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蘭彭氏

青蘭彭氏又稱燕堂彭氏,雙峰彭氏,湘鄉彭氏。位於湖南省雙峰縣梓門橋鎮青蘭村。

概況

始遷祖彭千九諱機,行千九郎,於元延佑年5年(1318)臘月由長沙攜兒仁佳公(字攀龍1304一1377)溯源漣水而上,遷湘鄉陂田(當時為衡陽大陂頭,後為衡陽陂田,再後來為湘鄉長沖二十一都,今為雙峰縣永豐鎮磨石沖村陂田,當地發音為bō田,高德百度等地圖上為波塘,實為誤讀誤用)。

由於長期勞累,糧草全無,疲憊不堪,觀察此處,後有青山懷抱,前有江水回溁,青山綠水,藏風聚氣宜居,就此落戶,在舉目無親,飢不擇食,衣不禦寒的情形,排除萬難,卓然自立,建造房屋,開墾荒野,起名大陂頭,後墾荒地為田叫為陂田,公垂老時,思鄉心切,囑子遺言,跋山涉水,返葬秩堂屋前壠坳上,流星趕月形,因山下有小田環繞,叫小田塅。宗祖澤蔭,蓋世繁衍,發奮圖強,開居紫門金蘭,後更名梓門青蘭,修造祠宇,祭奠祖宗。

千九公為青蘭彭氏一世之尊。子二:仁俊、仁佳,仁俊攜母去安福彭家山,仁佳子居陂田,仁佳(攀龍)公墓在雙峰龍牙口。其孫二:通遠開木石房;通華公長子士斌居陂田,次子士良開升堂房。斌公生子二:文富、文貴,今青山、兆嘉、合頭、梓木房均富公裔;文貴公徙青蘭,為青蘭房,貴公孫仲瑤徙三十二都泉陂,今二十都彭家沖,開泉陂房。清康熙29年(1690)建宗祠於燕堂,乾隆15年(1750)始修族譜,2001年年四修族譜錄入四萬多人,一半仍籍雙峰,余分布在湘、川、渝等省市。湘鄉、寧鄉、安化、邵東、漣源、湘潭、衡陽有成群分布。

源流與世系

譜載先祖:構雲一茲一倜一輔一玕一彥昭一師奭一德容一嘉一斌一國材一九一逵一述一琮一仲文一思賢一汝歷一千九一仁佳(攀龍1304一1377)

青蘭彭氏 青蘭彭氏
青蘭彭氏 青蘭彭氏

班序

燕堂房班序

延正希子云 尚應宗祖興

升堂房班序

克紹欣國明 登科繩祖興

木石房班序

元明仕興正 承應日啟宗

八灣房班序

仲子永祖世 興友定國民

思顯因盛遇 嗣達賴貽訓

統一班序

中懷先賜美 貽訓允恭承

孝順家聲振 詩書世業征

存心惟篤敬 績學裕才能

新編班序

高陽本源遠 蘭蕙競群芳

乾坤騰紫氣 勵志譜新章

人口情況

人口數據來源於譜

1642年800人,縣境內650

1750年3200人,縣內2400

1914年(三修譜)10000,縣內7400

2001年(四修譜)40700,縣內21500人。

燕堂說

青蘭彭氏 青蘭彭氏

以燕堂名族,記別也,古者有姓,別有氏,或以字,或以官,或以地,至漢而姓氏混為一,然同一姓氏也,必以地望著之,皆於同之中,有別之義焉。我彭氏開自隴西,繼以淮陽,自是支分派別,各以地誌,近若黃堂之後,又有秩堂,尤較著矣。千九公(彭千九) 自秩堂來湘,是別子為祖也。其始居大陂頭,後以沿溪皆田,或稱陂田,復以人丁繁衍,拜謁幾不能容。先輩爰擇青蘭之燕塘地建祠,以妥侑先靈。僉曰:戴記月令篇,燕至之日,祀於高禖,祈嗣續也,後世輒有玉燕投懷之瑞。今燕塘適為我祖棲神之地,堂構聿新,來燕來宜,子子孫孫,勿替引之,是又非燕翼之恩不至此,原名之曰燕堂,亦別之於秩堂云爾。

大陂頭坡田釋疑

目前百度地圖、高德地圖以及騰訊地圖上,都找不到大陂頭,在當地都發音波田。

從譜載來看,應該屬於誤讀誤用。

青蘭彭氏 青蘭彭氏

青蘭彭氏名人簡介

該族名人如信中兄弟、彭勝;彭洋中、彭楚漢,署長江水師提督,彭文明皆官知府;彭璋少將副師長。又知府、副將以上職官數十人。

彭勝

彭勝,名仕貴,字勝。1341年11月11日生於湖廣長沙府衡陽縣六十五都長沖(今湖南省雙峰縣永豐鎮磨石沖村長沖)。明洪武四年(1371年)授長沙衛,十二年調忠州所官(今重慶忠州市),世襲千戶。1411年2月8日卒。配劉氏,六十五都梅口石柱園人。子六:文富,文祥,文祿,文福,文壽,文聰。

勝公後代首修族譜在乾隆年間(1763年,稍遲於青蘭譜),稱《臨江彭氏譜》,它把勝公的六個兒子後代稱為老六房,收進譜的只有二、四房,稱其他四房因外遷失聯。2001年,忠州家華族親通過艱辛努力,整修完善族譜,改“臨江”而為“崇仁堂”。崇仁堂現有勝公五萬餘子孫。

彭勝公在青蘭族譜有簡略記載,通遠公第三子(仕國,仕朝,價),名價,字憲山,明洪武初戍守四川忠州威寧鎮。卒,同子文奇歸葬烏龜塘,子孫寓蜀。

據《湘鄉縣誌》記載: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血洗湖南,湘鄉為禍首之區(原因是湘鄉資助了朱的敵人陳友諒八萬擔軍糧),所過殘殺,百姓大多逃之……如今梓門橋鎮有很多名不符實的地名,大多就是此事造成的:雷家乇無雷氏,李家沖無李氏,張家沖無張氏……而青蘭彭氏家族不僅未逃亡,而且地盤有了快速的擴大,從陂田到梓門橋的沙河兩岸,進入了千金。士斌擴展到青蘭塅,士良來到了升堂塅。原因也許就是彭勝。因為勝公此時是朱元璋手下的中級軍官,他護佑了家族!

信中兄弟

永樂十三年(1415年)河南饑荒 ,信中兄弟捐谷三千石賑災。永樂二十一年,明成祖朱棣得知此義舉,詔旨褒獎。正統元年(1436年)英宗詔有司封贈義士,建功德牌坊(建裘基塘,今梓門橋鎮銅鈴鋪)。

封贈錄如下:

字執中,明永樂十三年,河南開封歲值飢,公與兄守中諱庸,弟信忠諱昱、敏中諱暹、志中諱是、允中諱旭、彥中諱炅捐谷三千石解往助賑,有司奏聞,詔旨褒美。正統元年敕封義士,建坊。

庸(守中)為兆嘉房祖,昇(執中)為青山房祖,昱(信中)兒仲珍開合頭房,仲璟開梓木房,仲王監開後輩房。

彭楚漢

彭楚漢, 派名中學,字習之,號紀南。湖南湘鄉(現雙峰)青蘭彭氏升堂房人。清道光十年(1830年)三月二十八日戌時生,卒於民國元年(1912年)農曆四月十六日,享年81歲。歸葬湘鄉一都倒壩灣曾家山。

彭楚漢自幼家境貧寒,上有老母,身娶妻室,下有幼弟六人,九口之家全憑他做工養活。他出身彈匠,居弟之長,人稱彭一彈。

彭楚漢二十四歲時,曾國藩創立湘軍招募湘勇,彭楚漢赴衡陽投效湘軍,從此開始了近六十年的戎馬生涯。歷任長江水師提督、直隸大名鎮總兵、福建水師提督、輪船統領諸要職,恩賞一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