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常道觀

青城山常道觀,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創建於隋大業年間(605—618)。全稱古常道觀,亦名天師洞,傳因東漢時天師張道陵曾於此修煉講道,故名。初名延慶觀;唐代改稱常道觀,宋時名曰昭慶觀,後又沿用常道觀至今。唐代著名道士孫思邈和杜光庭均曾在此隱居修煉過;現存殿宇為清末重建,主要建築有山門、青龍殿、白虎殿、三清殿、三皇殿、黃帝祠等,三清殿內供三清聖像,三皇殿中奉伏羲、神農、軒轅三皇石刻造像;黃帝祠左側一洞,傳為張道陵修煉之處,故而人稱天師洞,洞內奉立張道陵及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塑像;該觀是青城山最大的一座道教宮觀,現為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是青城山道教協會所在地。

簡介

青城山常道觀 ,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創建於隋大業年間(605—618)。全稱古常道觀,亦名天師洞,傳因東漢時天師張道陵曾於此修煉講道,故名。初名延慶觀;唐代改稱常道觀,宋時名曰昭慶觀,後又沿用常道觀至今。唐代著名道士孫思邈和杜光庭均曾在此隱居修煉過;現存殿宇為清末重建,主要建築有山門、青龍殿、白虎殿、三清殿、三皇殿、黃帝祠等,三清殿內供三清聖像,三皇殿中奉伏羲、神農、軒轅三皇石刻造像;黃帝祠左側一洞,傳為張道陵修煉之處,故而人稱天師洞,洞內奉立張道陵及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塑像;觀內歷代石木碑刻甚多,著名的有唐玄宗詔書碑、唐代石刻三皇像及抱柱楹聯等。觀前右方有一古銀杏,樹高數十米,枝繁葉茂,濃蔭覆地,傳為張道陵當年親手所植;觀東不遠處有三島石,危岩三島,相傳是天師張道陵當年降魔時所劈,今石上刻有“降魔”二字。觀之附近還有上天梯、洗心池、擲筆槽等道教名勝古蹟。該觀是青城山最大的一座道教宮觀,現為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是青城山道教協會所在地。

據文獻記載,天師洞原址為黃帝祠,東漢時張道陵曾在此修行,被奉為天師道的創始人,故稱天師洞。隋大業年間(605-618年),改名延慶觀。唐朝時改稱常道觀。唐開元年間(713-741年),常道觀一度被佛教占用,改為寺廟,唐玄宗手敕,令歸還道士,觀中現存有唐玄宗手詔碑。宋時曾稱昭慶觀,現仍延用唐名,俗稱天師洞。
天師洞現存建築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一l722年)中葉由住持陳清覺主持修建。1980年以來,青城山道教協會又籌資對天師殿、三清殿、黃帝殿、上茅庵及山門、道舍、齋堂等進行了全面維修,重塑神像,使千年古剎煥然一新;為青城山水增色。
常道觀的整個建築群占地面積72加多平方米,房屋建築面積5749平方米。整個宮觀依山勢分布在白雲溪與海棠溪之間的山坪上,莊嚴的殿堂與曲折環繞的外廊,隨地形高低落,把殿宇樓閣連成一片,四周峭壁陡岩,群山拱揖,浮嵐翠,真是“乾崖迤邐藏幽勝,萬樹凝煙罩峰奇。”宮殿金碧輝的建築與自然山水交相映襯,分外幽雅。
常道觀中軸線上,分布著山門、三清殿、黃帝殿。山門在高高的陡坎上,左側有青龍殿,右側是白虎殿。山門正中懸“古常道觀”金匾,兩側有蜀州李世瑛所撰對聯:
勝地冠兩川,放眼氓峨千派繞;
大名尊五嶽,驚心風雨百靈朝。
山門之上,還有鄧錫侯所題對聯:
福地凝崆峒,傳相石宣棲仙侶;
江源歸節度,欲挽銀河洗甲兵。
進入山門,一條長長的石級將人們引向幽靜深遠的宮內。石路兩側鑲有石刻,上刻黃炎培、謝無量、吳稚暉等人的詩文。
三清大殿是天師洞的主殿,為重檐歇山頂樓閣式建築。面積580平方米。殿前通廊九級石階,前館排列六根大石圓柱,立在高1.2米的石獅、麒麟、獨角獸柱基上,古樸宏偉,別具一格。前後檐柱和經柱共有4.4米高的石柱28根,其中16根刻有對聯。石柱上端的撐弓、彎門全系鏤空花刻,飛禽走獸、花草人物的形象躍然石上。上層稱無極殿,殿外懸掛著“上善若水”、“神光普照”、“道地重輝”等匠額,殿內有八扇明代木雕屏花,樓空雕刻著英蓉、荷花、孔雀等圖案,紅花綠葉,色彩鮮麗。正殿內供奉著道教至高無上的尊神棗三清像: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手銜靈珠,象徵洪元世紀;上清境禹余天靈寶天尊,懷抱太極,象徵混元世紀;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即太上者君,手持羽扇,象徵太初世紀。
三清殿右側是青城山道教協會、青城山道教宮觀管理委員會所在地和道教祖堂。建築仿園林布局,結構精美,花竹茂盛;殿堂間迴廊相連,清靜幽雅。
三清殿後石壁上刻有《青城山圖》和道教經典《黃帝陰符經》、《老君說清靜經》、《太上大通經》等。
三清殿後是黃帝祠,殿堂重槽迴廊,橫額上是于右任先生所題“古黃帝祠”匾。這裡供奉的是中國歷史中傳說人物軒猿黃帝金身像。
天師洞的黃帝祠初建於隋朝。詞前走廊有“軒猿黃帝祠碑”,上刻馮玉祥將軍1943年的詩。祠旁有救苦天尊塑像和1919年四川省楊庶堪題贈“道在養生”碑。再向前行為三皇殿,門前柱上對聯為:
指點中原,萬里江山歸眼底;
登臨絕頂,頻年風雨攬心頭。
三皇殿內供奉的是伏羲、神農、軒轅三皇石像各一尊,各高90厘米,背有銘文。神座前是被稱為鎮山之寶的《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書碑》,碑高1.4米,寬0.7米,厚19厘米,上書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年)詔書“觀還道家,寺依山外舊所”,由當時常道觀住持甘遺榮書寫,吳光逵刻石,是珍貴的唐代文物。殿內還有《龍門派碧洞宗道脈淵源碑》、《椿仙彭真人重修常道觀碑》、張大千《天師像》碑刻、趙蘊玉《呂祖像》和《邱祖像》碑刻。
在第三混元頂岩腹洞前,是清朝末年所建的天師殿。殿依山勢的起伏,前低後高,旁低中高,與山巒地勢渾然一體。牌坊層層飛檐,照面、立人、抱柱上均彩繪花烏圖案,精緻美觀,上有清人黃雲鴿書“龍躋仙蹤”匾額。
天師殿屋頂重檐飛脊,凌空欲飛。隨山勢而建,階梯式遞進。最上層建有雨篷和低欄,可俯視常道觀全景。殿內神龕內供奉著隋代石刻張道陵像,面有三目,威嚴肅穆,左手掌直伸向外,掌中握“陽平治都功印”,為山中之寶。天師像則是張道陵三十代孫、宋代虛靖天師塑像。
天師殿因殿內地勢如山洞,稱天師洞,洞中因張道陵塑像而得名。現在,習慣上把整座常道觀稱天師洞了。
天師洞(常道觀)還有許多名勝景物。如宮觀西北處有“降魔石”。傳說當年張道陵在此降伏惡魔時,有巨石擋道,張以劍劈石,如砍豆腐,石分為二,再分為三。至今可見三巨石沖天而立,其中一塊有“降魔”兩字。
在天師洞南有“擲筆槽”。天師洞南,有古龍橋,這裡兩岩斷裂,下臨深谷,古代以木飛架其間,後依岩壁鑿成通道。遊人至此,頭頂丹岩,俯窺深澗,景色奇險。對面岩上,一道深漕縱貫蒼岩,深20餘丈,闊6丈,名擲筆槽,相傳張道陵降魔時,以朱筆擲之,留下這一奇觀。
天師洞前後,古木繁多,有銀杏、歧棕、古棕、古桂、仙人松、公松桔等。其中三清殿前的漢代古銀杏樹最為傳奇。此樹傳為張道陵所植,高十多米,樹幹粗而短,布滿鍾乳似的良瘤,形態奇怪,生長茂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