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言

其侮上陵下,若水漫天,言貌恭而心很也。 行與言違,貌恭心反,乃是大佞之人,不可任用也。 聖人之朝,不才揔萃,雖曰難之,何其甚也。

jìng yán
同“靜言”(靖靜,同音假借),《爾雅.釋詁》:靜,謀也,《尚書.堯典》:帝曰,吁,靜言庸違,象恭滔天。
西漢毛亨傳云:靜,謀;滔,漫 也。言共工自為謀言,起用行事,而違背之;貌象恭敬,而心傲很(同狠,下同)若漫天。言不可用。
隋唐孔穎達正義曰:靜謀,《釋詁》文。滔者,漫浸之名,浸必漫其上,故滔 為漫也。共工險偽之人,自為謀慮之言,皆合於道,及起用行事,而背違之。言其語是而行非也。貌象恭敬而心傲很。其侮上陵下,若水漫天,言貌恭而心很也。行與言違,貌恭心反,乃是大佞之人,不可任用也。明君聖主,莫先於堯,求賢審官,王政所急,乃有放齊之不識是非,驩兠之朋黨惡物,共工之巧言令色,崇伯之敗善亂常。聖人之朝,不才揔萃,雖曰難之,何其甚也。此等諸人,才實中品,亦雖行有不善,未為大惡,故能仕於新地,致位大官。以帝堯之末,洪水為災,欲責非常之功,非復常人所及,自非聖舜登庸,大禹致力,則滔天之害,未或可平。以舜禹之成功,見此徒之多罪。勳業既謝,愆釁自生,為聖所誅,其咎益大。且虞史欲盛彰舜德,歸過前人,《春秋》史克以宣公比堯,辭頗增甚。知此等並非下愚,未有大惡,其為不 善,惟帝所知,將言求舜,以見帝之知人耳。
《晉書.陳元達傳》:靖言惟茲,痛心疾首。
魏書·世宗宣武帝紀》:“貴游之胄,嘆同子衿,靖言念之,有兼愧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