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鍋莊舞

青年鍋莊舞

青年鍋莊舞,是羌族未婚男女的習俗。鍋莊”舞的隊形基本呈圓圈狀,但有封口與不封口之分;男女分段站位和間隔站位的區別。舞隊所採用的形式和名稱,多根據為舞蹈伴唱的歌曲內容而定。羌族舞蹈基本由舞者自己邊唱邊跳,少有樂器伴奏。速度和節奏取決於歌詞內容和舞者的情緒。因此,在青年們所跳的各種“鍋莊”中,還分別有歌頌美好生活的抒情鍋莊,有夾帶遊戲的趣味性鍋莊和以詼諧幽默、情調濃郁,表達男女間愛情等不同形式的鍋莊。

簡介

四川茂汶藏族羌族自治州管轄內的許多羌族村寨,都坐落在群山之中。 羌族生活的區域因長期與藏族比鄰,而深受影響。使羌族的一些生活習俗、文化現象和語言均融入藏族成分。例如,羌語的“圓圈舞”本應稱作“灑朗”,但因隨藏俗現在被人們幾乎都稱作了“鍋莊”。羌族“鍋莊”的種類很多,有供老人跳的“老年鍋莊”、有禮儀性的“迎客鍋莊”、還有顧名思義屬於未婚男女的“青年鍋莊”等等。

習俗

青年鍋莊舞 青年鍋莊舞

每逢年輕人跳“鍋莊”,麥場四周都會聚集眾多的中、老年婦女,她們邊曬太陽邊輕輕地為舞蹈者歌唱。和煦的陽光和歌舞的歡樂,把她們又帶回到自己頻頻作舞的少女時代,幸福憧憬的回憶使她們因歲月艱辛而布滿溝紋的面頰重新散發出了光彩。藏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重大喜慶活動都要跳鍋莊舞。表演時無任何樂器伴奏,場地選擇在鍋莊房或院壩,男女自成兩排,圍圈攜手共舞。鍋莊分舞為大鍋莊(藏名達爾嘎底),小鍋莊(藏名達爾嘎薏依)。大鍋莊屬禮儀性舞類。多為寺廟念冬經或迎賓時跳。它要求嚴格,如預先指定領舞者(多為德高望重的男性長者);要求服裝統一等等。這種舞具有一定的舞蹈程式,舞步穩重,舞姿端莊、儲蓄,表達厚誠之情。小鍋莊屬自娛樂性舞類。它不拘形式,隨時隨地都可以跳,鍋莊房、院壩里,甚至勞動場所。小鍋莊領舞者可男可女,不受限制。小鍋莊內容多表現愛情、勞動、花鳥、自然等,因而活潑,灑脫,長袖揮舞,步伐歡快自如。小鍋莊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娛樂性舞蹈。

情趣

羌族“鍋莊”的風格和情趣,因不同村寨而異。甚至即使是鄰近的村寨,在某些舞蹈的跳法和風格上也廻然有別。但凡是未婚男女用於表達愛情和選擇情人的“鍋莊”類舞蹈,都是最有特色、最為活潑、充滿朝氣和吸引人們前來觀看的集體舞蹈。

青年鍋莊舞 青年鍋莊舞

不知在誰的號令下,青年們以男女各半形式站成不封口的圓圈,開始了舞蹈。在分別由男女領唱和混聲合唱的交替過程中,舞蹈隨節奏相應而起不斷變化。他們在為晾曬作物,高高豎起於場院四周的大木架下跑動、跳躍、旋轉作舞,宛如若干只美麗的蝴蝶伴隨著嘹亮的歌聲追逐、穿梭、嬉戲於美妙的柵欄之中。而更為令人心動的是,每逢舞蹈跳到一個段落,隊形由開口處的領舞者,帶領大家從圓圈形式轉換為向內卷“白菜心”和向外返回的舞段時,男女青年近距離的面面相對,羞澀的紅霞便即刻飛上不少姑娘們的雙頰。每逢這時,旁觀的眾鄉親們就會通過那雙雙對視的幸福目光,推測出哪些青年男女已是相戀的情人。友好的議論、鬨笑和頻頭論足隨之而起,把“鍋莊”舞蹈的氣氛推入了更加熱烈的高潮之中。

特色

青年鍋莊舞 青年鍋莊舞

除此之外,黑水縣色爾古特有的《女子鍋莊》,也是有著特殊誘人情趣和魅力的圓圈舞蹈。而且聽說,只要這裡的年輕姑娘們一跳“鍋莊”,就會牽動左右幾個村寨小伙子們的心。小伙子們無論有什麼重要的事都莫過於觀看《女子鍋莊》更為重要。

服裝艷麗、精神煥發的姑娘們在《女子鍋莊》開場前,首先要接受村寨中德高望重老人們的誦經、祝福和按照禮儀飲一巡咂酒,然後才開始跳舞。

舞蹈形式和語彙雷同於藏族“鍋莊”,但又遠比藏族“鍋莊”動作幅度大,速度快,轉身多,其優美程度簡直可以稱作表演性舞蹈。而極為罕見的是,姑娘們經常面向圈外作舞,以展現每人婀娜的身姿和青春的嬌媚。隨著樂曲展開和節奏的加快,少女們從優美、抒情的集體舞蹈轉入各自顯示擺動“髖關節”幅度與技巧水平的獨舞競賽。她們有的在旋轉中快速搖動髖部;有的在左右擺動髖部數次後,緊接一個原地旋轉;還有的在原地連續地做著 360°的髖部大迴旋擺動。每當這時,她們的肩、臂、腰、臀、腿以至雙腳,無處不迸發出女性青春的涌動和無盡的魅力。這些姿態各異的旋、擺,使身上佩戴的各種飾物也隨搖晃而發出叮鐺撞擊聲,更增加了舞蹈的韻律感和動態美。

在這裡,姑娘們傾心盡力地舞蹈,絕非只為娛樂。如參觀者能夠注意到周圍男青年們火辣辣的眼神,即可悟出其中的奧妙:從舞蹈前老人對姑娘們的“祝福”開始,姑娘們個個不但顯得格外熱情洋溢、端莊大方,而且竭盡所能地表現自己舞蹈技能的高超、嫻熟和“三道彎”身段的優美。其目的只有一個,要以此來獲得小伙子們的鐘情和愛慕。

色爾古的舞蹈對伴奏沒有嚴格的要求,除以歌唱伴舞外,隨時還可加入小鑼、銅鈴、月琴、本民族的“口弦”和在秦漢時期已有記載的“羌笛”來進行伴奏和助興。

傳承

昌都作為鍋莊發源地,其繼承和發展有著深厚的民間基礎,歷久彌新,不僅傳統鍋莊得到了繼承,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鍋莊也被賦予了更豐富的時代內涵。2001年,昌都縣被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命名為“鍋莊藝術之鄉”,傳統的民間藝術在新時代迸發出了新的生命力。昌都地區農牧民民眾極為喜愛鍋莊藝術,各鄉鎮都有業餘演出隊伍,其中以城關鎮鍋莊隊最為有名,是繼承和發展鍋莊藝術的一支生力軍,曾多次代表縣、地區參加各類演出,獲得了較好成績,人數也不斷擴大,鍋莊的生命力可見一斑。

為了繼承和發揚昌都鍋莊這一優秀的傳統民間文化,昌都縣委、縣人民政府於1985年成立了半專業性質的縣烏蘭牧騎文藝演出隊。20年來,縣烏蘭牧騎演出隊始終把鍋莊作為“鎮團之寶”,在汲取民間鍋莊營養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吸收了現代歌舞所具有的時代特徵,加強了傳統舞蹈的節奏和旋律,增加了傳統舞蹈的時代性和欣賞性,使傳統的民族歌舞得到了繼承和發展。特別是自2002年以來,烏蘭牧騎演出隊改制為縣民間藝術團,繼承和創作都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繼承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祝福昌都》、《嘎昌都》、《贊文成公主的服飾》等既有現代氣息又有濃郁鄉土風味的鍋莊節目深受民眾喜愛,也多次獲得區、地的獎項,並多次在出藏演出。2003年開始,昌都縣文化局和民間藝術團更是把收集整理鍋莊藝術作為了保護和繼承民間文化、創出品牌效益的一項重要任務,通過深入基層走訪、廣泛收集材料、邀請老藝人現場歌唱講解,對流傳於民間的鍋莊進行詞、譜記錄和整理,並對隊員們進行培訓、傳授,重新錄音,已完成70餘首鍋莊唱詞的記錄、整理,並與昌都地區芭啦芭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製作了昌都首張鍋莊光碟專輯--《嘎昌都》,使這一民間藝術瑰寶得到了保護和繼承。同時,昌都各級黨委、政府也高度重視傳統民間文藝的繼承和發展。2005年,在地委、行署的大力支持下,專門投資了40多萬製作一部較為完整的鍋莊光碟,使昌都鍋莊這一傳統的民間文化藝術遺產,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保護。

鍋莊藝術不僅在城鎮、農牧區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近年來也逐漸走進學校、課堂,昌都縣很多學校都把鍋莊作為體育鍛鍊、文藝修養的一個重要內容,納入教學範圍,既強化了學生的身體素質,也有效保護和繼承了傳統文化。鍋莊能夠充分鍛鍊人的協調能力,對於鍛鍊心肺功能有明顯的效果,非常適合各類人群鍛鍊。保護和挖掘民族民間文化是積極開展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重要舉措,是促進開發民間藝術資源,繼承發展創新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人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推動當地文化旅遊業發展的實際行動,為了我們能夠共同擁有和享受這份文化遺產,我們正積極對其進行挖掘和創作,使之迸發出新的生命力。

分類

從地域特點來看,昌都鍋莊可分為農區鍋莊(包括城鎮)、牧區鍋莊、寺廟鍋莊三大類。

農區鍋莊

流行於藏東昌都地區,牧區鍋莊(即牧民舞)流傳在當雄、黑河和索縣等廣大牧區。農區鍋莊的結構分兩大段,即從慢板歌舞到快板歌舞,速度又有慢、中、快之分。開始時男女分別拉手成圈,輪班唱和,甩腳踏步,唱完後齊聲喊“啞”,頓時舞步加快,越跳越快,在熱烈的快板中結束。

牧區鍋莊

層次及表演形式和農區鍋莊大體相同,但動作差異很大,多在胸前晃手跳躍,前頓步接左、右翻身,順手順腳(同邊手足)的舞是牧區鍋莊的一大特點鍋莊的動作大體可分兩類,一類節奏緩慢,舞姿舒展、優美;另一類節奏急促,舞姿熱烈、奔放。動作多模擬動物形態,如“猛虎下山”、“雄鷹盤旋”、“孔雀開屏”、“野獸戲耍”,注重姿態的情緒變化和表現,這正是藏族人民悍氣質在舞蹈中的體現。動作大體可分兩類,一類節奏緩慢,舞姿舒展優美;另一類節奏急促,舞蹈熱烈奔放。昌都鍋莊的動作多有模擬動物形態的,如“猛虎下山”、“雄鷹盤旋”、“孔雀開屏”、“野獸戲耍”等,其表演注重姿態的情緒變化和表現。昌都鍋莊的節奏在表演中前後有三次變化,序舞時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腳步緩慢地交替邁步即可,步伐很輕,力度也不強;序舞過後逐漸進入慢板舞蹈,最後進入最能體現卓舞粗獷奔放特徵的快板舞蹈階段。這時,舞蹈者的情緒達到高潮,場面極為熱烈。

寺廟鍋莊多為寺廟念冬經或迎賓時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