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建波

鞠建波,男,1961年出生,1979年9月入伍,現為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系航空反潛教研室主任、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軍隊高薪工程及載人航天人才特殊津貼享受者;他是航院通信與信息系統學科帶頭人之一。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參與學院學科建設規劃和實施計畫的制定,協調組織學科建設、實驗室建設。編寫了本科專業、工程碩士教學計畫和教學大綱;組織實施航空反潛工程專業現代化教學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其做法在學院現代化教學綜合改革經驗交流會上進行了交流。他是全軍2110工程重點學科專業領域建設的負責人,負責總體方案設計和具體建設的組織實施;組織新本科專業的組建、教學計畫和教學大綱的制定;積極參與“軍事通信學”碩士點申報材料撰寫和申報工作。主講的《航空無線電設備與維護》1999年被評為院校級一類合格課程,2000年獲海軍優秀課程一等獎。他先後擔任了博士、碩士、本科生等層次6門課程的教學任務,指導本科生畢業設計10人,指導碩士研究生12人。精心培養年輕教員,在實際工作中,言傳身教,有4名年輕教員成為學科骨幹,其中2名晉升為副教授。積極進行教學研究和科研活動,承擔的“學院工程實踐綜合能力培養”2001年獲院校級教學成果二等獎。近5年來,出版專著和教材2部,其中一部獲1999年優秀教材三等獎;發表學術論文24篇。先後主持和參加科研項目22項,獲國家專利1項,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四等獎3項,在研和已鑑定14項。他先後被評為學院優秀黨員、優秀教員,榮立三等功1次和集體二等功,2003年獲軍隊院校育才獎銀獎,2003年和2004年連續兩年獲全軍高薪工程及載人航天工程人才特殊津貼。

選擇從軍

大學畢業後,正當他躊躇滿志地勾畫著“在科技王國里放飛夢想”的藍圖時,一紙命令將他調至海軍航空工程學院,“定位”在三尺講台。
對從未認真考慮過手握粉筆、授業解惑的鞠建波來說,這一切來得有些太突然,但戎裝在身的他心態還是相當坦然,因為他的血液里早已融入了那份軍人的神聖信念:無論在何崗位,都要為部隊建設作出自己最大的貢獻。

迎難而上

他讓戰鷹的“耳目”不再受制於人。走上教學崗位後,鞠建波沒有急於向科研高峰發起衝擊,而是波瀾不驚、按兵不動。因為他篤信“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只有擁有了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充裕的知識儲備,才能在日後的教學科研並舉道路上後勁十足、不斷跨越自我。 1989年底,可以一試身手的機會來了。擔負特殊使命任務的我海軍某型巡邏機,由於其裝載的國外產電子設備日顯老化,嚴重製約了正常的戰備和訓練。而此時,因為種種緣由該國終止了對我國的電子裝備出口,在這節骨眼上,上級首長果斷指示必須儘快實現電子設備的國產化。海軍航空工程學院受領了其中機載電台的研製任務,時間緊、任務重,領導正為一時物色不到合適人選而為難,胸有成竹的鞠建波主動請纓。望著領導將信將疑的眼神,他毫不含糊地立下了“軍令狀”:“項目不能如期完成,我甘受處罰。”
鞠建波憑藉自己在當助理工程師期間獲得的豐富實踐經驗和從教後積累的理論功底,很快便拿出了可行性方案。“知行合一方能水到渠成”,隨後,他和課題組其他成員開始了艱難地實踐和論證。當時,此類設備的國內在研水平還很低,沒有太多現成資料可以借鑑。他們在分頭赴兄弟科研單位和工廠儘可能收集資料的同時,立足於自主研發,加緊對舊裝備實施拆裝研究。有時為了獲得一丁點精確的原始數據,鞠建波常常一個人呆在實驗室對拆下的某塊電路板進行成百上千次的測試。 一次,因為某項測試,鞠建波一連幾天“泡”在實驗室,高負荷地工作使本來就患有重感冒的他病倒了。醫生考慮到鞠建波身體虛弱,強烈建議他臥床休息幾天,他微笑著答應了。然而,翌日清晨他忙碌的身影又出現在實驗室。
成功總是垂青勤奮的人。鞠建波與同事們克服重重困難,按期研製成型的機載電台在裝備部隊後,與其它電子設備兼容效果良好,聯絡通信清晰暢通,它的研製和生產打破了西方國家對我國的技術封鎖。一位維護戰鷹二十多年的部隊“老機務”緊緊握住鞠建波的手,眼裡閃爍著激動的淚花:“電台好比飛機的耳目,以前我們總是受制於人,現在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  

緊盯前沿

他讓戰鷹有了“健康檢測卡” 。為了適應軍事鬥爭準備需要,體現我國航空工業最高水準的某新型戰機研製開始啟動,而相關配套的電子設備檢測系統水平卻不高。正如一個徒有強壯體魄的鬥士,如果沒有矯健的身手就不能有效制敵一樣,高性能的戰機只有配上高科技的電子設備才能真正形成有效戰鬥力,自主開發一套高水平的電子檢測系統迫在眉睫。

2000年6月,一直致力於在該領域科研創新且成績斐然的鞠建波被上級委以重任,成為“某型飛機綜合航電火控系統檢測設備”的副總設計師,負責整個系統方案論證、具體設計、試飛保障驗證等工作的組織實施。 該系統是我國第一套和飛機系統同步啟動研製的綜合自動檢測設備,系統龐大複雜,涉及的技術難點極多。起步之初,需用到某項關鍵信號檢測技術,其國內在研水平較低,而在此領域技術比較成熟的某國又將其視若“專利”對外嚴加封鎖,一道難題硬生生地擋在課題組面前,攻克不了它後續工作便無從談起。鞠建波慕名來到某研究所尋求技術支持,對方考慮到此設備研製成功把握不大且耗資不菲,便一口回絕了,他又試著找了幾家均無明確答覆。時間不等人,部隊的訓練是大事耗不起啊,鞠建波心一橫:靠自身能力破解這一難題!
鞠建波和同事從既有技術出發,開始了艱難的探索。三個月過去了,儘管他們夜以繼日、廢寢忘食,但進展卻很緩慢,鞠建波心急如焚。 一次,在家裡冥思苦想至深夜,鞠建波靈感突發:既然研製單項設備缺乏成熟的技術支撐,何不另闢蹊徑用若干通用儀器有機組合來實現預設功能呢?迎著妻子驚訝的目光,他抓起衣服出了門直奔實驗室…… 時隔不久,他和同事們一起經過縝密論證和反覆試驗,終於成功拿下了這一“攔路虎”。後經專家評議,該設備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性能毫不遜色,為部隊節省經費數百萬元。
2003年10月,該項目的研製進入正式調試階段。鞠建波帶領科研人員來到試飛院,花了整整一年時間,全程跟蹤了新型樣機的驗飛訓練。他們與工人師傅一起加班加點,進一步逐步完善了設備的實用性能。 正是憑藉這股鍥而不捨的韌勁,鞠建波帶領他的課題組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破解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項目最終順利通過驗收,實至名歸地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繼而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鑑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目設計新穎、綜合化程度高並有重大創新,總體技術水平國內領先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深入基層

他與官兵合力為戰鷹“量體裁衣” 。2005年5月底的一天,鞠建波接到了海軍東航某機場打來的“求援”電話:部隊即將受領一項重要演習任務,由於戰備訓練緊,一直處於高負荷運轉狀態的某戰機機載電子設備突然出現了故障,靠機場現有的技術能力難以排除,希望鞠教授能提供技術支持。 放下電話,鞠建波的內心一時起伏不定。望著即將參加高考的兒子伏案疾書的背影,他心生愧意:自己和愛人都是站在三尺講台的育人者,由於教學科研任務重自己卻很少手把手地輔導過兒子的學習,從小到大全憑他的自覺。如今高考在即,真應該好好陪陪他……
然而,部隊的訓練事關大局,時不待人。妥善處理好教研室的事務,鞠建波只和愛人簡單地交代了幾句,便與同事匆匆趕赴部隊。
6月是部隊的訓練旺季,一些高難科目也陸續上馬。為更好地收集第一手材料,鞠建波和同事堅持與地勤人員同作息,到維護一線參與飛機的檢測、保障。為了不影響正常的飛行訓練,他們對飛機機載電子設備的全面調試一般選擇其進修理廠檢修的時機,而這通常只有短短的兩三天時間可以利用。 為此,鞠建波和同事們分秒必爭,制定輪班制度,一天24小時不間斷地開機、檢測、調試,硬是將所有存在的和可能發生的問題都梳理了一遍,並與官兵們一起制定出完善的改進方案。同時,他們還“忙裡偷閒”為機務維護人員舉辦了多次深入淺出的實操講座。由於人手少,他們每天的休息時間不超過4個小時,有時乾到深夜,頭暈眼花、飢腸轆轆。部隊領導得知情況後,讓炊事班為教員們烹製夜宵。鞠建波考慮到炊事班的戰士們太辛苦,說啥也不同意,只請求伙房提供幾包速食麵,領導拗不過只好答應了他。
這期間,海軍前司令員張定發到該部隊檢查指導工作,聽說他們的事跡後,專門前去看望了奮戰在一線的鞠建波及其同事們,他高度評價了他們的敬業精神,同時也充分肯定了檢測系統的實用性和高效性。拖著疲憊的身軀從部隊回到學校已是7月初的事了,爭氣的兒子考出了優異成績,鞠建波的心裡掠過一絲包含著愧疚的欣慰。那天,好久沒睡過一個好覺的他,“貪婪”地享受了一整天的睡眠時間。

人物評價

鞠建波在潛心科研的同時,積極深入基層調研、多方蒐集前沿資料,全身心地參與總參專項重點建設項目《航空反潛系統綜合實驗室》,學院“航空反潛信息處理”、“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水聲工程”等新增學科的建設,為提高我軍航空反潛系統綜合實驗水平和部隊戰鬥力作出了突出貢獻,他也因此而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及“軍隊高薪工程及載人航天人才特殊津貼”。鞠建波對黨和軍隊的培養及“饋贈”,一直心存感恩,在他心底珍藏著一個執著而堅定的理想:那就是為了海空戰鷹翱翔藍天、捍衛祖國主權,奉獻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智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