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橋

霸橋

霸橋位於西安城東12公里處,是一座頗有影響的古橋。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並修了橋,故稱“灞橋”。橋長380米,寬7米,旁設石欄,橋下有72孔,每孔跨度為4米至7米不等,橋柱408個。

基本信息

bà qiáo
霸橋(霸橋)
橋名。即 灞橋 。在今 陝西省 西安市 城區東十公里 灞水 上。始建於 漢 。 漢 唐 時送客多到此橋作別。故橋在今橋西北十餘里處,後因“灞水”東徙,橋移今址。《三輔黃圖·橋》:“ 霸橋 在 長安城 東。跨水作橋。 漢 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 王莽 時, 霸橋 災,數千人以水沃救不滅,更 霸橋 為 長存橋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渭水三》:“ 霸水 又北逕 枳道 ,在 長安縣 東十三里……水上有橋,謂之 霸橋 。” 元 尚仲賢 《柳毅傳書》第二折:“你覷那 霸橋 北, 涇河 岸東,俺只見淹淹的血水渲做江湖。”參見“ 灞橋 ”。 霸橋

霸橋位於西安城東12公里處,是一座頗有影響的古橋。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並修了橋,故稱“灞橋”。橋長380米,寬7米,旁設石欄,橋下有72孔,每孔跨度為4米至7米不等,橋柱408個。
1949年後為加固霸橋,對橋進行了擴建,將原石板橋改為鋼混凝土橋,現橋寬10米,兩旁還各留寬1.5米的人行道,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運輸。灞河是發源於秦嶺藍谷的一條河,橫貫西安東部,向北注入渭河。早在秦漢時,人們就在灞河兩岸築堤植柳,陽春時節,柳絮隨風飄舞,好象冬日雪花飛揚。自古以來,灞水、灞橋、灞柳就與送別相關聯。唐朝時,在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多在這裡分手,有的還折柳相贈,唐時就有“都人送客到此,折柳贈別因此”的風氣,為文人騷客所樂道。因此,曾將此橋叫“銷魂橋”,流傳 著“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詞句,“灞橋風雪”從此被喻為“關中八景”之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