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田山歌

青浦田山歌

青浦田山歌是農民在耘稻、耥稻時,由一人領唱,眾人輪流接唱的田山歌,又稱吆賣山歌、落秧歌、大頭山歌。主要流傳於青浦區的趙巷、練塘等地區。其演唱形式獨特,自成一格。

基本信息

2005年上海東視音樂頻道在田野採訪採訪歌手

文化遺產名稱:青浦田山歌
所屬地區: 上海 · 青浦區
遺產編號:Ⅱ-2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青浦區
遺產級別: 市

音樂概述

青浦田山歌是農民在耘稻、耥稻時,由一人領唱,眾人輪流接唱的田山歌,又稱吆賣山歌、落秧歌、大頭山歌。主要流傳於青浦區的趙巷、練塘等地區。其演唱形式獨特,自成一格。趙巷的吆賣山歌的演唱形式是分頭歌、前賣、前嘹、髮長聲、趕老鴉、後賣、後嘹、歇聲等部分組成。其中的趕老鴉、歇聲是合唱,而前賣、後賣、髮長聲等部分是一個人獨唱;前賣和後賣即是承上連線的意思。而所謂的前嘹、後嘹是順著前句接唱輔助詞“虛詞”的意思。練塘的落秧歌分頭歌、買歌、嘹歌。頭歌部分由一人獨唱,接著是買歌部分由男聲合唱;然後是嘹歌部分由女聲合唱。反覆重複。練塘南泖浜的大頭山歌演唱形式分頭歌、前鏟、吆檔、後鏟,也是重複演唱。

藝術特色

青浦田山歌的歌詞內容來自生活,反映生活,豐富多彩,具有社會認識、教育、娛樂、審美等功能,其主要內容表現在勞動、生活、思想、愛情等方方面面,是觀察青浦及周邊稻作地區社會生活、風情民俗的重要手段。

音樂特點

青浦田山歌的音樂與文學特徵在太湖流域汾湖稻作文化圈中與毗鄰接壤地區結構不大、音域起落不大的民歌大相逕庭,獨樹一幟: 1、結構篇幅獨特;2、演唱方式獨特;3、行腔旋法獨特;4、發聲方法獨特。
青浦田山歌有其獨特的音樂特點。田山歌音調高亢,旋律起伏也較大,經常出現八度的大跳進行,其它如三、五度的跳進也經常出現。另外,由於田山歌是散板散唱,因此形成較多的拖腔。田山歌的曲調,一般在句逗結束處旋律都有下行的規律性特徵,而段落的結束音一般都落在調式的主音上。田山歌的織體基本上是單聲部,但在各句逗連線時,後句逗常常採用侵入法,侵入到前樂句的結束音上,構成二樂句的重迭,民歌手稱之為“迭起來”。由於演唱時形成的前後樂句的重迭,就構成了二個聲部的和聲音程效果,產生了同度、八度、四度、五度等不同種和聲效果;也有二度、七度不協和音程出現,這就產生了特殊的多聲因素。田山歌是由勞動人民自己創造的一種勞動歌曲。它既能抒發勞動人民的感情,訴說自己的歡樂與痛苦,又能陶冶性情、解除疲勞。因此田山歌在青浦區各地流傳極廣,在農村代代相傳,流傳下來。

傳承意義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田山歌記錄了歷史文化、婚姻愛情、民情風俗,反映人文語言心理、宗教等大量內容,尤其是歌詞內容來自生活,反映生活,豐富多彩,具有社會認識、教育、娛樂、審美等功能,其主要內容表現在勞動、生活、思想、愛情等方方面面,是觀察青浦及周邊稻作地區社會生活、風情民俗的重要手段。
青浦田山歌較為全面地反映了江南稻作文化區域民歌中所具有的獨特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並且具有較高的民俗研究價值。隨著青浦地區城市化進程的加劇,偌大區域內已經難得覓見整塊的稻作耕田,農民也進城變為市民,青浦田山歌的生存環境和傳承人群均漸漸流逝,僅十數人的80以上高齡民歌手還在文化部門舉辦的活動中偶爾露面,田野間原生態的田山歌已不多見,亟待搶救和保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