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風景區

青城山風景區

青城山風景區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是中國首批公布的風景名勝區之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距成都市區68公里,距都江堰市區16公里。青城山靠岷山雪嶺,面向川西平原,群峰環繞,狀若城廓;林深樹密,四季常綠;丹梯千級,曲徑通幽。全山以幽潔取勝,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景區大門前坐索道上觀音閣,再上山是上清宮,老君閣,觀音閣下走是景區外有圓明宮(圓明宮道家辟穀養生研修院,白雲觀,玉清宮景區,但圓明宮、白雲觀、玉清宮都不是在景區內。

基本信息

名稱

青城山風景區青城山風景區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成都平原西北部,東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僅10多公里。主峰老霄頂海拔1600米。青城山因其四季常青,滿目青翠,諸峰環峙,狀若城廓而得名,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譽,與劍門之險、峨嵋之秀、夔門之雄齊名。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後山。前山景色優美,文物古蹟眾多;後山自然景物神秘綺麗、原始華美如世外桃源。
青城山靠岷山雪嶺,面向川西平原,群峰環繞,狀若城廓;林深樹密,四季常綠;丹梯千級,曲徑通幽。公元143年,“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為道教“第五洞天”,完好保存有數十座道教宮觀,珍藏大量文物和名家手跡。可以說,青城山是一座縱橫千百年的活的道教“博物館”。青城山後山景區更有神秘的洞、大蜀王遺蹟、遍布山中的飛瀑淵潭、曲橋棧道、頗具原始野趣。青城山的人文景觀、自然風光交相輝映,故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譽。主要景點:建福宮、天師洞、擲筆槽、訪寧橋、祖師殿、上沮宮、老君閣、圓明宮(圓明宮道家辟穀養生研修院)、玉清宮、月城湖、金鞭岩、水晶深洞、泰安寺、金娃娃沱(三潭霧泉)、龍隱峽棧道、又一村、白雲萬佛洞、通天洞、白雲古寺、白雲古寨、雙泉水簾、翠映湖、百丈長橋等。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重要發祥地,屬於道教名山。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10餘座。建福宮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現存建築為清代光緒年間(公元1888年)重建。現有大殿三重,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柱上的394字的對聯,被贊為“青城一絕”。天然圖畫坊位於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建於清光緒(公元1875~1909年)年間。這裡風景優美,遊人到此仿佛置身畫中,故將其稱為“天然圖畫”。
這些建築充分體現了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一般採用按中軸線對稱展開的傳統手法,並依據地形地貌,巧妙地構建各種建築。建築裝飾上也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長壽和升仙的思想。對於深入研究中國古代的道教哲學思想,有著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青城山因其的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眾多道教建築而成為天下名山,自古就是遊覽勝地和隱居修練之處,文人墨客們留下了的珍貴“墨寶”,為這座名山增添了豐富的人文景觀。特別是為數眾多的楹聯,不但讚美了青城山的美麗,還頌揚了道教思想、道教經典,表達出對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由衷的敬意,以及對國家興衰、民生榮辱的關注。

簡介

公元143年

青城山風景區青城山風景區
“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道教宮觀,珍藏著大量古蹟文物和近代名家手跡。可以說,青城山是一座縱橫千百年的活的道教“博物館”。
青城山主要的景點有:建福宮、上清宮、天師洞
建福宮在青城山麓丈人峰下,傳為五嶽丈人寧封子修道處。原名丈人祠,唐開元十八年(730年)始建,祀奉寧封子。寧淳熙二年(1175年)賜名會慶建福宮,簡稱現名,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1951年後屢有培修,煥然一新。後殿懸掛一幅長聯,共394字,為全國第三長聯。右則有明慶符王妃梳妝檯遺蹟。旁有鬼城山,傳為岷山真人鬼谷子(即蜀中八仙之首容成公,傳為黃帝師)隱居處。
天師洞是四川省著名宮觀,又是全國道教重點宮觀和青城山道教協會所在地,也稱古常道觀。天師洞位於青城山半腰。初名延慶觀,隋大業年間(605—618年)始建,唐改稱常道觀。觀後天師洞傳為張道陵修煉處。唐孫思邈、杜光庭相繼來此修道。現存建築是清康熙年間由住持陳清覺主持重建的,主要建築有山門、青龍殿、白虎殿、三清大殿、古黃帝祠、三皇殿、天師洞府等,是青城山最大宮觀。三清殿為主殿,一樓一底,樓上為無極殿,樓下殿內有須彌座彩塑三清造像,殿正中懸掛康熙皇帝手書“丹台碧洞”匾額。三皇殿內有伏羲、神農、軒轅三皇石刻造像各一尊,通高90厘米,唐朝開元十一年(723年)刻。神座前立有“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攬書”碑,碑本四面刻文,正面刻“唐開元十二年(724年)玄宗手詔”,碑陰刻益州長史張敬忠的上表,該碑記載了唐代佛、道之爭:開元初飛赴寺僧奪常道觀為寺,唐開元十二年(724年)玄宗下詔觀還道家一事。內有一棵千年銀杏,傳為東漢張道陵植。天師洞同有石刻張天師像及清代續塑的30代天師張繼先像,觀周圍還有降魔石、擲筆槽等遺蹟。
上清宮是青城山位置最高的道觀。晉代始建,後廢,唐玄宗時重建,五代王衍時再建,明末毀。現存觀宇為清同治八年(1869年)至民國年間陸續重建。大殿祭祀三清。還有傳為麻姑浴丹處的麻姑池、八卦鴛鴦井,有楠木刻板《道德經》全文等珍貴文物。宮左玉皇坪據說是前蜀王衍行宮所在地。

自然資源

青城山風景區青城山風景區
青城山風景區主要植被類型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和暖性針葉林。根據青城山樣地調查資料、野外路線踏勘記錄的植物種類及《中國都江堰市植物名錄》中所記載的青城山植物,初步估計植物346種,其中蕨類植物51種,隸屬於26屬l6科,種子植物295種,隸屬於192屬90科。其中裸子植物7種6計青城山約有維管屬5科;雙子葉植物252種169屬77科;單子葉植物36種22屬8科。植物區系有明顯從亞熱帶向溫帶過渡的。

歷史

青城山風景區青城山風景區
青城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自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道教創始人“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道教宮觀。珍藏著大量古蹟文物和近代名家手跡。可以說,青城山是一座縱橫千百年的活的道教“博物館”。
張道陵,原名張陵,客居四川,學道於鶴鳴山中,依據《太平經》造作道書,自稱出於太上老君口授,並根據巴蜀地區少數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經典,創立了“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被後世尊為天師,道名為張道陵。傳說道教天師張道陵晚年顯道於青城山,並在此羽化。此後,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歷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天師道經過張陵及其子孫歷代天師的創建和發展,逐漸擴及全國。晉代以後,山中道教漸盛,極盛時有道觀70餘處,勝景108處。晉隋時期,天師道有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的興起和地區教派的產生。青城山所傳屬於南天師道的正一教派。
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乃與上清道結合。上清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舊天師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後來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封上柱國蔡國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書立說,對道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全真道與原來的天師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張修道者要出家投師,住庵當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葷腥,創立了一套養身習靜的修練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對宮觀的維護,山林的栽培就更為重視。明朝末年,戰亂不斷,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面重新改觀。現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丹台碧洞宗。

景點

青城山的景點有:建福宮、上清宮、天師洞、月城湖、天然圖畫、圓明宮、三清殿、朝陽洞、五洞天、......

建福宮

建福宮在青城山麓丈人峰下,傳為五嶽丈人寧封子修道處。原名丈人祠,唐開元十八年(730年)始建,祀奉寧封子。宋淳熙二年(1175年)賜名會慶建福宮,簡稱現名,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1951年後屢有培修,煥然一新。後殿懸掛一幅長聯,共394字,為全國第三長聯。右則有明慶符王妃梳妝檯遺蹟。旁有鬼城山,傳為岷山真人鬼谷子(即蜀中八仙之首容成公,傳為黃帝師)隱居處。

天師洞

青城山風景區青城山風景區
天師洞是四川省著名宮觀,又是全國道教重點宮觀和青城山道教協會所在地,也稱古常道觀。天師洞位於青
城山半腰。初名延慶觀,隋大業年間(605—618年)始建,唐改稱常道觀。觀後天師洞傳為張道陵修煉處。唐孫思邈、杜光庭相繼來此修道。現存建築是清康熙年間由住持陳清覺主持重建的,主要建築有山門、青龍殿、白虎殿、三清大殿、古黃帝祠、三皇殿、天師洞府等,是青城山最大宮觀。三清殿為主殿,一樓一底,樓上為無極殿,樓下殿內有須彌座彩塑三清造像,殿正中懸掛康熙皇帝手書“丹台碧洞”匾額。三皇殿內有伏羲、神農、軒轅三皇石刻造像各一尊,通高90厘米,唐朝開元十一年(723年)刻。神座前立有“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攬書”碑,碑本四面刻文,正面刻“唐開元十二年(724年)玄宗手詔”,碑陰刻益州長史張敬忠的上表,該碑記載了唐代佛、道之爭:開元初飛赴寺僧奪常道觀為寺,唐開元十二年(724年)玄宗下詔觀還道家一事。內有一棵千年銀杏,傳為東漢張道陵植。天師洞同有石刻張天師像及清代續塑的30代天師張繼先像,觀周圍還有降魔石、擲筆槽等遺蹟。

上清宮

上清宮是青城山位置最高的道觀。晉代始建,後廢,唐玄宗時重建,五代王衍時再建,明末毀。現存觀宇為
清同治八年(1869年)至民國年間陸續重建。大殿祭祀三清。還有傳為麻姑浴丹處的麻姑池、八卦鴛鴦井,有楠木刻板《道德經》全文等珍貴文物。宮左玉皇坪據說是前蜀王衍行宮所在地。

交通信息

班車

成都茶店子客運站和成都新南門汽車站(成都旅遊集散中心)每天有發往都江堰、青城山的旅遊專線車,10分鐘一班,茶店子汽車客運站還有往返青城後山的班車。

動車

成都已開通到青城山的動車,成都至都江堰鐵路(成灌鐵路)每日開行15對動車,其中前往青城山的動車運行時間最快半個小時,最慢也只需要50分鐘。票價方面成都至都江堰、成都至青城山為15元,到達青城山站後,下車坐101可以直接到達景區(青城山前山),有一兩公里左右。[

實用信息

門票價格

前山門票90元;後山門票20元;
青城山景區-前山門票:90元;
前山索道(單程):35元/路線:月城湖→四望觀(2公里);
前山索道(往返):60元;
前山月城湖船票:5元/線路:月城湖→丈人泉;
青城後山景區-後山門票:20元;
後山金驪索道(往返):單程30元/人,雙程55元/人路線:飛泉坊→(乘坐索道)→石筍堂;
後山白雲索道(往返):單程35元/人,雙程60元/人路線:又一村→(乘坐索道)→白雲寺;

開放時間

8:00-17:00(3月2日-11月30日)
8:00-18:00(12月1日-3月1日)

用時參考

根據個人興趣選擇遊玩前山或後山,通常前山只需2小時,後山需半天至一天;整體遊覽需2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