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鸞[漢語辭彙]

青鸞[漢語辭彙]

古代神話傳說中鳳凰一類的神鳥。赤色多者為鳳,青色多者為鸞。多為神仙坐騎。 北周 庾信 《謝趙王賚乾魚啟》:“文鰩夜觸,翼似青鸞。” 唐 李白 《鳳凰曲》:“ 嬴 女吹玉簫,吟弄天上春。青鸞不獨去,更有攜手人。” 王琦 注引《藝文類聚》:“《決疑注》曰:……多赤色者鳳,多青色者鸞。” 元 楊暹 《劉行首》第二折:“跟著我騎白鶴,上青霄;跨青鸞,遠市朝。” 清 陳佩 《哭程夫人》詩:“忽駕青鸞返碧虛,瓊花吹折痛何如。”

拼音注音

青鸞[漢語辭彙] 青鸞[漢語辭彙]

qīng luán

ㄑㄧㄥ ㄌㄨㄢˊ

基本釋義

皇帝車駕前的鈴。南齊書.卷三.武帝本紀:「鳴青鸞於東郊,冕朱紘而蒞事。」宋.無名氏.梅妃傳:「長門深閉,嗟青鸞之信修。」

傳說中的神鳥。似鳳,五色備舉而多青。

傳說青鸞喜歡對鏡起舞,故用以代稱鏡子。唐.皇甫枚.王知古:「他日錦雉之衣欲解,青鸞之匣全開。」

能傳遞信件的鳥。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我這裡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

1.

皇帝車駕前的鈴。

2.

傳說中的神鳥。

3.

傳說青鸞喜歡對鏡起舞,故用以代稱鏡子。

4.

能傳遞信件的鳥。

引證解釋

古代傳說中鳳凰一類的神鳥。赤色多者為鳳,青色多者為鸞。多為神仙坐騎。

北周 庾信 《謝趙王賚乾魚啟》:“文鰩夜觸,翼似青鸞。” 唐 李白 《鳳凰曲》:“ 嬴 女吹玉簫,吟弄天上春。青鸞不獨去,更有攜手人。”

王琦 注引《藝文類聚》:“《決疑注》曰:……多赤色者鳳,多青色者鸞。”

元 楊暹 《劉行首》第二折:“跟著我騎白鶴,上青霄;跨青鸞,遠市朝。”

清 陳佩 《哭程夫人》詩:“忽駕青鸞返碧虛,瓊花吹折痛何如。”

即青鳥。借指傳送信息的使者。

宋 趙令畤 《蝶戀花》詞:“廢寢忘餐思想徧。賴有青鸞,不必憑魚雁。”

清 納蘭性德 《月上海棠·中元塞外》詞:“青鸞杳,碧天雲海音絕。”

借指鏡

相傳 罽賓王 於 峻祁之山 ,獲一鸞鳥,飾以金樊,食以珍羞,但三年不鳴。其夫人曰:嘗聞鳥見其類而後鳴,何不懸鏡以映之。王從其意,鸞睹形悲鳴,哀響中霄,一奮而絕。見《藝文類聚》卷九十引 南朝 宋 范泰 《鸞鳥詩序》。後因以“青鸞”借指鏡。

閩 徐夤 《上陽宮詞》:“妝檯塵暗青鸞掩,宮樹月明黃鳥啼。”

明 湯三江 《題唐玄宗還宮感舊·雙調夜行船序》套曲:“侍兒扶傍粧台,懶把青鸞高照。”

清 阮元 《小滄浪筆談》卷三:“青鸞不用羞孤影,開匣常如見故人。”

亦作“ 青鑾 ”。鑾鈴。天子之車衡上有鸞,鸞口銜鈴,故以“青鑾”借指天子車駕。

南朝 齊武帝 《耕藉詔》:“鳴青鸞於東郊,冕朱紘而蒞事。”

南朝 梁 江淹 《倡婦自悲賦》:“侍青鑾以雲聳,夾丹輦以霞飛。”

指女子。

唐 王昌齡 《蕭駙馬宅花燭》詩:“青鸞飛入合歡宮,紫鳳銜花出禁中。”

宋 柳永 《木蘭花》詞:“坐中年少暗消魂,爭問青鸞家遠近。”

明 楊珽 《龍膏記·錯媾》:“偷看,分明舊識青鸞,卻做雙棲新燕。”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二十八日生歸,見惟空室,悵悢若失,乃為詩曰:‘靈瑣知何處,青鸞杳不回。’”

1.

古代傳說中鳳凰一類的神鳥。

北周 庾信 《謝趙王賚乾魚啟》:“文鰩夜觸,翼似青鸞。” 唐 李白 《鳳凰曲》:“ 嬴 女吹玉簫,吟弄天上春。青鸞不獨去,更有攜手人。”

王琦 注引《藝文類聚》:“《決疑注》曰:……多赤色者鳳,多青色者鸞。”

元 楊暹 《劉行首》第二折:“跟著我騎白鶴,上青霄;跨青鸞,遠市朝。”

清 陳佩 《哭程夫人》詩:“忽駕青鸞返碧虛,瓊花吹折痛何如。”

2.

即青鳥。借指傳送信息的使者。

宋 趙令畤 《蝶戀花》詞:“廢寢忘餐思想徧。賴有青鸞,不必憑魚雁。”

清 納蘭性德 《月上海棠·中元塞外》詞:“青鸞杳,碧天雲海音絕。”

3.

借指鏡

相傳 罽賓王 於 峻祁之山 ,獲一鸞鳥,飾以金樊,食以珍羞,但三年不鳴。其夫人曰:嘗聞鳥見其類而後鳴,何不懸鏡以映之。王從其意,鸞睹形悲鳴,哀響中霄,一奮而絕。見《藝文類聚》卷九十引 南朝 宋 范泰 《鸞鳥詩序》。後因以“青鸞”借指鏡。

閩 徐夤 《上陽宮詞》:“妝檯塵暗青鸞掩,宮樹月明黃鳥啼。”

明 湯三江 《題唐玄宗還宮感舊·雙調夜行船序》套曲:“侍兒扶傍粧台,懶把青鸞高照。”

清 阮元 《小滄浪筆談》卷三:“青鸞不用羞孤影,開匣常如見故人。”

4.

亦作“ 青鑾 ”。鑾鈴。天子之車衡上有鸞,鸞口銜鈴,故以“青鑾”借指天子車駕。

南朝 齊武帝 《耕藉詔》:“鳴青鸞於東郊,冕朱紘而蒞事。”

南朝 梁 江淹 《倡婦自悲賦》:“侍青鑾以雲聳,夾丹輦以霞飛。”

5.

指女子。

唐 王昌齡 《蕭駙馬宅花燭》詩:“青鸞飛入合歡宮,紫鳳銜花出禁中。”

宋 柳永 《木蘭花》詞:“坐中年少暗消魂,爭問青鸞家遠近。”

明 楊珽 《龍膏記·錯媾》:“偷看,分明舊識青鸞,卻做雙棲新燕。”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二十八日生歸,見惟空室,悵悢若失,乃為詩曰:‘靈瑣知何處,青鸞杳不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