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藏中國稀見珍本小說

中國古代小說濫觴於先秦(一說魏晉南北朝),經過長期演進,至明清時,最為繁榮。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小說多諧於俚耳,雅俗共賞,為讀者所習聞樂見,極具藝術魅力。明清以降,中國古代小說風行國內,流布四海,對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影響尤甚,促進了海內外的文化交流。

韓國藏中國稀見珍本小說介紹

中國古代小說濫觴於先秦(一說魏晉南北朝),經過長期演進,至明清時,最為繁榮。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小說多諧於俚耳,雅俗共賞,為讀者所習聞樂見,極具藝術魅力。明清以降,中國古代小說風行國內,流布四海,對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影響尤甚,促進了海內外的文化交流。
中國與朝鮮半島毗鄰,文化淵源相近。中國古代小說東傳後,備受讀者喜愛與珍視。明陳繼儒《太平清話》卷上載:“朝鮮人最好書,凡使臣到中土,……或舊典,或新書,稗官小說,在彼所缺者,五六十人日出市中,各寫書目,分頭遇人便問,不惜重值購回。故彼國反有異書藏本也。”李氏朝鮮英祖三十八年(1762),由完山李氏作序的《中國小說繪模本》,著錄中國小說書目74種。據其記載,《太平廣記》、《剪燈新話》、《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今古奇觀》、《型世言》等經典小說,在18世紀中葉前皆已傳入朝鮮。古代朝鮮官方民間皆以漢字漢文為表達工具。1446年李氏朝鮮世宗(1418-1450在位)頒布訓民正音後,漢文仍長期為文士所使用。中國小說傳入朝鮮後,文士可直接閱讀,且其接受方式多樣,有印刊、傳抄、註解、評點、改寫、翻譯等。由於朝鮮文士的珍愛,《文苑楂橘》、《型世言》、《九雲記》等在中國久已失傳的小說,得以在朝鮮半島保存下來,成為海內外孤本。
各國家、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是雙向互補的。中國古代小說給朝鮮文士以影響,同樣,朝鮮古代作品也給中國文士以啟迪。古代文學作品的雙向交流,構成了中朝文化交流史上的輝煌篇章。這種文化交流的意義,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說:“可以讓不同國家的人民認識到自己接受了一些什麼東西,又給予了一些什麼東西,從而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信心,另一方面又得到一個正確的認識,認識到人類必須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哪個國家也不能孤立,也不會孤立,也不曾孤立。這種認識對於增強國家和人民之間的友誼與了解會有很大的幫助,它會加強各國人民共同保衛世界和平,向著一個偉大目標奮進的決心。”(《中國傳統小說在亞洲序》)
1992年,中韓建交以來,兩國關係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迅速發展。199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香山飯店召開“‘93中國古代小說國際研討會”。韓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學者丁奎福、崔溶澈、朴在淵等應邀與會。會上,他們介紹了韓國珍藏中國古代小說的情況及新的發現。此後,中韓兩國學者加強了聯繫與交流。韓國“中國小說研究會”編刊的《中國小說研究會報》,使我們可及時了解到韓國學者對中國古代小說的研究成果。
把韓國珍藏的而在中國業已失傳或已殘缺的古代小說整理出版,是中韓兩國學者的共同心愿。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的贊襄下,中韓學者披沙揀金,歷時5載,從韓國收藏中國古代小說中精選出稀見珍本或孤本10種,予以整理校點,值中韓建交5周年之際,纂成《韓國藏中國稀見珍本小說》,以饗中外學者,亦供廣大讀者鑑賞。
這次整理出版,功在學術,益在讀者,故保留原版本風貌,不作刪節。我們危房,讀者諸君能於這些稀見珍本中,豐富對中國古代小說的認識,豐富對中韓文化交流的認識。韓國藏中國古代小說的發掘整理工作,工程浩大,任重道選。繼續不斷地推介新發拙的作品,使其不至湮滅,使中韓文化交流綿延不絕。

小說目錄

第一卷英雄淚啖蔗
第二卷燕山外史刪補文苑楂橘剪燈新話句解
第三卷紅風傳新增才子九雲記
第四卷包公演義包閻羅演義
第五卷奎章閣藏本型世言

相關條目

四大名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