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香糯

靖西香糯

靖西香糯是廣西省著名特產,深受當地人的喜愛。曾用於接待外國貴賓。靖西香糯的獨特之處在於顆粒大、米質潔白、濃郁芳香,蒸煮過程香飄四溢,熟飯質地鬆軟有光澤,米飯,放置兩天,表皮仍不發硬。主要產于靖西縣的新靖、化峒、岳圩、地州等鄉鎮,尤以新靖鎮東利村的香糯為最純、最軟、最香。有人這樣形容靖西香糯之香:“一家煮飯十家香,十家煮飯香滿莊。”

榮譽

盛名之下,近30年來,中央和自治區有關部門曾多次調運靖西香糯招待外賓。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有關部門就專門用飛機從南寧調運靖西香糯進京,用於招待。曾經吃過靖西香糯的日本田中首相和各國貴賓,對靖西香糯讚不絕口。

歷史

宋代時靖西就開始種植香糯,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清光緒年間編寫的《歸順直隸州志》記載:“州屬所產圓大光澤,著名珍珠糯最佳,”珍珠糯即是現在的香糯。改革開放後,靖西香糯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94年,靖西縣把香糯生產列入產業化開發計畫,當作農業主導產業項目來開發,增加投入和科技含量,引導農民大力發展香糯,使香糯種植面積從原來的0.8萬畝擴大到2004年的1.5萬畝,年產量5000噸,年產值1500萬元。《靖西縣誌》記載,靖西香糯初次成為貢品,比較可靠的時間應該在明朝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靖西縣誌》記載:明朝永樂十年,盤居順安地古弄(今新靖鎮金龍村)的鎮安土司岑繼綱之子岑永福派人誘殺順安峒主張龍,占領順安地,成為順安州土司一世。”為了表示效忠明朝廷,永樂十年,岑永福派人進京進貢,貢品中有馬匹、糯米、檀香、黃蠟等。從明朝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的歸順州土司一世岑永福起,至清雍七年(公元1729年),歸順州十三世土司岑佐祚,以罪革去承襲,改為流官,歸順岑氏土司傳13代,16土官,歷318年。在這期間,歷代土司一般都按朝廷定例三年一貢,向朝廷進貢矮馬、香糯、檀香、黃蠟等物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