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黃河陣鼓

韓城黃河陣鼓

西周初,韓城是武王之子的封地,此謂“周為韓侯所治”。周室禮儀頻繁,盛典莊嚴。武王之子朝閣禮樂“鐘鼓樂之”。東周時期,魏秦交兵,時有捷報,鼓樂示慶。所有這些為城北村的黃河陣鼓孕育了宮廷雅風和戰鼓錚鳴的深厚韻味。城北村2009年申報的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河陣鼓”。其“陣”:一謂宮廷儀仗容融華貴,肅穆莊嚴的陣容;二謂軍樂儀仗列陣威嚴,節奏強烈的陣勢。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陝西·韓城 

..

遺產編號:III-26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遺產級別:省

申報人/申報單位:韓城市文化館

簡介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省級保護項目名錄

韓城陣鼓是一種古老的社火表演形式,盛行於陝西韓城南部,尤以南塬的城北村最具代表性。
韓城陣鼓起源無詳實可考。城北村始建於周朝梁惠王十九年,周朝人尊崇禮儀,民間仿照朝閣禮樂“鐘鼓樂之”,有文字記載的韓城陣鼓可追溯到明朝萬曆年間。

..

韓城陣鼓是一種宮廷式鑼鼓,表演時氣勢宏大,隊伍嚴整有序。雖為宮廷式鑼鼓,其嚴謹表演形式卻融入了喜慶的因素。民眾將其用於自娛自樂,慶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頌揚公德。整個表演隊伍喜用百面鑼鼓出現,增添其大氣磅礴的喜慶氣氛。正式表演時凡進入表演的擊打樂器各有位置,不可隨意更換。陣容布局以中心直徑一米開外的大鼓為統領,小鼓若干圍拱大鼓,右邊半百鑔,左邊半百鑼,前後隊末必有兩三面馬鑼,花桿居於兩側外圍,形成大小鼓居中鑼鑔長陣分別兩邊的龐大陣容。此陣容中,指揮者手執三米長的竹桿及令旗,指揮整個鑼鼓隊伍。動用桿,靜甩旗,英武雄壯,氣宇軒昂,正是“百面鑼,隨大鼓;鑔子隔,馬鑼補;看花哨,數小鼓;看姿勢,像猛虎”。陣容後有50面龍鳳旗,更添其恢宏壯麗的氣勢。韓城陣鼓的鼓譜是城北村徐乾元、樊典則(均系清乾隆時期人)改編定譜,現存有狗撕咬、打五元、文武魁、走鑼鼓、陣鼓等樂章。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活動異彩紛呈,名噪一時的韓城陣鼓因無資金扶持,加之許多老藝人相繼離去,後繼乏人,面臨瀕危狀況。

歷史淵源

韓城陣鼓源於何時,無詳實可考。據《括地表》載:“韓城,古韓國也。”明《韓城縣誌》亦載:“韓、侯之國也。”韓城,西周初年是武王之子的封地。東周安王26年(前776年),韓、趙、魏三家分晉。起初,魏國強盛,魏文侯37年(前409年)大舉攻秦。秦退後,魏為防秦,築魏長城(現存此地),並任命名將吳起防守。據《韓城地名志》考:城北村始建於梁惠王十九年(前352年)。在西周時期,禮儀繁盛,慶典肅穆,民間仿照朝閣禮樂“鐘鼓樂之”。再則,魏將防守之時,為御秦襲,為勝仗慶賀,用以鼓樂。據村中《徐氏家譜》載,城北主姓徐氏先祖籍於安微毫州,為明初大將徐達嫡系侄威武大將軍徐常後裔,曾鎮守太原府,後有其予嗣居於城北村。村中現存明朝刺制的頭旗,用金線繡書:“道衍南州”此為明朝徐氏族人徐宏基所書。喻指將徐門江南文風流傳後世,並使其發揚光大。民國25年(1936年),在城北村東華社盛裝社火衣飾的箱底翻出明朝萬曆年間村上逢年慶賀之時的舊賬簿,當時的“三社”(東華社、南金社、西城社)派專人前往蘇杭一帶購置社火器物,證明城北社火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距今已有430餘年。

..

清乾隆年間,城北村的徐乾元、樊典則將原來古譜改編定譜,流傳至今。當時,村中的菩薩廟、關帝廟、禹王廟,均存有銅器道具,用於廟堂祭祀、祈雨和喜慶豐年。三社為了同舉社火均籌二十畝公田,作為籌措社火資金所需。為激發三社共啟社火,常常用“激將法”、“羞辱計”等方法,激起熱情,“怒”而上陣。由於競爭激烈,保障有力,所以明、清最為興盛。民國24年(1935年),城北人因喜遇豐年,大鬧社火,觀眾達萬人。1950年元旦,為慶祝新中國的成立,“三社”又聯合演出了陣鼓。此後,每逢過節或有重大慶典皆有演出。1982年進城獻藝,以“溥彼韓城”為主題,展示韓城民間十大故事,引起轟動,觀眾達萬人。同時,電影《六甲》、《黃河大俠》在韓拍攝時,城北村的鑼鼓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被攝入鏡頭,登上藝術大雅之堂。1996年、1997年連續兩年參加黃帝陵祭祖,被省文化廳選為鼓隊之魁。56面龍鳳旗氣勢宏大,象徵著56個民族大團結。1998年,應延安市邀請,參加延安地區的元宵節演出,深受當地民眾喜愛。

韓城陣鼓是一種古老的社火表演形式,盛行於陝西韓城南部,尤以南塬的城北村最具代表性。
韓城陣鼓起源無詳實可考。城北村始建於周朝梁惠王十九年,周朝人尊崇禮儀,民間仿照朝閣禮樂“鐘鼓樂之”,有文字記載的韓城陣鼓可追溯到明朝萬曆年間。
韓城陣鼓是一種宮廷式鑼鼓,表演時氣勢宏大,隊伍嚴整有序。雖為宮廷式鑼鼓,其嚴謹表演形式卻融入了喜慶的因素。民眾將其用於自娛自樂,慶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頌揚公德。整個表演隊伍喜用百面鑼鼓出現,增添其大氣磅礴的喜慶氣氛。
正式表演時凡進入表演的擊打樂器各有位置,不可隨意更換。陣容布局以中心直徑一米開外的大鼓為統領,小鼓若干圍拱大鼓,右邊半百鑔,左邊半百鑼,前後隊末必有兩三面馬鑼,花桿居於兩側外圍,形成大小鼓居中鑼鑔長陣分別兩邊的龐大陣容。此陣容中,指揮者手執三米長的竹桿及令旗,指揮整個鑼鼓隊伍。動用桿,靜甩旗,英武雄壯,氣宇軒昂,正是“百面鑼,隨大鼓;鑔子隔,馬鑼補;看花哨,數小鼓;看姿勢,像猛虎”。陣容後有50面龍鳳旗,更添其恢宏壯麗的氣勢。
韓城陣鼓的鼓譜是城北村徐乾元、樊典則(均系清乾隆時期人)改編定譜,現存有狗撕咬、打五元、文武魁、走鑼鼓、陣鼓等樂章。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活動異彩紛呈,名噪一時的韓城陣鼓因無資金扶持,加之許多老藝人相繼離去,後繼乏人,面臨瀕危狀況

基本內容

韓城陣鼓是一種宮廷式鑼鼓,此鼓式儀仗隊形前有開道鑼,金瓜、鉞斧、佛手、朝天鐙緊隨其後,“肅靜”、“迴避”分列左右,五十面旌旗,精工刺繡,龍飛鳳舞,三社頭旗《田家自有樂》、《農民鼓舞春》、《楊柳春風》,字型不凡,蒼勁有力。

..

整個社火隊伍喜用百面鑼鼓出現,增添了其大氣磅礴的喜慶氛圍。正式表演時陣容嚴謹,凡進入表演的擊打樂器都各有位置,不可隨意更換。其陣容布局是以中心直徑一米開外的大鼓為統領,小鼓若干圍拱大鼓,右邊半百鑔,左邊半百鑼,前後隊末必有兩三面馬鑼,花桿居於兩側外圍,形成大小鼓居中鑼鑔長陣分列兩邊的龐大陣容。在此陣容中,大鼓前後,鑼鑔長陣的空間,各有一人手執三米長的竹桿和令旗,指揮整個鑼鼓隊伍。指揮者左手握指揮桿,右手執令旗。指揮者動如脫兔,靜如處子。忽而飛身騰空,忽而平地鏇轉,忽而疾步穿行,忽而仰臥鼓陣,英武雄姿,氣宇軒昂,正是“百面鑼,隨大鼓;鑔子隔,馬鑼補;看花哨,數小鼓;看姿勢,像猛虎”。在這氣勢龐大的陣容後,排列著五十面寬約一米,高近五米的龍鳳旗,刺繡精湛的工藝,顏色圖案均有不同,久負盛名的龍鳳旗更增添了其恢宏壯麗的氣勢。韓城陣鼓的鼓譜是本村徐乾元、樊典則(均系清乾隆時期人)將原來鼓譜改編定譜。現存有狗嘶咬、打五元、文武魁、走鑼鼓、陣鼓等樂章。
狗撕咬:相傳鼓譜初啟者以鄉村犬吠聲,此起彼伏,東呼西應,一犬驚聲,百犬應和為引而作。鼓譜中設計有“一犬警吠”、“東呼西應”、“百犬應和”等節拍,緊湊激昂,相互不讓,難分難解,扣人心弦。
打五元:由打三元發展而來,用於新春三陽開泰”之喻。現打五元又稱“五子登科”、“五穀豐登”、“五福臨門”等,其鼓譜剛柔相濟,對比強烈,喻五子登科有問有答,相互祝願;喻五穀豐登,擂鼓而作,息鼓為逸。
文武魁:前半場文雅,後半場威武。喻文要重教,武要保國,亦頌揚“文官廉潔不愛錢,武將疆場不怕死”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基本特徵

韓城陣鼓的表演,氣勢宏偉龐大,隊伍嚴整有序。它不同於其他鑼鼓,多用於五穀豐登之年,慶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它不是祭祀性的,是農民民眾自娛自樂、慶祝豐收的鼓樂。

..

韓城陣鼓規定正式表演時陣容嚴謹,凡進入表演的演奏者都各有位置,不能隨意變更。規定:敲大鼓鼓邊站,敲大鑼排左邊,敲鈸的站右邊,馬鑼雜耍站兩端,小鼓左右兩邊安,搖桿子前後閃,指揮鑼鼓掌全盤,前進停止看搖桿,多敲一槌全局爛。此鼓不但整個隊伍嚴謹有序,而且對每個表演者都要求鼓譜掌握嫻熟,精神煥發,面容顯威,擊打動作乾淨利索。這樣就給觀眾一種深入境界的感覺,真正讓萬千觀眾感到有一種超凡脫俗的震憾。韓城陣鼓以敲為主,它的舞蹈動作多用於行進之中,行進中的鼓點以“走鑼鼓”為主,節拍為屢次反覆,配以循環舞步,由於行進表演、舞蹈動作比較簡單,舞動時幅度也不大,稱為“一步一舞,一鑼一聲”。一般與指揮者同步。其動作是先跨左腿,右腿後交叉,其次馬步,循環動作,徐徐向前。其舞姿典雅優美,矜持舒緩,觀眾看而不厭,聽而不煩。場地表演時,隊形保持不變,鼓點有規則的進行變換,時而氣勢磅礴,洶湧澎湃,時而弱似溪流,溫文爾雅。
韓城陣鼓,鼓點有八致,即:動、靜、高、低、長、短、輕、重。有道是動時如猛虎下山,靜時為深澗幽鳴;高時如天馬行空,低時如龍臥沙灘;長時如彩虹弄影,短時如碧玉落盤;輕時為祥雲繞樑,重時為晴天劈雷。其聲韻特點是文武交融,聲情並茂,陽剛與陰柔相契合。既有大鼓直白表達的陽剛,又反串用靜、低、長、輕表達含蓄的陰柔,其後者更體現韓城陣鼓的重要特色。
節拍為:▕╳╳╳▕╳0▕

相關器具與製品

主要器具一米以上大鼓一面,小鼓若干,半百鈸,半百鑼,七、八面小馬鑼。儀仗隊所需僉瓜、鉞斧、朝天鐙、佛手、角旗。還有用竹板製成的大鑼背弓。手工繪製、刺繡的龍鳳旗若干。鼓、鈸、鑼隊各有服飾,統一整齊。前後鑼還需用丑角戲衣。
1984年,韓城陣鼓樂譜編入《韓城市民間音樂資料彙編》一書。

主要價值

一、套用價值
(一)據考察分析,韓城陣鼓常用於禮儀盛典、勝仗慶賀。如清朝時本村娘娘廟落成慶典。
(二)用於民間慶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頌揚功德。此明萬曆年間已有記載。
(三)春節時期,敲鑼打鼓,鼓舞民眾,祈盼來年平安幸福。如旌旗文化表達的“田家自有樂”、“楊柳春風”、“農民鼓舞春”。

..

(四)用於現代大型禮儀慶典,曾參加韓城市“兩會一節”、陝西省黃帝陵祭祖、延安市元宵大聯歡等。
(五)參與現代文化活動,參加電影《六甲》及《追索》的拍攝,將韓城陣鼓搬上了銀幕。
二、社會價值
(一)陣鼓初啟,杜絕冬閒無事時村上少數青年的賭搏惡習,有利於社會安定,鄰里和睦,形成相互競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和諧風尚。
(二)韓城陣鼓的推廣與普及,有利於民間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三)作為陝西打擊樂的精華,關中地區優秀的民間音樂文化,對其發掘、搶救和保護,將帶動和促進整個陝西打擊樂的發展,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民間音樂史料起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瀕危狀況

隨著社會發展、時代前進,文化活動異彩紛呈,人們生活節奏加快,韓城陣鼓這一民間藝術奇葩雖名噪一時,村中愛好者亦投入大量精力。但是,隨著大多數功夫頗深的老藝人相繼去世,加之道具遺失、設備損壞、投資短缺、無力補足,又後繼乏人、培訓較少的原因。現在演出寥寥,不能再展韓城陣鼓當年的雄風,這一民間藝術瑰寶難以生存,如不挽救將早逝於同登歷史舞台的魏長城。

保護計畫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一)從七十年代末開始,韓城市文化館幹部對此進行了長達十年的蒐集、整理工作。1984年,韓城陣鼓樂譜編入《韓城市民間音樂資料彙編》一書。
(二)由韓城市文化館業務幹部具體考察、研究,編寫“韓城陣鼓”發展史料。
(三)多次舉辦春節全市性鑼鼓大匯演,以保護其發展和傳承。

內容保護:

(一)保護韓城陣鼓鼓譜。
(二)保護韓城陣鼓表演形式。
(三)韓城陣鼓藝人的保護、繼承人的培訓和傳承。

..

(四)有關藝術檔案資料的蒐集、整理與保護。
(五)添補、修復韓城陣鼓道具,確保原汁原味地傳承。
十年保護目標:
(一)靜態保護:
1、進一步全面深入細緻地開展普查工作,徹底摸清韓城陣鼓發生、發展的歷史沿革,以及鑼鼓隊、樂手、指揮手、樂器、曲譜及價值等全部狀況。
2、將普查所獲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在原有編撰基礎上進行再整理,繼續設立藝術發展檔案。
3、進一步深入開展理論研究工作,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對韓城陣鼓進行改造與創新。
(二)動態保護:
1、建立城北、城南、姚家莊、馬陵莊、白家莊、東范、西范、上官莊、呂莊、柏香村、弋家塬等20個韓城陣鼓文化生態保護村,並對城北鑼鼓隊10餘名樂手實行重點保護。
2、在現在基礎上,大力發展各村的鑼鼓隊,重點培養和扶持實力強、有特色的鑼鼓隊,對優秀鼓手、隊伍在外出表演、授藝方面給予政策優惠。
3、在韓城南片重點鄉鎮龍亭、芝陽等中國小開展韓城陣鼓的普及教學,不斷培養新的樂手,從根本上解決傳承難題。
4、在原來一年一度的全市性鑼鼓匯演的基礎上,擴大規模,上升規格,以促進韓城陣鼓的傳承、發展。
5、創辦以韓城陣鼓為主要內容的“韓城陣鼓藝術職教班”,從人才、演奏水平等方面提高韓城陣鼓的藝術檔次。
6、建立以韓城陣鼓為主體的文化發展公司,加速韓城陣鼓文化產業發展,為爭取成為國家級品牌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年主要保護措施:

(一)建立有專家指導的、以鄉鎮黨委書記為組長的韓城陣鼓保護領導小組。
(二)設立以鄉鎮分管鎮長為組長、教辦主任為副組長、各有關學校校長為成員的韓城陣鼓教學工作組,並在韓城市教育局課改辦設立中國小韓城陣鼓教材編寫組。
(三)有關鄉鎮建成韓城陣鼓特色文化保護機構,鄉鎮人員參與理論研究、保護管理。
(四)把韓城陣鼓的保護納入鎮、村、學校等單位(部門)的幹部考核,並實行責任追究制。
(五)實行招商引資,發展韓城陣鼓文化產業。

建立機制:

在實施五年保護計畫中,要重點建立四大保護機制,提高幹部、民眾的保護意識,逐步健全動態的持續發展的保護體系。這四大機制是:
(一)現有鼓手、新生鼓手、專家學者步調一致,上掛橫聯、互動互補的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二)原汁原味的原生態保護與不斷提高技藝、發展創新、協調發展的動態持續保護機制。
(三)品牌效應與日常演出相結合,以打造品牌帶動日常活動開展機制。
(四)發展韓城陣鼓敲打藝術與開發產業相結合,並以產業實體為依託,以發展韓城陣鼓為目的的藝術市場營運機制。

區域及地理環境

韓城陣鼓以韓城南塬城北村為代表。

..

城北村位於韓城南部,東臨黃河,西枕巍山,南依魏長城,北接司馬遷太史祠。地處黃上高原東端,屬台塬溝壑地貌,降水稀少,氣候乾旱,秋冬多西北季風,春夏河道東風影響較盛。村西、北地勢平闊,田地肥沃,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蘋果、花椒、冬棗、雜果為主。
城北村始建於梁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2年),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目前,村中有七個村民小組,人口2855人。近年來,在北京、青島、南京、東營等城市以建材、建築、餐飲服務等項目開展勞務輸出,外出人口多達1000餘人。
村子周邊有魏長城、漢武帝挾荔宮、養馬場、光武帝論功台及漢太史司馬遷祠墓等文物勝跡。村中曾建有禹王廟、關帝廟、菩薩廟、龍王廟、娘娘廟,徐、樊等姓氏宗祠廟堂若干座。現村中有寶亭一座,光緒年間種植的古槐(編入《韓城古樹名錄》)一棵,臨池而存,古樸典雅。建於村北寨子溝底部的龍王廟,神井水潔,清亮澤潤,是古代先民祈求神靈,施降甘霖的神域。村東現存菩薩廟及其場院,成為村民夏天納涼,望風觀河,夜聽濤聲,聞蛙消遣的好去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