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武白芨灘自然保護區

靈武白芨灘自然保護區

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前身為靈武市白芨灘防沙林場),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境內,1985年經原靈武縣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白芨灘防沙林場,1986年晉升為自治區級,2000年4月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一個以荒漠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74843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31318公頃,緩衝區面積18606公頃,實驗區面積24919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荒漠生態系統及典型的荒漠野生動植物資源。

地理位置

靈武白芨灘自然保護區靈武白芨灘自然保護區
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理座標:東經106°20′至106°37′,北緯37°49′至38°20′之間。白芨灘位於毛烏素沙漠的邊緣,南北長61公里、東西寬21公里,保護區總面積81800公頃。

東自寧蒙邊界在明長城交匯處為起點,向南至黃草溝口西1公里,經任家莊西2公里向南至甜水河道班小路與307國道交叉處,沿307國道拐至公井子橋,向南至老圈坑小路口,沿古羊鐵路至大疙瘩瘤子向南到金家沙溝口、再至雞心溝口;南自雞心溝口向西至散杈子北2公里處,再向西拐至龍坑井南1.5公里處,延至車路溝羊圈東1公里處;西以車路溝羊圈東1公里處,向北沿1250米等高線拐至狼永公路k10號樁,經掏葫蘆至東乾渠向北延伸1.2公里經廟梁子溝至東乾渠泄洪道,向北沿1150米等高線穿越海子墩、307國道、慶溝、天池溝至橫城;北自橫城沿明長城向東至寧蒙邊界交匯處。保護區共設核心區3處,即北部貓頭刺荒漠核心區,中部檸條群落荒漠核心區和南部貓頭刺—沙冬青荒漠核心區。占靈武市總面積1/4保護區內,分布有乾旱沙地、荒漠摹和流動沙丘等屬荒漠類型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

氣候特徵

靈武白芨灘自然保護區靈武白芨灘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地處寧夏東北部的鄂爾多斯台地,海拔1250米,屬於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春遲秋早,四季分明,乾燥,雨量少而集中,蒸發強烈,氣候乾燥,晴天多,雨雷少,寒冬長,夏熱短,溫差大,日照長,光能豐富,冬春季風、沙天較多。

全年日照時數3080。2小時,平均無霜期157天,植物生長期持續170天,年平均≥10℃,積溫3351。3℃,年平均氣溫8。8℃,年均降水量206。2-255。2mm。全年降水量的80%集中在7、8、9三個月,年平均蒸發量1933.3mm。

保護區深居西北內陸高原,屬中溫帶乾旱氣候區,四季分明,最顯著的氣候特點是乾燥、風大、沙多,年平均氣溫在8-9℃之間。保護區全年的降雨量不多,但地表水源充足,“綠洲效應”顯著,空氣濕度較大。

土壤以灰鈣土為主,分為普通灰鈣土、淡灰鈣土、底鹽灰鈣土、侵蝕性灰鈣土、山地灰鈣土和風沙土。

地形地貌

靈武白芨灘自然保護區靈武白芨灘自然保護區

白芨灘國家級生態旅遊區位於毛烏素沙漠的邊緣,南北長61公里、東西寬21公里。保護區共有六個分部,分別為甜水河、大泉、馬鞍山、北沙窯、羊場灣、長流水。地貌可分為3個類型,即低山丘陵、緩坡丘陵和沙漠低山丘陵,本區地處鄂爾多斯台地的西南隅,南接黃土生陵區,地貌屬於丘陵地帶,分為低山丘陵、緩坡丘陵和沙漠低山丘陵,海拔高度1150-1650米之間。

區內荒漠植被保存良好,尤其是中部核心區內分布的以檸條為主的1.7萬公頃天然荒漠灌木群落是國內面積最大最集中的特有類型,北部核心區內2萬公頃以貓頭刺為主的天然荒漠草原群落也是國內已建保護區中最大的一處。

植物資源

靈武白芨灘自然保護區檸條林
保護區動植物資源比較豐富,類型多樣,分布著我國面積最大、防沙治沙效果最好,長勢最喜人的27萬畝天然檸條林和30萬畝貓頭刺植物群落。另外還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髮菜,二級保護植物沙蘆葦,珍稀瀕危植物沙冬青等306種旱生沙生植物,115種動物。

保護區內共有維管植物53科170秘史30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髮菜、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沙蘆草在保護區內零散分布,保護區內還有甘草、麻黃、黃芪、沙蔥蓉等野生中草藥,值得一提的在保護區內我區唯一抗旱性極強的常綠稀有珍貴鄉土樹種沙冬青在保護區內分布較為普遍,並分布於保護區南部區域;它是第三紀荒漠植物區系的殘造種被列於《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是二級保護物種,白芨灘自然保護區還是我國分布面積最大的天然檸條、灌木林地面積為1.67萬平方公里。

動物資源

靈武白芨灘自然保護區荒漠貓

野生動物有23目47科115種;

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22種;

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大鴇2種;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天鵝鴛鴦等20種;

其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黑鸛、荒漠貓兔猻鵝喉羚等22種。

文化遺址

水洞溝遺址水洞溝遺址

本區北界距銀川市不到10公里,西界距黃河5至10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起著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對銀川市的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減少北部沙漠對黃河的影響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保護區內荒漠景觀獨特,並分布有距今3至4萬年的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宋代建築馬鞍山甘露寺明代古長城等名勝古蹟,對開展生態旅遊也具有重要意義。護區於2008年3月建成動植物資源標本博物館。該保護區位於寧夏靈武市東部荒漠區,屬於毛烏素沙地和鄂爾多斯台地區域,地理位置特殊,為荒漠區域野生動物提供了獨特的生態環境。

保護價值

靈武白芨灘自然保護區檸條林

保護區擁有第三紀荒漠植物區系的殘遺種古地中海子遺植物沙冬青,是中國荒漠植被類型中唯一的常綠灌木,屬二級保護植物,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保護區內最具有典型性的是分布有全國最大的天然檸條灌木林地1.67萬公頃、貓頭刺近2萬公頃以及沙冬青群落,這三種物種並與其它伴生物種組合而成的多類型植物群落形成了完整的荒漠生態系統結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累計治沙面積達25.9萬畝,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56.7萬畝,為發展旅遊業的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目前項目區植被覆蓋率已達到85.6%,風速降低12%,水分蒸發量降低26%,大氣相對濕度提高9.5%,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199%,為中國沙漠化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國家林業局已將寧夏靈武市白芨灘自然保護區設立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

旅遊資源

靈武白芨灘自然保護區靈武白芨灘自然保護區
旅遊開發規劃形成八大遊客吸引類項目:1、休閒採摘。遠離城市,親近自然,體驗農家採摘樂趣(受季節影響)。2、參觀治沙成就。了解沙漠的危害,人類戰勝沙漠的發展歷程,中外科學治沙的成就,王有德同志治沙的先進事跡。3、參觀治沙國際交流及探尋重要人物的關注的足跡。了解中日、中韓等治沙交流活動,了解國家、自治區領導關注沙漠危害,和對治理沙漠的重視。以“關愛地球,延續生命”為主題,親手栽下一棵長青樹。4、參觀農家休憩院落。以現代小康別墅區為中心,開展農家樂項目,體驗農家生活。5、垂釣休閒。開展釣魚比賽,品嘗自助燒烤。6、品嘗回簇風味餐飲。7、沙漠遊戲。8、沙漠駝鈴,探險露營、篝火歌舞。

去保護區旅遊,除了必須注意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以外,下述各方面,也應引起注意。

靈武白芨灘自然保護區靈武白芨灘自然保護區度假村
一、保護區地勢高,患有高血壓心臟病氣管炎哮喘病的人,初到保護區可能會有頭暈、心跳快、氣短、氣喘等反映,因此,來保護區的時候最好帶一些防護藥品。

二、保護區氣候乾燥,有人可能會出現鼻腔乾痛、口焦舌燥、皮膚於裂等症,、因此,需帶一些常用藥,如油質滴鼻藥水或者藥膏、上清丸桔梗丸凡土林或者潤膚膏等,同時 注意多喝開水,多吃新鮮蔬菜、水果。 

三、秋冬季節來保護區,最好帶便於穿脫的外套式禦寒服,以免感冒。

夏季最好帶睛雨傘、太陽鏡等防曬用具。

四、保護區民用飲用水大多為地下水,水質硬度高,如果來保護區初換水土可能會引起胃腸、皮膚等不適,因此,胃腸抵抗力較弱、過敏性體質的人,應攜帶理氣、抗過敏藥物以備使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