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校正

靜校正工作實質上就是從地震角度對表層地質的系統研究。

概述

statics
地震勘探解釋的理論都假定激發點與接收點是在一個水平面上,並且地層速度是均勻的。但實際上地面常常不平坦,各個激發點深度也可能不同,低速帶中的波速與地層中的波速又相差懸殊,所以必將影響實測的時距曲線形狀。為了消除這些影響,對原始地震數據要進行地形校正、激發深度校正、低速帶校正等,這些校正對同一觀測點的不同地震界面都是不變的,因此統稱靜校正。廣義的靜校正還包括相位校正及對儀器因素影響的校正。隨著數字處理技術的發展,已有多種自動靜校正的方法和程式

謝里夫教授對靜校正的定義:

R.E.Sheriff(謝里夫,1991)的優秀的《地球物理勘探百科詞典》對靜校正的定義中說:
對地震資料所作的校正,用於補償由高程、風化層厚度以及速度產生的影響,把資料校到一個制定的基準面上。其目的通常是獲得在一個平面上進行採集,且沒有風化層或低速介質時的反射到達時間。這些校正是以微測井、折射初至時間或同相軸平滑為基礎進行的。

(1)以微測井為基礎的靜校正,是直接測量來自埋置震源的垂直旅行時間。對可行地區,這是最好的靜校正方法。
(2)以初至為基礎的靜校正,是進行野外靜校正量(靜校正量的初步估計值)計算最常用的方法,特別是用於地面震源的時候。常用的方法有ABC法及其在更複雜假設條件下的變種。
(3)數據平滑(Trim)靜校正方法,假設大多數同相軸共有的不規則變化是由近地表引起的,因此通過地震道時移的靜校正應該可以使這種不規則性減到極小。大多數自動確定靜校正的程式都採用統計的方法來達到極小化。

(4)構成靜校正概念的前提是:整個地震記錄道簡單地時移後,就相當於將接收點垂直下移(或上移)到參考基準面上後所觀測到的地震記錄。但這種假設並不嚴格符合真實情況。
通常所對應的方法為表層模型法、初至折射法、初至和反射剩餘靜校正。

表層靜校正的關鍵點:延遲時(或表層旅行時),表層模型,基準面,替換速度。

靜校正貫穿於地震勘探整個過程,是基礎、是關鍵、是一個縮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