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洞

靈洞

在文峰寺後山中有一靈洞,洞門向東,洞內清泉滴瀝,潔淨異常,佛教傳說是上樂金剛與金剛亥母嬉戲之地。據說,藏傳佛教噶舉派大寶法王噶瑪喇嘛從西藏遠道來滇,曾三渡金沙江,終於在麗江找到這一神奇美麗的地方。佛教典籍中把世界分為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駕洲、北俱盧洲。相傳,南贍部洲有24個“神靈之洞”,而其中第一個洞便是麗江文峰寺靈洞。洞前壁上題有“南洲第一靈洞”六字及跋語數行,依洞建有靈文閣(靜坐堂),為滇西北喝舉派13大喇嘛寺已取得“格隆”稱號的喇嘛靜坐修行處所。據說在此盤腿打坐學經,歷時三年三月三日三時三刻結業後,取得“都巴”學位,就能在佛寺活動中主持法事。

基本信息

1、廣西凌雲縣靈洞

又名靈岩、水源洞,位於廣西凌雲縣城東北1公里的百花山下,洞外奇峰四合,古木參天,飛鳥爭鳴,河水碧波蕩漾。

廣西凌雲縣靈洞廣西凌雲縣靈洞

此洞口寬敞,寬30餘米,高30米,洞分3層,岩石玲瓏,日光透入,分外明亮,歷代名人騷客在洞內留下了許多詩詞碑刻,其中洞頂最高的石崖上刻有“第一洞天”雄偉蒼勁的四個大字,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左江觀察使王玉德所題。該洞全長500米,洞內有地下河,四季常流,洞中鐘乳石、石筍、石欄、石花等千姿百態。目前開發有“雙獅對語”、“鎮寶花貓”、“哺乳金獅”、“壽翁棒桃”、“引頸駱駝”、“通天寶塔”、“金獅探海”、“古洞靈芝”、“靈虛佛手”、“靜室”等14處景點。在“第一洞天”里有一個大大的“佛”字石刻。它高1.7米,寬1.2米,筆力雄健。“佛”字的左下方原有落款,寫著“楚南八十老人劉璜書”,“文革”時期,慘遭敲壞,落款人名已難辨認。已經八十高齡的劉璜老人還寫得如此筆力遒勁的大字,可見他絕非等閒之輩。據說劉璜老人文武雙全,但懷才不遇,仕途坎坷,清道興年間,雲遊到水源洞,見山明水秀,風光怡人,便落髮為僧長住下來,他精通琴棋書畫,以詩會友,十分風雅。這個“佛”字,意思是說,洞景清幽,足以養性,平生僕僕風塵,老來游此,塵心盡滌,仿佛步入佛國,求得精神上的安慰。

洞中地下河流出成為澄碧河的“水源頭”,故水源洞又有“澄碧河之父”之稱。多年平均流量9.03立方米/秒,平均枯水流量1.2立方米/秒,地下河落差200米。濱水處砌低牆,可當欄桿,憑牆而望,水流湍急,若濤奔雷怒,震動山谷。洞中石鐘乳結構古老,形態各異。原有佛像數十尊,早已不存。

2、雲南麗江市靈洞

靈洞在文峰寺後山中,洞門向東,洞內清泉滴瀝,潔淨異常,佛教傳說是上樂金剛與金剛亥母嬉戲之地。據說,藏傳佛教噶舉派大寶法王噶瑪喇嘛從西藏遠道來滇,曾三渡金沙江,終於在麗江找到這一神奇美麗的地方。佛教典籍中把世界分為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駕洲、北俱盧洲。相傳,南贍部洲有24個“神靈之洞”,而其中第一個洞便是麗江文峰寺靈洞。洞前壁上題有“南洲第一靈洞”六字及跋語數行,依洞建有靈文閣(靜坐堂),為滇西北喝舉派13大喇嘛寺已取得“格隆”稱號的喇嘛靜坐修行處所。據說在此盤腿打坐學經,歷時三年三月三日三時三刻結業後,取得“都巴”學位,就能在佛寺活動中主持法事。 靈洞北側有一大石,中間附有高1尺、寬2尺,可鬆動又不能取下的石塊,據說石中藏有開啟天國大門“華首門”的鑰匙。相傳迦葉來東土傳教,曾在文筆山講經說法,並在去雞足山華首門入定前,將一把鑰匙留存在此石內。迦葉是釋迦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是佛教第一次集結的召集人。佛教傳說,雞足山是彌勒佛將來下生的道場,迦葉在華首門守著釋迦牟尼袈裟入定,等待佛祖下生時傳給他法業。由於這個傳說,過去凡要到雞足山朝佛的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香客,先要到文筆山靈洞側燒香借鑰匙,返回時也要到此燒香還鑰匙。文峰寺因而成了遠近聞名的佛教聖地,成了藏、蒙古、納西等各族人民友好團結的象徵和標誌,在印度、尼泊爾、緬甸等國的佛教界中也有一定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