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安區業餘大學

靜安區業餘大學

靜安區業餘大學,創立於1958年,位於名聞遐邇的千年古剎靜安寺的北側,有一條寬敞秀麗的交通要道昌平路散發著令人心醉的人本主義的現代化氣息。就在其膠州路口有一處幽雅華美的花園洋房,遠處望去,但見紅色的牆面,尖角的屋頂,四座風格迥異的樓房緊緊地環抱著一塊綠草如茵的大草坪,走進校園,更是鳥語花香,沁人心脾。教室里、實驗室里、圖書館裡、走廊上、草坪上到處都是求知者的身影,這裡確實是個讀書人的好去處。這裡,就是已建校近六十年的靜安區業餘大學和靜安區繼續教育中心。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靜安區業餘大學靜安區業餘大學
人民教育家俞慶棠女士1945年9月在膠州路601號(現靜安區業餘大學)創建上海市立實驗民眾學校,親任校長,畢生致力於社會教育事業,是傑出的社會教育家。她參加過新中國開國大典,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任命為第一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郭沫若、鄧穎超雷潔瓊和趙朴初等先後為她題詞。
1958年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國家教育部備案成立了綜合性成人高校——靜安區業餘大學。自1958年開辦以來,學校為國家培養各類人才近20萬多餘名,其中大專以上的學生1萬多名,特別是為靜安區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這些畢業生有的已走上國家、市、區、縣黨政領導崗位,許多畢業生在本區各級行政機關擔任領導和管理工作,更多的畢業生活躍在各行各業,成為單位里的業務骨幹。同時,這幾年學校為再就業工程培訓了大量符合社會急需勞動技能的再就業人員。
學校治學嚴謹,社會信譽度高多次被評為上海市成人教育先進集體、靜安區文明單位,在社會上享有良好的聲譽。
學校師資隊伍力量雄厚。有一支以中、高級職稱為主體的專職教師隊伍,學校引進了一批碩士研究生充實教師力量,派青年教師赴英國加拿大進修;同時還聘請著名教授、專家來校兼職、兼課。由資深教師組成的“教育工作指導委員會”對教學過程進行質量監控。
學校有自己獨立的校舍,管理規範。建有校園網管理系統,學員可在任一站點瀏覽學校網頁。有賓館式教室、外企式辦公環境、花園式校園,配備多層次多規格專業設備,如:計算機房、蘋果機房、電子商務實驗室、網路實驗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網路閱覽室、視聽教室、圖書館等現代化設施,有效保證了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辦學方向

學校以“面向社會、面向就業”為宗旨,不斷開發新專業、調整老專業,最佳化課程設定,並把專業課與職業技能結合起來,使學員除獲得一張文憑外,同時能夠獲得多張證書的機會。在該校各專業都有專升本的機會。除成人大專班以外,還開設各種層次、多種形式的培訓班,此外,學校開設的電視大學靜安分校也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學校的辦學宗旨是積極瞄準中心城區功能定位,始終提倡終身教育體系的構築,以追求更高的文化水平、學歷層次、專業水準和生活素質。努力建設“教育超市”,構築學歷教育、遠程(電視大學)教育、教育培訓和社區教育平台,提供國家頒發的成人本科、專科、高職、中專、包括三校生全日制學歷文憑教育及其它國家認證、政府認證、政務培訓等職業資格培訓。
學校的功能是:它是區成人教育的主體,包括幾十年來一直由政府舉辦的業餘大學、業餘中專、業餘中學,是靜安區成人教育的主體;它是區繼續教育的中心,成立於1995年,與區業餘大學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包括機關各條口負責人、企業廠長經理以及各類中、高級專業人才的繼續教育;它是地區崗位培訓的主陣地,包括機關公務員、財會人員、執法人員以及其他人員的崗位培訓。

合作交流

靜安區業餘大學 靜安區業餘大學
赴美教育培訓“一、二、三”
靜安區社區教育團組赴台交流考察報告
對比凸顯差異,反思最佳化教育
出訪美國教育考察報告
楓葉之國教育一瞥
隨上海電大代表團訪問德國荷蘭考察小結
日本大阪市教委來我校交流學習
美國SMU大學Tony教授在我校舉辦講座
難忘的經歷--加拿大學習考察小結
德國奧地利教育考察訪問
澳洲培訓報告
赴台灣地區考察社區教育總結報告
有關澳大利亞教育的一些想法
美國社區教育的有益啟示
馮雁輝副校長參加海峽兩岸教育交流活動
加拿大暑期培訓小結--汪園莉
蔡根法副書記隨“上海市教育者友好訪日團”出訪日本
台灣社區教育觀感
孔於天副校長和張廣錄主任赴台灣考察社區教育
蔣中華老師赴加拿大學習隨想
蔣彭老師的英國之行
記徐琳老師在英國丘傑爾語言學校學習的經歷
馮雁輝副校長隨上海市教育口第四批赴澳大利亞昆土蘭參加TAFE項目培訓
楊玉明老師赴英國學習培訓
沈燕華老師赴英國學習培訓
滕發老師赴加拿大學習的感受
台灣海峽兩岸文教交流

創建者介紹

靜安區業餘大學助夢安徽革命老區學生靜安區業餘大學助夢安徽革命老區學生
俞慶棠,女,字鳳岐,祖籍江蘇太倉,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八月初四日出生於上海,民國11年(1922年)4月,與唐文治長子唐慶治結婚,後定居無錫。
宣統三年(1911年)在上海務本女學讀書,參加婦女協贊會,從事婦女工作。在上海聖瑪利亞女校求學時,為學生會主席。五四運動中,帶領同學遊行演講,演劇募捐,並創辦平民夜校,認為“喚起民眾,實為當務之急”。後被選為上海學聯代表,出席全國學生聯席會議。民國8年秋留學美國,進台來佛亞女子大學、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研讀。民國11年於哥倫比亞大學畢業。歸國後,在私立無錫中學等校任教。後任上海大夏大學教授。民國16年任第四中山大學(後改為中央大學)教授兼擴充教育處處長,提出大力推行民眾教育的主張。民國17年3月,在蘇州創辦中央大學區民眾教育學校,兼任校長。下半年,該校遷至無錫,改名為江蘇省立民眾教育學院,並增設勞農學院。後兩院合併,改名為江蘇省立教育學院,俞慶棠改任教授兼研究實驗部主任。她堅持學做結合、走向社會、結合工農的辦學方針,在無錫城郊黃巷、麗新路、江陰巷、高長岸、南門、漢昌路、惠北、北夏等地區創設民眾教育館和實驗區,並校訂《民眾讀本》,主編《教育與民眾》月刊以及《申報》“農村生活叢談”專欄。民國21年12月,她發起成立中國社會教育社,被選為常務理事兼總幹事,創設河南洛陽、廣東花縣兩個實驗區。翌年赴丹麥等歐洲7國考察成人補習教育。回國後,以更大的熱情致力於民眾教育,被譽為“民眾教育的保姆”。民國24年起,主編《民眾抗日救國讀本》,從事抗日救亡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