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路耿光堂

霞路耿光堂

據村裡的老人介紹,一百多年前,村里很窮。 近百年來,耿光堂一直用作霞路學校的校舍,但年久失修,於2002年初被列為危房。 近百年來,霞路村英才輩出,為世人景仰。

簡介

霞路村光堂全稱:宋宗室親臣趙公祠(耿光堂)坐落在新會古井鎮霞路村,是一座建於明末清初,具有皇族風範的典型的嶺南廳堂式建築,建成至今,逾360多年歷史。
耿光堂占地面積約31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76平方米,原為四進三天井,現存三進兩天井,梁架及石構件雕刻工藝精湛,是現今保存得較為完好,是一座頗具特色的典型嶺南廳堂式古祠堂建築。耿光堂正門前的階梯兩邊有圓形抱鼓石,大門口有方形門墩石,花崗岩門匾上刻有“宋宗室親臣趙公祠”八個剛勁有力的大字,大門兩邊的牆壁上還繪有七幅色彩斑斕的瓷彩壁畫,其中的雙龍戲水圖,畫工精細,栩栩如生,大有呼之欲出之勢。
耿光堂后座,正面供奉祖宗,兩側懸掛宋朝歷代皇帝肖像,末代皇帝是趙昺。1279年,南宋在新會崖山亡國,陸秀夫背少帝趙昺投海殉國。宋太宗趙匡義的第十一世孫、上柱國大夫趙遜崖投海殉國前把兩個兒子托給瓊州太守林玄輔撫養,留下宋皇室後裔。皇室後裔經過數百年繁衍,在古井霞路建立皇族村,並於明末清初興建祠堂——宋宗室親臣趙公祠(耿光堂)。

耿光堂與"皇族村"

青磚大屋,巷道,麻石牆裙和門框,門楣、窗楣雕刻,古老的柵欄式趟櫳門,厚重的紅木大門,還有村中那幾棵古榕,雖然經過百年的歷史變遷,依舊蒼勁翠綠。這是記者近日在新會古井鎮霞路村委會五福里僑村所看到的原汁原味的村貌,這些青磚大屋在百年的滄桑中仍顯古色古香。

百年僑村古色古香

新會古井鎮霞路村,位於古井圩鎮東北面1.7公里,面積近10平方公里。霞路村擁有人口4600人,旅外僑民、港澳同胞近7000人,90%以上都是趙姓居民,很有可能是宋朝太宗皇帝的後裔,因此霞路村又被稱為“皇族村”。走進古井鎮霞路村五福里僑村,只見老人們在聚樂亭內休閒地打撲克,小童在大街小巷追逐嬉戲,安逸中顯得十分寧靜。僑村的房屋建築風格統一,顯得很有特色。
在村口,有一個很氣派的牌樓,上書“五福聚奎·福澤百世”。再往前走,就看到一個用紅山泥建造的舊牌樓,透過這個古牌樓,依稀可以看出當年霞路村的繁華熱鬧景象。村內房屋橫豎筆直,每六間房屋為一廂,以一橫街間隔,整齊劃一村內房屋橫豎筆直,大約有360間。房屋在規劃時還注重防範措施,如房屋建有1米多高的“牆頭仔”,“牆頭仔”開有口字型的洞,外小內大,用來架設火藥槍。村中還挖有一個水塘,以供消防用;村的東北面建有炮樓,用來觀察敵情;村中建有竹雲軒、敘樂亭等館子,成為村民休閒場所。五福里的房屋,頗似省城西關大屋風格,全部是青磚外牆,有二層的,也有一層的,設計為“三房三廳一天井”。大門口的“趟櫳”拉門,由半徑5、6厘米的木圓條橫排組成,這扇門可防盜、通風。趟櫳後的大門,堅固厚重,是大屋的重要關防。這些古老大屋內,有八仙台、長橋凳,有古老的魚尾鍾,有的建有小院,小院中還挖有水井,種有樹木花草。
據村裡的老人介紹,一百多年前,村里很窮。那時,村民相互牽線,相互幫助,漂洋過海到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謀生。村民在海外掙到錢後,有的帶回來,有的寄回來,購田地,建大屋。僑村早在百年前就規劃好了,初時建了幾十間,後來達到百多間,都是劃一的青磚瓦房;村內的幾條主巷道,寬約4米,橫巷寬約1.5米,都鋪上了當時稱為“紅毛泥”的外國水泥。當時的建設者是借鑑外國城市建設的經驗進行統一規劃的。如今,僑胞捐資建起龍喜大街、五福大街等水泥街道,交通更加暢順。

宋朝皇室後裔開村立祖

那么,霞路村又是怎么來的呢?據霞路村族譜記載,霞路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悠久歷史。公元1271年,蒙古入侵中原,建立了元朝帝國。由於宋朝弱勢無能,被元軍追殺從福建逃至新會厓山,當時,跟隨端宗皇帝趙昰來到新會的有宋太宗趙匡義的第十一世孫、上柱國大夫趙遜崖。公元1278年,端宗死後,趙遜崖參與陸秀夫、張世傑等人策立了端宗之弟趙昺為帝(時年9歲)。公元1279年,丞相陸秀夫和張世傑率領宋軍在崖山與元軍交戰失敗後,陸秀夫背著宋帝趙昺在崖門投海殉國,趙遜崖也投海殉國,死前,趙遜崖因懼怕元兵誅殺兒子良鈐(6歲)、良驄(4歲),把兒子托給瓊州太守林玄輔撫養。
直到清代,由於人口越來越多,經過鴉片戰爭,加上戰亂飢餓和美國發現金礦等原因,這些皇室後裔萌發外出謀生的念頭,不少人飄洋過海到世界各地謀生,但他們不忘“根”在霞路,賺了錢便回故里,並於清光緒32年(公元1906年)在霞路北邊建立了一個華僑新村,取名為五福里,祈望“五星拱照·福蔭村民”。

霞路趙公祠藝術殿堂

在霞路下聯村,距今360多年的宋宗室親臣趙公祠(耿光堂),一直“隱身”於古民居中。這座由宋朝皇室倖存後裔興建的古祠堂,塵封著元興宋亡的滄桑歷史。趙公祠始建於明末清初,這座積澱了豐厚歷史文化和建築藝術底蘊的古祠,因加上“皇族村”的神秘色彩,一直備受霞路村趙氏族人的呵護,至今仍保存得較為完好。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趙公祠就被列為新會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公祠的建築藝術也彰顯皇族風範,令人嘆為觀止。古祠堂向北偏西,屬清初建築風格,五嶽山牆,四進三天井(現保留三進二天井),趙公祠大門門楣上的花崗石門匾陰刻“宋宗室親臣趙公祠”八個大字,據說是用葵尾寫就。大門兩邊的牆壁上還繪有七幅色彩斑斕的瓷彩壁畫,其中的雙龍戲水圖,畫工精細,栩栩如生,大有呼之欲出之勢,此外,正門口吊掛著兩個“上柱國大夫”的大紅燈籠,很有官邸氣勢。祠內採用傳統的抬梁與穿斗相結合的木構架,最具特色的是祠內第一進、第二進採用斗拱系板承托屋面重量,斗拱由雕刻精美的駝峰承托,系板鍍雕成飛龍祥色,再架於樑上,每組斗拱曲線優美,造型豐富,充分體現了傳統建築木構架的結構與造型緊密結合的藝術特點。史跡及古建築學家稱讚其木雕工藝精湛,完全可以跟蜚聲中外的省城陳家祠相媲美,是十分珍貴的傳統嶺南建築藝術瑰寶。
近百年來,耿光堂一直用作霞路學校的校舍,但年久失修,於2002年初被列為危房。為保護文物,弘揚“皇族村”文化,開發綠意新景點,霞路村委會及旅美鄉親趙尚賢先生、香港鄉親趙寶蓮女士等大力發動,海內外鄉親積極回響,共籌得款項100多萬元作修繕費用,該工程於2004年11月竣工。如今的趙公祠占地面積316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1576平方米,四進二廊貫通,風火山牆,梁架及石構雕刻工藝精湛,造型豐富,體現了傳統建築磚木結構與造型緊密結合的藝術特點,此外,為解決前往耿光堂行路難的問題,霞路村委會還修建了一條長500米,寬7米的耿光路。作為尋根問祖、緬懷先賢的一方殿堂,趙公祠見證了僑鄉幾百年的歷史滄桑。在趙公祠附近,還有聖堂古廟、龍母廟、“百歲流芳”牌坊等古蹟,是人們尋幽探秘、祈求風調雨順的地方。

英才輩出

近百年來,霞路村英才輩出,為世人景仰。曾任民國臨時參議院參議長的趙仕北是古井霞路人。清光緒十年,趙仕北年僅13歲,隨鄉人赴美半工半讀,取得哥倫比亞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期間認識了孫中山,參加革命活動,後加入同盟會,成為孫中山的摯友。1912年1月1日,以民國臨時參議院參議長的身份出席孫中山就任民國大總統典禮,並親授大總統印章與孫中山。大革命期間,回江門開設律師事務所,1936年就任廣州法院院長,1942年在香港被日軍拘捕,1944年病逝於香港日軍監獄。孫中山贈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旅美僑領趙尚賢,是名醫趙達宸之子,少年時期就讀於霞路國小及省城廣雅中學。1943年赴美謀生,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經營,擁有數間超級市場,在事業上獲得輝煌成就。趙尚賢是美國洛杉磯地區僑民雜貨業有影響的人士,曾多年擔任南加僑民雜貨會主席,他熱心僑領服務工作,曾先後擔任羅省龍岡親義公所主席,現任美洲會館聯誼會副秘書長、世界龍岡親義公所總會長,為爭取和維護僑胞的正當權益做了大量工作。趙尚賢關心和積極支持家鄉建設,他除了和旅美兄弟姐妹共同集資興建中學和達宸圖書館外,還獨資建起了五福里牌樓、五福達宸路,設立趙尚賢江玉瓊高考獎學金等,為推動家鄉公益教育事業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美國僑民趙美心女士,於1979年榮獲洛杉磯加洲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後任東洛杉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1988年以最高票數當選為蒙特利公園市議員,並於1990年、1994年、1999年三度當選蒙特利公園市市長,2001年6月當選美國加洲眾議員。旅美華僑趙德威先生,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院教授,是紐約著名的手部整型和顯微外科專家。旅加拿大華僑趙恩賜先生,於1999年榮任加拿大東地區龍鳳親義公所主席,此外,還有名醫趙達宸、革命烈士趙慶潮、廣播電視設備專家趙宇就、體壇名將趙善性、藥理專家趙香蘭等,均為宋宗親後裔,在各領域發揮了巨大的才華,為人類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分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