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神樹

青銅神樹

青銅神樹1986年出土於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商代晚期文物,國家文物局公布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現藏於三星堆博物館。其中一號大神樹高達3.96米,樹幹殘高3.84米。有三層枝葉,每層有三根樹枝,樹枝的花果或上翹,或下垂。三根上翹樹枝的花果上都站立著一隻鳥,鳥共九隻(即太陽神鳥)。神樹的下部懸著一條龍,龍的頭朝下,尾在上,夭矯多姿。二號大神樹的一旁,同樣有一條蜿蜒盤桓的龍,神樹與神龍的一體形象,使神樹顯示出非凡的魅力與深厚的象徵意義。

基本信息

文物特徵

一號銅樹

青銅神樹青銅神樹

一號青銅神樹樹幹高384厘米,通高396厘米 ,由樹座和樹幹兩部分組成。樹座略呈圓錐狀,底座呈圓環形,上飾雲氣紋,底座之上為三山相連狀,山上亦有雲氣紋 。樹幹接鑄于山頂正中,乾直,樹根外露。樹幹上有三層樹枝,每層為三枝丫,枝丫端部長有果實,一果枝上揚,果上站立一鳥,兩果枝下垂。在樹椏和果托下分別鑄有火輪。在樹的一側,有一條龍援樹而下,龍身呈辮索狀馬面頭,劍狀羽翅。從造型來看,該青銅神樹應是代表東方的神木“扶桑”。

二號銅樹

三星堆的二號銅樹僅保留著下半段,整體形態不明,下面為一圓盤底座。三條象徵樹根的斜撐之間的底座上,各跪有一人,人像的雙手前伸,似乎原先拿著什麼東西。能夠復原的樹幹每層伸出三根樹枝。它的枝頭有一長一短葉片包裹的花蕾,其後套有小圓圈,與一號大銅樹基本相同;但枝條的主體外張並且上翹,鳥歇息在枝頭花蕾的葉片上,這卻不同於一號大銅樹。

神樹造型

二號神樹 太陽神鳥 造型

(神樹造型圖片資料來源:

文物原型

社樹

青銅神樹青銅神樹

“扶桑樹”、“建木”的造型與功能與三星堆青銅神樹極其相似,而“扶桑

樹”、“建木”的原型很可能是上古時代的“社”樹。後世把“社”等同於土地,作為國家的象徵而存在,但上古時代的“社”,卻具有更為廣大的意義,人們在社壇上從事測天、祭祀天地神靈以及求雨、祈農等政治及宗教活動,這是一個溝通天人的極其神聖的場所。“社”一般建立在壇上或者山丘之上,這樣的壇就稱為“社壇”。“社壇”的中心往往是一棵樹,如《論語》裡面就講到魯哀公向孔子的學生宰我請教關於社的問題,宰我回答說:“社,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古代在建邦立國之初,必首先建社,社的象徵,就是一棵樹或幾棵樹或一片叢林。作為社的標誌的樹,往往碩大無比。

龍樹

神樹下部懸著一條龍,它的頭朝下,尾在上,夭矯多姿。特定的樹叫做龍可以肯定是一種古老的傳承,在中國的早期時代,將龍與“社樹”連線在一起的,是它們共同的“指時”的特徵。一般的樹自然只能稱為樹,但作為測天之用,具有“通天”之功用的神樹,才被稱為“龍樹”和“龍”。由於測天,確定時節對農業社會的重要意義,所以這種通天龍樹漸漸被賦予諸如保護莊稼豐收、邦國安全,掌控雨水甚至動植物生殖繁育等多重神性功能。

文物價值

青銅神樹 青銅神樹

這兩顆大銅樹體量巨大,尤其是一號大銅樹上還有龍盤繞,它們應當不是普通的樹木,而是具有某種神性的神樹。神樹在中國的古代神話傳說中不止一種,例如建木、扶桑、若木、三桑、桃都等。曾經在三星堆的天空中伸展的青銅樹更接近以上的哪一種神樹呢?學者們對照相同的文獻,得出的卻是不同的解釋。於是,人們企圖在古籍與神話之中尋求答案。

很多學者都認為它們代表扶桑和若木,是古蜀人幻想成仙的一種上天的天梯,這種天梯是同太陽所在的地方相連線的,在東方叫扶桑,在西方叫若木。而有些學者認為三星堆發現的青銅神樹呢可能是建木或者和建木有關。英國學者羅森在《古中國的秘密》一書中寫到,三星堆的青銅樹使用了貴重材料,即用青銅來鑄造,也許是暗示了它所表現的是人世以外的一個非物質的世界。三星堆大銅樹以樹的軀幹、鳥、花和神樹之上供人們想像的太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通天的主題。

在青銅樹的枝幹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一些用以垂掛器物的穿孔。考古者從三星堆的器物坑中發現了一些小型青銅器件。這些由青銅製作的發聲器也許是懸掛在銅樹上的。3000年前,當風吹過三星堆的時候,整個王國的人們都可以聆聽那些由金屬的搖曳和碰撞奏出的音樂,那一陣陣清脆的聲響證明著一個偉大的青銅時代在四川盆地達到頂峰。

如此巨大的青銅神樹會由於重心的上移而傾斜,現在看到的復原青銅樹是由幾條鋼製纜繩斜拉固定的。空心的青銅樹幹裡面也是用鋼管加固支撐的。有學者認為這棵青銅神樹如果全部按原型組裝豎立起來,原來的三足底座根本無法承受其全部重量。由此推測這棵青銅神樹應該是為一次大型祭祀而臨時鑄成,而不是作為長期陳列而設定的。

用青銅鑄造許多顆帶有神意的樹木在當時是要下很大的決心的,因為那是一項十分龐大複雜的製造過程。

從青銅神樹的鑄造過程來看,三星堆的工匠們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和手段,目的仿佛是完成一批不朽的祭祀禮器。但是,如果“一次性使用”的猜測成立的話,我們會問:當時的工匠們在製造這批作品之前,知道作品在完成後即將被焚燒、損毀和掩埋嗎?如果知道,卻仍然消耗大量的精力,以至於對任何一個細節都孜孜不倦?

也許,神樹的製造者認為“製造和完成”並不是最終的目的,只有依照祭祀的終極儀式“徹底砸碎”,才算真正“完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