、興業創業。對入戶工業集中區的企業,一律享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土地價格實行柔情操作,直至雙方接受為止;企業所得稅實行三免一減半;企業外環境實行“五通一平”;實行“一站式”服務,對企業的名稱註冊、驗資等程式,全程免費服務。對治安、融資、子女入托、入學、戶口遷移、家庭搬遷等問題,給予熱忱服務。截止2008年底,完成工業總產值22896萬元,規模企業銷售10580萬元,新增個體工商戶50戶,個體私營經濟11個,新增從業人員620人,新增註冊資本1480萬元。

農業經濟

農業是韓橋鄉的傳統產業。韓橋鄉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山芋套種玉米1.5萬畝,淺水藕2000畝,水芹1000畝,大棚蔬菜500畝,地膜西瓜、花生2000畝,蜜棗500畝,水產養殖面積3萬畝。該鄉依託冬粉廠,大力推廣山芋套玉米10000畝,農業綜合開發10000畝,建立2000畝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基地。在洪澤湖邊建立高效水面養殖2萬畝,其中養魚1000畝,養蟹13000畝,養龍蝦6000畝。發展優質蜜棗500畝,大棚蔬菜200畝,訂單蔬菜近1000畝。?

綠化造林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該鄉完成保莊圩植樹造林500畝,中界溝、路邊溝植樹800畝,完善新 增林網3000畝,建立優質意楊育苗基地200畝。

產業發展

韓橋鄉 韓橋鄉

韓橋鄉緊緊圍繞“富民強鄉、社會和諧”的奮鬥目標,以招商引資為主線,以工業項目為依託,以提升農業為抓手,以富民強鄉為動力,團結和帶領全鄉人民,搶抓機遇,破解難題,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一是大力發展工業基礎。強力推進招商引資。通過以商招商、駐點招商、敲門招商、情感招商、魅力招商,積極鼓勵外地客商前往投資興業。同時,開闢495畝地鄉工業集中區,實行“四通一平”,實行最優惠的政策,實行最周到的服務,確保客商引得來、留得住、發得財。韓橋鄉已招引項目18個,實現了工業經濟歷史性的跨越。二是全力提升農業。農水改造成效顯著。投入530多萬元,改造危橋38座;投入450多萬元,改造中溝級路涵55座,改造電站7座;投入240多萬元,新建防滲渠道14460米;投入12萬元疏浚河道2條,完成河頭、湖濱兩條河道疏浚,完成土方17萬多方;投入10多萬元,整治慶華、韓橋、興旺3個村的河塘,完成土方5萬多方。三是合力搞好服務業。打造服務業發展平台,重點是建成示範一條街。按照“亮化、美化、綠化”的目標。投入40萬元,擴建集鎮中心路洪湖路,鋪設了12米寬的水泥路500米,鋪設彩磚3500平方米,新建、改造下水道3800米,新栽綠化苗木151株。集鎮五縱四橫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人口

據官方資料顯示,該鎮轄8個村委會(韓橋、興旺、沙河、沿湖、慶華、河頭、湖濱、天河)。近期人口約2.9萬人。總面積120.7平方公里,其中湖區面積6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3萬畝。韓橋鄉擁有洪澤湖淺水域近10萬畝,其中淺水盪區1萬畝,是淮安市著名的水產養殖基地之一。

基礎建設

韓橋鄉投入20多萬元改造韓橋、沿湖等二座電站,投入10萬餘元修建中溝涵閘5座,投入60萬餘元改造農橋6座,投入10萬元疏浚河道1條,投入20餘萬元整治河塘8個。並爭取到投資480萬元農業開發項目一個。改造洪湖路投入40萬元,韓陳路改造投入45萬元。並在韓橋路上鋪設人行道板磚1882米(計1860平方米),人行通道1414平方米。從而改變了韓橋集鎮髒亂差的現狀,提升了集鎮品位,改善了居住環境。

高效農業

韓橋鄉 韓橋鄉

農業是韓橋鄉的傳統產業。韓橋鄉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山芋套種玉米1.5萬畝,淺水藕2000畝,水芹1000畝,大棚蔬菜500畝,地膜西瓜、花生2000畝,蜜棗500畝,水產養殖面積3萬畝。山芋冬粉生產是農業的支柱產業,運用傳統工藝和現代工藝相結合,生產出的山芋冬粉,色澤玉潤,綿柔爽口,久煮不糊,享有“人工魚翅”之美譽。韓橋鄉有大小冬粉廠20餘個,年產山芋冬粉2500萬斤左右。韓橋鄉大力發展高效農業。一是突出政府主導,奠定發展基礎。韓橋鄉緊緊抓住農業開發項目建設的有利時機,堅持高起點,高投入,高標準的原則,大力進行農業開發項目建設。為此我鄉組織有關鄉領導、分管負責人和各村主要負責人等50餘人到山東壽光進行為期兩天的學習,通過參觀學習,使得參觀人員解放了思想,開拓了視野,理清了思路,排找到了差距,增強了建設現代農業的動力和壓力。

二是推廣先進技術,服務高效農業。高效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科技,韓橋鄉為進一步打消農戶的顧慮,開拓思想,請區農業局專家蒞臨指導,進行技術培訓,針對農民和生產的需求,進行種植技術專項培訓。黨委研究決定聘請長期派駐專業技術人員為農戶提供全程技術服務,健全農業信息網路服務平台,拓展信息服務項目,更好地為農戶做好高效農業技術服務工作。在發展高效農業的過程中,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技術培訓、更新農民觀念,作為基礎性工作長抓不懈,持之以恆。同時要不斷通過政府引導、媒體宣傳、參觀交流、引入示範戶、學習借鑑兄弟鄉鎮的種植高效農業的經驗等有效途徑,使高效農業深入人心。

產業協會

韓橋鄉地處洪澤湖旁,是淮陰區最偏遠的一個鄉鎮。長期以來,韓橋鄉以傳統農業經濟為主,生豬養殖是農民重要的經濟來源,產業發展較快,年出欄生豬2.8萬頭,是淮安市重要的生豬養殖基地之一。但是,隨著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其信息不暢、實力不夠、規模不足、競爭不強的“硬傷”,嚴重桎梏了生豬業的進一步發展。韓橋鄉黨委、政府在充分調查研究、科學論證的基礎上,趨利避害,因勢利導,引導民眾在完全自願的基礎上,成立“生豬業合作社”,確立了“公司+農戶+市場”的市場運作模式,把農民和市場良性對接起來。農民加入合作社後,按照合作社的要求,統一飼養品種、統一飼養方式、統一治病防病、統一銷售渠道,從而增強了農民的抗風險能力,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韓橋鄉合作社已有會員220多人,養殖生豬6500餘頭,預計將實現年產值585萬元。韓橋鄉在成立生豬合作社之前,已成功成立了“水產協會”

韓橋鄉 韓橋鄉

、“冬粉協會”和“紅棗協會”。韓橋鄉因地處湖畔,水多、溝多、塘多,擁有洪澤湖水面63平方公里,是典型的湖區濕地地貌,湖區民眾多以水產養殖為生,全鄉水產養殖面積達到3萬畝。為了解決養殖戶技術差、品種劣、銷售難的“軟肋”,韓橋鄉成立了水產協會,將養殖戶有效地組織起來,結成統一的經濟共同體,幫助養殖戶解決融資、改良品種、暢通銷售等棘手難題,穩定了養殖戶的情緒,擴大了養殖規模,提高了經濟收入。韓橋鄉的農民有種植山芋的傳統,每年山芋面積均保持在1.1萬畝左右。山芋收穫後,加工成山芋澱粉。農民運用百年的傳統工藝生產的山芋冬粉,具有綿、韌、細、柔和久煮不糊的特點,被譽為“人工魚翅”,深受市場的喜歡。韓橋鄉有大大小小的山芋冬粉廠30多個,零散加工戶100餘家,年產山芋冬粉1500萬斤左右。“冬粉協會”成立後,組織會員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改大包裝為小包裝、散裝為袋裝、就地銷售為駐點銷售,思路一變,效果就變。韓橋山芋冬粉已遠銷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成為消費者喜愛的品牌。

“紅棗協會”的成立有了近乎戲劇性的色彩。原先,韓橋的民眾對紅棗認識不夠,忽略了小小的棗兒蘊藏的巨大商機。當農民陳善超從外地引種了30畝地的紅棗時,多少人不以為然,認為是個小兒科。短短几年後,紅棗碩果纍纍,掛滿枝頭,每畝產值接近1萬元。30畝地的紅棗,簡直就是一個眨眼冒出來的大金礦。民眾眼熱了,佩服了,紛紛要求栽植紅棗。韓橋鄉黨委、政府因勢而行,適時引導成立了紅棗協會。協會一成立,報名者雲集。經審核,協會初步吸納了300餘動員,試推廣300畝。黨委、政府在資金、土地、治安等方面給予充分扶持,確保其健康成長。韓橋農民充分利用湖區濕地優勢,發展水芹菜種植。由於湖區水質好、無污染,所生產的水芹菜規格大、顏色白、品質優、口感好,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供不應求。南京的客戶主動上門,要求和種植戶簽訂長期的購銷契約。該鄉黨委、政府十分重視,成立專門幫辦小組,協助制定章程、擬定發展計畫、解決各種難題。預計不久,“水芹協會”也將正式掛牌成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