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寶塔

靈寶塔

靈寶塔又名凌雲塔,因其聳立在凌雲寺後的靈寶峰巔,故以山峰命名。塔建於唐代,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錐體,磚砌而成,坐東向西,高38米,共十三級。塔體中空,內有石階沿塔軸盤鏇至頂。塔頂為四角攢尖式。靈寶塔的結構和風格與西安小雁塔相似。靈寶塔每級都開有窗眼,既可以採光,又能供遊人四處眺望。登臨塔頂,視野開闊,東面山巒重疊,氣勢雄偉;南面可見藏經樓、東坡樓;西面江水似天外瀉來,三峨如舟浮雲海;北面鳥瞰樂山全城,如一隻展翅彩風俯臥在綠波之上。真是東西南北,氣象萬千。根據山川形勢,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還是作為三江合流處的標誌。高71米的大佛是為了鎮水保平安,靈寶塔則作為航船標誌,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使安全渡過急流險灘。如今,靈寶塔已成為嘉州古城的一座標誌,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靈寶塔建於均曾修葺。為磚築、方形十三層空心密檐式四方錐體,坐東向西,高38米。下層特高,以

靈寶塔靈寶塔
上層層收縮,直至塔頂。內實為5層,有通光小孔,每層設佛龕,有石刻佛像。清人有詩:“秘開靈寶擘雲根,三水交投萬馬奔。光相婆羅坪外見,諸峰羅列此峰尊。”

特點

靈寶塔靈寶塔

靈寶塔每級都開有窗眼,既可以採光,又能供遊人四處眺望。登臨塔頂,視野開闊,東面山巒重疊,氣勢雄偉;南面可見藏經樓、東坡樓;西面江水似天外瀉來,三峨如舟浮雲海;北面鳥瞰樂山全城,如一隻展翅彩鳳俯臥在綠波之上。真是東西南北,氣象萬千。

根據山川形勢,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還是作為三江合流處的標誌。高71米的大佛是為了鎮水保平安,靈寶塔則作為航船標誌,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過急流險灘,如今,靈寶塔已成為嘉州古城的一座標誌。[1]

歷史

寶塔聳立在樂山城東南,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匯流處的樂山大佛所在地凌雲山,俗稱“白塔”,自名曰“釋迦舍利寶塔”。196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

樂山靈寶塔樂山靈寶塔
護單位。史載靈寶塔為唐代建造,《四川通志·卷四十一·樂山縣》:“西為浮圖十三級,中空,石磴可登,為唐建。”《樂山縣誌》:“凌雲浮圖,在靈寶峰巔,高十三級,唐時建。”
1989年對其大規模維修時,曾發現北宋“天聖十年(公元1032年)”銘文磚。相傳該塔為樂山大佛開鑿者之一的海通禪師舍利供奉處。它現存高30米,為十三層密檐式方形磚塔,由塔基、塔身、塔頂、塔剎(已毀)組成。塔基呈方形,邊長185米,高1.5米;基座上用磚砌成須彌座,高2.6米,底寬11米,四周均有九個“圭”字形券龕,分上、下兩層,龕內以供佛像菩薩;塔門西開,東、南、北三面為券拱假門;塔身每層四角各懸掛塔鈴一個,微風徐來,鈴聲四起,悠揚悅耳令人心曠神怡;塔內中空,樓閣式共五室,輔之以復架斗拱和華麗裝飾,歷代皆供奉佛像,有方形和八角形兩種式樣;登塔方式採用壁內盤鏇折上式,110步台階可直達塔頂,石梯狹窄、低矮,沿梯設有大、小不一的採光孔。塔頂可四面眺望,頓感“登泰山而小天下”,向西可眺三峨,近可俯視波濤洶湧的三江水和美麗鳳凰一樣展翅欲飛的樂山城,東、南、北方可攬林郁蔥蔥的群山。因塔身向西北方微有傾斜,故有人戲曰“心好者視塔,塔則正;心歪者看塔,塔則斜”。

傳說

在佛教中,塔的原義為“墳、廟”。可解釋為佛陀的涅槃地和禮拜地。據此,有人推測此塔是後人為紀念海通禪師領導修大佛、減剎水勢,造福百姓之功而修建的禪師祀葬塔。並
樂山靈寶塔樂山靈寶塔
以此推斷,靈寶塔下很可能還有一個深掘的地宮,用以保存海通的舍利子和其餘隨葬品。但海通禪師在凌雲山領導開鑿大佛是在盛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而大佛成像是在唐貞元19年(公元803年)前後因經費短缺等多種原因,斷斷續續歷時90年。實際上海通禪師只領導開鑿了18年(公元713—721年),剛好把大佛的頭部開鑿好就積勞成疾,駕鶴西去。佛身、佛腳及後庇護大佛的大像閣,是後人章仇兼瓊和韋皋領導修建的。而靈寶塔建塔時間是在唐昭宗光化年之前的晚唐時期,已是海通逝去180餘年以後了。

作用

導航塔

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的過往船隻,可以根據靈寶塔的位置,調整航向、航速,繞過險灘激流。靈寶塔成為南方絲路三江航道嘉州段上一個重要的“導航塔”,為我國

樂山靈寶塔  近景樂山靈寶塔近景
古代川江水運,作出巨大貢獻,並見證了南方絲路的興衰。
樂山大佛曾導航船隻

因為古嘉州(樂山)所處特殊地理位置,三江水在這裡匯流後,水量增大,雖利於航行,但水流在這裡也變得異常湍急,波濤洶湧,嘉州水道自古成為航運事故多發之地:“水脈漂疾,破害舟船,歷代患之”(《華陽國志》)。特別是陽山江道上的沫水(大渡河)灘急浪高,由西向東流入樂山境內,與橫亘的凌雲山崖相鬥,形成了“突怒哮吼,雷霆百里,縈激觸崖,盪為僉空”的險惡水勢,被惡浪沖毀的船隻,使渡者葬身江底的慘禍不時發生。千百年來古人為治理嘉州航道進行了不懈努力:秦蜀太守李冰,二千多年前就領導民眾鑿開凌雲、烏尤、馬鞍三山連體處,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泄洪河——麻浩河,使烏尤山形成著名的“離堆”以“辟(避)沫水之害”(《史記》)。唐代貴州沙門海通領導在三江匯流的凌雲山棲鸞峰崖壁上開鑿世界第一石刻大佛,“奪天險以慈力,易暴浪為安流”(韋泉《大像記》)。用造佛開鑿下的石塊填積山腳“盪為僉空”的深淵,減剎水勢;用佛的威嚴“易暴安流”,普度眾生。洪水期正對激流的樂山大佛當時在航運上主要是起導航的航標作用,其次是對舟子和渡客的心理起安定作用。
但因樂山大佛通高僅70餘米,佛窟寬度也僅30餘米,嘉州境內河床多有彎曲,從三江航道較遠處觀察樂山大佛以判斷行船航向較困難。特別是大佛經歷代兵火戰亂,毀損頹敗,缺乏維修的時候較多,嚴重時佛體及周圍崖壁雜草、樹木叢生,將佛窟與山體遮蔽成一片,遠處很難辨認。待到近距離辨認清時,湍急的河流又會使舟子們手忙腳亂。加之後來河床改道,主航道偏離了樂山大佛,故大佛的航標作用逐漸減弱,更多的是安撫舟子和渡客的心理。
見證南方絲路的興衰

嘉州航運作為川西南的交通樞紐,航道的安全導向又十分重要。這時人們將目光瞄向凌雲山上另一標誌性建築:比樂山大佛還要高70餘米的海通禪師涅槃塔——靈寶塔。靈寶塔所處靈寶峰是凌雲九峰中的最高峰,比樂山大佛所在的棲鸞峰高出30餘米,加上靈寶塔本身高40餘米,故比樂山大佛整整高出70餘米。站在靈寶塔頂可俯瞰整個嘉峨大地,無論從三江哪一條航道進入嘉州,方圓一二十里即可看見巍然屹立的靈寶塔,其間接的航道導向作用十分明顯。
靈寶峰與棲鸞峰在凌雲山的同一脈線上,靈寶塔距樂山大佛直線距離不足百米,從沫水方向遠看,靈寶塔矗立在樂山大佛頭部左側同一平面上。不知是古人建塔時有意考慮還是巧

樂山靈寶塔 近景樂山靈寶塔近景
合,靈寶塔所處位置剛好是岷江、青衣江航道東岸的邊緣線,與陽山江(大渡河)航道西岸的邊緣線相交的地方,即三江匯流的中心線。北來的岷江、青衣江與西來的大渡河穿過樂山城時,這裡形成一個90度的直角,靈寶塔剛好矗立在這個角的頂端,三江過往舟船隻要看見靈寶塔,就可根據方位測定航速、航程、選擇主航道,繞過激流險灘,避免舟毀人亡。

靈寶塔導航的功能還表現在夜航上。樂山大佛剛鑿好時,唐“大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曾寫詩讚曰:“百丈金身開翠壁,萬龕燈焰隔煙蘿”。說明當時大佛石窟龕祭拜朝佛的香火很旺,大佛石窟龕環壁上還開鑿了許多簇擁著大佛、神態各異的小佛和精緻的小佛龕,小佛龕里的香火油燈,形成“萬龕燈焰”的壯觀場景。雖然當時還建造了大像閣庇護大佛,但70餘米、十三層樓的大像閣每層都有透氣、採光的天窗,夜晚能透出光線,從江上遠望,大佛窟燈火通明,給夜航船提供了燈火指示。所以大佛成像之初,無意中有了導引夜航的功能。隨著戰亂頻繁,大像閣在宋末元初毀於兵火,大佛及各佛龕中的小佛棲身露天,受風刀雨劍侵襲,佛窟中的香火逐漸阻斷。

此後,靈寶塔的夜航指示功能逐漸顯現。靈寶塔內分五層,四周有造型獨特的透氣、採光、觀景弧形拱券窗。每層塔內均有佛龕菩薩供奉,寺廟有專人負責,香火油燈長明,夜晚塔內光亮透過拱券窗,輝映凌雲山上空,猶如“燈塔”。由於塔勢高峻,黑暗中老遠就能看到,夜航船隻極易辨認。
靈寶塔在以後歲月逐漸取代樂山大佛,成為南絲路三江航道嘉州段上一個重要的“導航塔”,千百年來為我國古代川江水運,作出巨大貢獻,並見證了南方絲路的興衰。

其他信息

門票信息:免費開放。

樂山靈寶塔 近景樂山靈寶塔近景

美食信息:樂山美食以其麻辣味聞名,小吃有樂山棒棒雞、白宰雞、來鳳魚、跳水兔、玻璃燒賣、蒸籠牛肉夾餅、豆腐乾夾蘿蔔絲、西壩豆腐、蘇稽蹺腳牛肉、牛華麻辣燙、甜皮鴨、缽缽雞、牛華豆腐腦、樂山燒烤、黃燜雞等。
交通信息:成都新南門汽車站、成都北門汽車站、成都西門汽車站、成都茶店子車站都有直達靈寶塔的汽車。樂山到靈寶塔的公交有1路、2路、4路、9路、12路、13路。
周邊景點:東坡樓、東方佛都、凌雲寺、龍湫虎穴、佛國天堂、海師洞、璧津樓、凌雲棧道、樂山大佛。

樂山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