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第一中學

鞍山市第一中學

鞍山市第一中學是遼寧省首批示範性重點高中。前身是鞍山中學堂,創建於1923年,後經抗日愛國將領孫立人將軍在此創辦“私立東北清華中學”,意欲將來成為中外著名學府;學生來源於全東北乃至北京,而教員多為西南聯大高才生。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滄桑,學校於1948年淪陷,並於1950年三月被迫更名為鞍山市第一中學。1978年,鞍山一中被確定為遼寧省重點中學。

基本信息

師資力量

學校正門泰山石學校正門泰山石

鞍山一中是省重點高中,有54個教學班, 2600 多名學生。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鞍山一中建立了一支教育觀念新、教學能力強、結構合理、實力雄厚的教師隊伍。在 120 名一線教師中,有碩士研究生四十幾名,國家重點師範大學畢業生及重點綜合性大學畢業生占教師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特級教師3 人,高級教師 56 人,一一教師近 40 人,其中十幾人在省內外的多個學術團體中兼任副理事長、理事、協會副主席等職,全國、省、市級勞動模範 7 人。

鞍山市第一中學鞍山市第一中學

硬體設備

原校址(即一中分校新元高中)占地面積 45000 平方米,建築面積 30000 多平方米,校園布局合理,環境優美,全面翻新的主教學樓、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竣工的綜合樓、實驗樓、多功能體育館、游泳館、電影廳及塑膠跑道、塑膠操場、塑膠籃排網球場地等建築設施,為全校同學們提供了省內外屈指可數的現代化的學習與鍛鍊的條件。學校先後投資近 1000 萬元,強化現代化信息技術的軟硬體環境建設,於 2001 年建設完成了主幹千兆、百兆到桌面,總計 900 余個節點的校園網路。新建 4 個學生微機室,教職人員全部配備電腦,教室、實驗室等全部安裝了電腦、投影機和視頻展台、音響等多媒體設備,自主開發了集體信息發布、辦公管理、資源共享的一體化的鞍山一中 IDOC 系統平台,同時聯接 10M 和 100M 光纖寬頻接入中國公用計算機而完備的信息化環境的建立和套用,迅速改變了學校傳統的教學管理和教學活動模式,基本上實現了教育教學信息處理數位化、存儲信息化、顯示多媒體化和傳輸網路化,使我校的辦學水平進入一個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更高層次的新階段。

校科技館校科技館

新校址占地面積20多萬平米,校園布局合理,環境優美,新建的“山”型教學樓符合採光設計。新修

的多功能體育館、科技館、塑膠跑道、塑膠操場、塑膠籃排網球場地等建築設施等。3個學生公寓和一個教師公寓,也給家住的比較遠的學生提供了方便。占地面積13.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2萬平方米。建有綜合樓、教學樓、體育館、科技館、標準塑膠運動場、教師公寓、學生公寓、學生和教師餐飲中心等全國一流的建築設施。新校園的使用為一中的教育教學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舞台。學校十分重視強化現代信息技術的軟硬體環境建設,建成了主幹千兆光纖,百兆到桌面,總計2000餘個節點的校園網路。新建4個學生微機室、2個網路教學實驗室、1個機器人實驗室、1個電子閱覽室。教職人員全部配備電腦,教室、實驗室等全部安裝了電腦、投影、視頻展台、音響等多媒體設備。自主開發了集體信息發

布、辦公管理、資源共享的一體化的鞍山一中IDOC系統平台, 100M光纖寬頻接入中國公用計算機信息網,搭建起了立足國內、走向世界,實現信息交流的橋樑和通道。實現了教育教學信息處理數位化、存儲信息化、顯示多媒體化和傳輸網路化。

教學方針

學校的校訓:追求卓越、禮健智誠

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以 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方針;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科研先導,依法治校,創建“高質量、有特色、國際性、現代化”的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的名校。鞍山一中以教育科研為先導,深化課程教材改革,全面落實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制定的課程教材改革方案,深化現代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的整合,形成互動式多媒體現代化教學環境;深化在課堂教學領域內挖掘教學功能,最佳化課堂結構,最佳化教學方向,最佳化教學手段,全面推進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

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一中培養了一支觀念新、能力強、結構合理、樂於奉獻的教師隊伍。學校現有教職工255人,一線教師204人,其中特級教師5人,市首席責任教師15人,高級教師81人,一級教師67人,有50人獲得碩士學位。幾年來,我校聯考成績斐然。03年考入清華、北大14人,600分以上152人;04年考入清華、北大22人,5人考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600分以上265人;05年考入清華、北大22人,600分以上126人,其中馬達里同學以托福650分的優異成績被英國牛津大學錄取。

歷史

鞍山市第一中學是鞍山地區建立最早的一所中學,坐落在風景宜人的烈士山東北腳下,自1923年“鞍山中學堂”在此選定校址起,已走過了整整九十個春秋。

“鞍山中學堂”是由當時“日本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出資興建的,其學員基本都是在鞍山工作的日籍員工子弟,共有二十四期約千人左右。學校占地73000平方米,矢澤幫顏為首任校長。

1945年10月4日,學校改建為“鞍山聯合中學”,校長王靜野。1946年4月2日至5月25日改名為“遼寧省立鞍山中學”校長楊風聲。

1946年6月1日,孫立人將軍在此創辦“私立東北清華中學”,為了辦好清華中學意欲將來成為中外著名學府,孫將軍成立學校董事會,自任董事長,籌措辦學資金由王伯惠出任代理校長。當時學校東西跨今烈士山和二一九公園,占地2.81平方公里。學生來源於全東北乃至北京,而教員多為西南聯大主才生。如國文教師康仉就是聞一多先生的高足。學校與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商定,每年可保薦前五名學生免試入清華大學就讀。

1948年5月4日,清華中學和當時的“省立鞍山工科職業學校”“省立鞍山女子中學”“私立文化中學”聯合組成鞍山新華中學,校長由遼南專署專員劉雲鶴擔任,副校長是俞質明、陳寶書等,共有學生1400名,分南北兩校,南校即一中。北校為鞍山鋼校。學校開設了適應不同要求的四個學部:即工科部、文科部、師範部和國中部。

1948年夏,由於戰局需要,政府機關暫進撤離鞍山,農曆七八月間,新華中學先後有百餘名學生,分兩批在俞質明、李哲等帶領下,奔赴海城農村,成立新華工作團,協助當地政府做戰勤動員工作,中秋節後工作團遷至岫巖,11月東北全境解放,工作團返回鞍山,除三十餘人參加政府機關工作外,其餘都回學校學習。

1950年3月,新華中學撤銷國中部,定名為“鞍山市第一中學”,由當時鞍山市市長劉雲鶴擔任校長,1952年劉市長調離鞍山,副校長陳寶書主持全面工作。

從建國開始,直到文革前,鞍山第一中的歷屆領導和全體師生,在繼承和發揚本校的優良傳統,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著,實踐著,在這漫長的十七年裡,一中經歷過“學習蘇聯凱洛夫”,“開門辦學,大煉鋼鐵”,“提倡少而精,貫徹啟發式”。既有成功後的總結,也有挫折後的沉思。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的災難,也無情地降落在這塊土地上,理想破滅了,學校癱瘓了……一直到粉碎四人幫,教育戰線撥亂反正以後,一中才開始恢復了它的勃勃生機。

1978年,鞍山一中被確定為遼寧省重點中學,80年又被確定為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從此,一中人“勵精圖治創一流躊躇滿志譜新篇”,一中的歷史開始了嶄新的一頁。

一開始辦重點,學校就致力於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一批畢業於北大、南開等名牌大學的教師,被調往一中。他們和原有的教師在一起,結成了一支業務能力強、教學水平高的隊伍,聞名於省內外。八十年代後期,又有一批富有朝氣的青年人,進入了一中的教師行列,為這支隊伍帶來了新的活力。十幾年來,這支隊伍不斷加強師德修養,努力鑽研教學業務,互幫互學,共同前進。他們中間有特級教師4人,高級教師36人,一級教師66人,他們無私奉獻,勤歷耕耘,不求索取,恰似吐絲猶進的春蠶,又如冉冉點燃的紅燭,他們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寫出了成千首熱愛學生的詩,譜就了上萬支關心青年的歌,一中教師的責任感和事業心譽滿鋼城。正是靠了這樣一支高水平、能戰鬥的隊伍,一中才取得了如今令人矚目的成就。

努力探索,銳意改革,這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強大動力。十幾年來,一中人進行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教學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湧現出一大批光彩奪目的“教育明星”:全國勞動模範、特級教師李傳成的物理“討論式學教學法”獲全國首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並在中英兩國教育新方法研討會上發言交流,受到關注。特級教師、省先進教師周竟蘭的《兩個為主的教學原則的套用》,已通過省級鑑定,並在全國中學化學年會上答辯交流。體育教研組進行了“年段教學法”教改實驗,在“全國提高中國小體育教學效益研討會”上作了觀摩表演。學校也多次被省評為“德育先進學校”,“教改先進學校”體育衛生先進單位。

形成了一套高效率的管理機制,是搞好學校各項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確實保證。自84年以來,學校先後出台和實施了“校長負責制”“全員聘任制”“結構工資制”,並在實踐的基礎上制定了“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工作職責”,“班主任工作條例”,“任課教師教學規範”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一中的管理工作已經走上了制度化、系統化、科學化的軌道。

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懷和支持下,在原有設施基礎上,學校已形成了一個悠美的教學環境。學校占地45000平方米,修復了游泳池,改建了電教館,新蓋了實驗樓;閱覽室前寓意深刻的塑雕,蘊藏著歷屆校友熱愛母校的學子之情;主樓門前兩側憩靜的綠廊,孕育著1200名在校學生刻苦攻讀之心。

優秀的教師隊伍,悠美的教學環境,良好的教學秩序,給一中學生們帶來了緊張充實而又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無論是嚴肅的升旗儀式,還是歡快的蛇形走隊;也無論是琅琅的晨讀練習,還是寧靜的晚間自修,一中的學生都受到了嚴格的教育和訓練。“五四”的篝火,元旦的聯歡,部隊里和戰士們的共同操練,坑頭上與農民們促膝交談,這一切都在薰陶著一顆顆報效祖國的年青的盡。

八月中旬,金榜題名,一批批高素質的優秀人材由一中源源不斷地走向了高一級學校,幾年來,學校的聯考升學率都已高達98%以上,威震省內外,名傳萬戶家,一中已經成了鋼城青年學子夢寐以求的學習聖地。

七十年來,數以萬計的青年從這裡踏上了理想的征程,成為社會的棟樑,他們在一中象學飛的雛鷹,如今已在蘭天中自由翱翔。從松遼平原到珠江三角洲,從東海之濱到西部邊陲,從腹地中原到海南前沿,從華夏到五洲,處處都留下了鞍山一中學子們的足跡!

努力吧——鞍山一中!

如今的鞍山市一中如今的鞍山市一中

自豪吧——閃光的搖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