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區朱家角

簡介

朱家角鎮東距青浦鎮6公里,上海市中心48公里。318國

青浦區朱家角鎮青浦區朱家角鎮
道貫穿鎮境。2009年全鎮總面積54.5平方公里。 朱家角之地,大約成陸於7000年前,澱山湖底發現有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戰國時代的遺物。唐朝以前分別隸屬於由拳縣、婁縣、嘉興縣、信義縣、崑山縣。唐天寶十年(751年),分屬於華亭縣、崑山縣。宋元時期漸成小集鎮,名朱家村。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分屬於華亭縣、上海縣、崑山縣。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屬於青浦縣、崑山縣。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遂成大鎮,改名珠街閣,又名珠溪,俗稱角里。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稱珠里,下轄五十保一區之二十五圖、三區之十一圖,圖正為地方行政長官。清宣統二年(1910年),實行地方自治,改稱珠葑自治區,區董掌管地方事宜,為青浦縣下轄的16個自治區之一。民國元年(1912年),建立珠葑市公所,設市董。民國16年,改為珠葑市行政局。民國18年3月,撤銷行政局,仍稱珠葑區。民國20年,改設第二區公所,為青浦縣8個區公所之一。淪陷時期,屬偽青浦縣第六區,下轄三鎮六鄉。民國34年,恢復第二區公所。翌年,改設第二區區署。民國37年,屬青西特區。1949年5月14日,全境解放,設朱家角市,為縣轄市,下轄一鎮四鄉,原屬崑山縣的部分劃歸朱家角鎮。1951年4月,建立朱家角區,轄五鄉一鎮。1954年,設朱家角鎮,為縣直屬鎮。1958年,與葉龍鄉合併,建立紅旗人民公社,人口30929人。1959年更名為朱家角公社。1962年2月,鎮、社分設,朱家角鎮恢復為縣屬鎮。1984年5月,分設朱家角鎮、 朱家角鄉。1991年1月,撤銷鎮、鄉建制,建立朱家角鎮,面積47.44平方公里,人口39719人。2000年,總人口37845人,下轄6個居民委員會、24個村民委員會。

發展現狀

早在宋、元時期,朱家角地區已形成集市,後因水運方便,商業日盛,逐漸形成集鎮,至明萬曆年間遂成繁榮大鎮。清代以後,成為青浦縣西部的貿易中心。至清末民初,商業之盛已列青浦縣之首,為周圍四鄉百里農副產品集散地。宋如林在清嘉慶《珠里小志》序中描述道:“今珠里為青溪一隅,煙火千家,北接崑山,南連谷水,其街衢綿亘,商販交通,水木清華,文儒輩出……過是里者,群羨讓耕、讓畔之風猶古,而比戶弦歌不輟也。雖高陽里、冠蓋里媲美可也。”至抗日戰爭前,鎮上商賈雲集,人煙繁盛,以北大街、大新街、漕河街為商業中心,從一里橋元號油廠至東市街梢,街長三里多,店鋪千餘家,有“三涇(朱涇、楓涇、泗涇)不如一角”之譽。民國時米市極盛,青角薄稻米名聞遐邇,其時漕港兩岸的米廠、米行、米店就有百多家。每屆新谷登場,河港幾為米船所壅塞,其盛況可見。加以鎮上商業行業齊全,網點遍布,貨源充沛,營業興盛。
朱家角鎮的手工業歷史悠久,明代中葉,就因盛產棉布名聞四鄉,紡紗織布成為家庭主要手工業,農家“工紡織者十之九”。清代,鎮上各種手工業店鋪、作坊、工場林立,且較具規模。民國時期,開設有造船業、水木業20餘家。至解放初,鎮上還有鐵鋪等手工作坊133家,涉及26個行業。朱家角鎮工業起始於清末,機器碾米廠、油坊紛紛建立,糧油加工業迅速發展。至解放時,尚有碾米廠7家、油廠2家,煤球廠、電燈廠、麵粉廠、鐵廠各1家,從業人員達400人左右。解放後,特別是1958年以後,大辦工業,興建了各種工廠企業。工業有儀表、冶金、塑膠、造紙、釀酒等5家市屬廠,食品、油脂、印刷、儀表、服裝、家具、制繩、碾米、飼料等12家縣屬廠,電器、儀表、水泥、烘漆、絲織、燈具等10余家鎮屬廠。1988年,全鎮廠房面積達24萬平方米,職工5639人,產值16912萬元,利潤2425萬元。澱山湖酒廠的蜜清醇、上海黃酒、澱山湖啤酒深受消費者歡迎,義仁泰食品廠的的醬油、乳腐等產品遠銷海內外,著名土產有美味醉蟹、鱔燠面、五香熏魚滷汁豆腐乾等均已恢復生產供應,市場更加繁榮。
1991年1月,鄉、鎮合併。1992年底,農、副、工產值53074萬元,全鎮固定資產已達18090萬元,城鎮職工人均收入2569元,農村人均收入1833元。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鎮工業生產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革,引進高新技術、調整產品結構,辟600畝建立工業發展園區。至1998年,全鎮有工業企業77家,形成了有色金屬、化纖、輕工機械、絲綢服裝四大行業集團。2000年,工業總產值達21.83億元,工業利潤7460萬元。
朱家角鎮地處江、浙、滬交界處,為青浦、崑山、松江、吳江、嘉善五區(市)毗鄰之中心,歷來為江、浙、滬兩省一市重要集鎮之一。民國時期,三縣聯防指揮部等許多重要機構都設在這裡。境內公路密布,北通滬寧高速公路,南接滬杭線320國道,有滬朱、青平、青楓、青商、青金、青盛等公路線,水路橫有淀浦河,縱有朱泖河直通黃浦江,並與太湖水系相通。水運航道寬闊,四通八達。
朱家角鎮教育事業比較發達,明代就辦有書院、義塾等,清代以後,興建眾多學堂。民國時期開始興辦中學。解放後,不僅普通教育有了很大發展,而且在幼兒教育、中等專業、職業技術教育、特殊教育及業餘教育等方面都有較大進展。1991年,共有29所中國小,鎮區有中學3所,國小3所,幼托設施完善。至2000年,經過調整,有各類學校7所,在校職工619人,在校學生3874人。
朱家角鎮因經濟繁榮,文化倡明,宗教活動也源遠流長,非常活躍。早在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澱山頂上就建有普光寺,為朱家角地區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寺院,具有相當規模,其佛事活動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明清期間為佛教活動全盛時期,有不同類型的廟宇20多處,規模較大的有圓津禪院、慈門寺等。建於元代至正年間的圓津禪院以典藏名家書畫而成為清代名剎。位於澱山湖畔的報國寺是上海玉佛寺下院,建於明代,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重修後,二三百年香火不斷,佛手極盛。20世紀80年代後,上海市佛教協會幾次修繕擴建,現占地面積38.5畝,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氣勢恢宏,香客盈門,已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因處澱山湖畔,風景秀麗,交通便捷,善男信女遍及海內外。另外,還有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都在朱家角鎮建活動場所。建於清鹹豐十年(1860年)的天主教“耶穌升天堂”是青浦縣有影響的重要教堂之一,民國34年(1945年)成為公堂,直屬上海教區,並轄金澤等地6所小堂。現有信徒2000多人,教堂內有常住修女4人,工作人員2人,經費由上海教區發給。
朱家角自成繁華市鎮後,文儒薈萃、人才輩出。明清兩代共出進士16人、舉人40多人,其中有清代學者王昶、御醫陳蓮舫、小說家陸士諤、報業巨子席裕福、畫僧語石等,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民國時期,鎮上有民眾教育館、書報社、戲院、書場等文化場所,有詠珠社、韻聲社等文藝結社、民間藝人活動。鎮上還先後有《珠溪》、《薛浪》、《驪珠》等20多種報刊出版發行。建國後,文化事業迅速發展,先後建立了文化館、工人俱樂部、廣播站、電影院等。朱家角人又不斷延續了這條悠悠文化之源,誕生出許許多多“特色角”,如京劇角、歌唱角、文學角、書畫角、健身角等,比文化功底、講文化品位、行文化消費、吮文化內涵,已經成為朱家角人的生活時尚。20世紀90年代後,民眾文化活動與創建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結合起來,1994年初,在全鎮開展家庭讀書等“庭院文化”十大系列活動,特別是朱家角的“民間藏書”,更是名揚海內外。鎮上家庭藏書普及率達50%以上,民間藏書的總數10多萬冊,超過全區21個鎮圖書館藏書的總和。
朱家角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素有“江南明珠”之稱,1991年,被列為上海四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鎮區36座古橋,古樸典雅,9條長街臨水而建,民居宅地依水而建,一式明清建築,古風猶存。尤其是橫跨於漕港上的明代建築五孔石拱放生橋,造型優美,極為壯觀,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鎮西北有馬氏課植園,亭台樓閣,風格各異,布局稀疏得體,有望月樓、五角亭、逍遙樓、宴會廳、打唱台、書城、書畫廊等建築。還有城隍廟、珠溪園等處勝跡。鎮區還建有一批現代化旅遊設施,澱山湖畔建有亞洲最大的水上運動場、設施先進的上海國際高爾夫鄉村俱樂部,大淀湖旁建有現代化旅遊度假區。1998年10月,舉辦“全國第九屆屈原杯龍舟賽暨’98上海·朱家角古鎮旅遊節”,三天吸引了10萬全國各地的遊客。2001年,朱家角鎮的遊客數量和旅遊商貿收入,分別超過80萬人次和3.6億元。朱家角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使之成為上海地區著名的旅遊勝地,2002年3月,江澤民總書記為朱家角題寫了“江南古鎮朱家角”七個大字。
朱家角素有“上海威尼斯”、“滬郊好萊塢”之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