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根仲

霍根仲

霍根仲(1939年12月—2000年10月),男,57屆國中14班校友,當代中國美術家,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

基本信息

簡介

霍根仲(1939年12月—2000年10月),男,57屆國中14班校友,當代中國美術家,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河北省美術理論研究會秘書長,河北省報刊美術研究會副會長,河北畫報社副總編兼編輯部主任,著名國畫大師吳冠中十三弟子之一,曾參加泰國曼谷“91中國著名畫家5人展”,其作品《運河邊》被國家外交部收藏。

生平

1957年國中畢業考入北京藝術學院“吳冠中教授工作室”。

1962年油畫《楊柳知春早》入選北京油畫展。

1963年畢業創作《漁村婚禮》入選首都高等藝術院校畢業創作展。

1981年撰寫並發表了論文《美術研究與精神文明》,首先提出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1982年在石家莊舉辦個人油畫展。

1986年在《美術史論》雜誌發表了《油畫的發展與照相機的發明》長篇論文,被多種雜誌轉載。

1991年3月在石家莊舉辦個人水墨畫展,展出作品90幅。其中《橋頭商店》等10幅作品被選送北京參加中國美協吳冠中師生作品展;《悠悠泉聲出山來》等10幅作品參加泰國曼谷舉辦的“91中國著名畫家5人展”;《湘西的回憶》等4幅作品參加香港舉辦的吳冠中師生精品展。

1992年、1994年兩次應約赴香港舉辦個人畫展。

1993年新華社記者王文杰、於興采寫的《霍根仲》傳記文學發表在大型文學雜誌《百花洲》上,中央電視台作了專題報導,《中國書畫報》也發表了《苦娃習畫記》長篇傳記評論文章。

多年來累計數百幅作品被法、德、日、美、澳大利亞、新加坡、香港和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收藏家收藏。

出版作品有《吳冠中師生作品選》、《霍根仲畫集》、《霍根仲畫傳》等畫冊,其傳略被收入《中國當代美術家辭典》、《中國出版人名大辭典》、《中國文藝家傳集》、《中國美術年鑑》、《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多種辭書。

對母校衡中的懷念與追憶

師長,嚴以從教,熱情育人,給了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教育,使我們既學習了文化,又知道了怎樣做人,為我們今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我們終生難忘。

記得1956年暑假期間,衡水地區暴雨成災,咆哮的洪水淹沒了廣大的農村和衡水縣城,當時衡中院內水深達一米七八,教室、宿舍都泡在了水裡,室內室外一片汪洋。9月1日,洪水已退,學校從操場到教室、宿舍,都已如同泥堂,床下有水也有泥。老師和工友們同肆虐的洪水搏鬥了數十天。他們天天泡在水裡,沒有一個人叫苦,都一心想著把學校保護好,把同學們的東西保護好。看到老師和工友們高度的責任感,同學們深受感動。

吳冠中眼中的霍根仲

霍根仲在學生時代就對油畫民族化產生純樸的感情,來自農村鄉土,很易接受運用西洋形式法則表達中國情意的教學思想。他的畢業創作《漁村婚禮》便是最明顯的民族化油畫嘗試,表現手法雖仍處於稚嫩階段,而畫面效果新穎,雅俗都能接受,被評得五分。畢業後他堅持用油畫表達河北農村的風情民俗,畫得很質樸,質樸得有時近乎笨拙,他一向肯下苦功,下笨工夫。他在石家莊舉行的一次油畫展頗引起當地觀眾的矚目,但此後他逐漸傾向於墨彩了。將墨彩植入油彩,或將油彩植入墨彩,僅是工具及技法之差異,同樣是在探尋融會中西的道路。他這一開端便無法停頓,日日夜夜勤奮工作,畫出了大量的新作,每幅畫面都飽滿充實。生活氣息濃郁。他充分調動了畫面造型及點線結構的潛力,他決不偷工減料,倒往往容易跑過了藝術的分寸。這次他背來一大捆近幾年的新作,天道酬勤,確是大有進展,我選定一些精品,回頭徵求他的意見,才發現他門牙沒有了,頭髮也禿了許多,齒危發禿了!

不曾忘卻的思念

霍根仲先生是藝術大師吳冠中先生的入室弟子,他非常熱愛自己所從事的美術事業,並為此奮鬥了一生,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曾經在他以前的畫展中,就有收藏家提出收藏他的油畫作品,都被他婉言謝絕了。霍先生曾經說過:“我是學油畫的。至今還沒有一部油畫集,等我出版油畫集後,才可以考慮賣我的油畫。”誰想到天妒英才,還沒有等到他實現自己的願望,無情的病魔就把他從我們的身邊匆匆地帶走了。他無奈地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深深熱愛的繪畫事業,留下了永遠的遺憾。作為霍先生的妻子‘伴侶’我願意也有責任實現他的遺願。為他出版一本油畫集,以告慰他的在天之靈。

我在整理霍先生的油畫作品時,透過那一幅幅熟悉的畫面,仿佛他又回到了我的身邊,又回到了我們共同生活,相依為命的日子。

霍根仲和我是同鄉,1963年大學畢業後我們結了婚,那時我在石家莊,他在北京工作,直到1970年他調到石家莊後,我們才得以團圓。當時他在一所中學任教,教書之餘也只能是看一看專業書籍,直到七十年代末,壓抑了十幾年的繪畫熱情才得以釋放,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那時的他就像是著了魔,每到星期天和節假日就騎車外出寫生,都是凌晨三四點就起床進山,晚上八九點返回,每次看到他回來後興高采烈的樣子,就知道一定是完成了一幅十分滿意的作品。逢學校放假,他就會和畫友結伴或者是帶上學生一起進深山寫生,吃住都在山裡,一走就是個把月。雖然是又苦又累,可是看到一幅幅滿意的作品,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勤奮

霍根仲是一個非常勤奮的人,一點兒時間他都不願意浪費。平時沒有充裕的時間進山或者到遠的地方寫生,他就到近郊的農村,畫鄉間的田野,《玉米地》、《大蔥花》、《大楊樹》等都是在近郊畫出來的。霍根仲常說:“生活處處都有美的存在,只要用心去發掘。”比如有一幅叫《白菜蟈蟈》的作品,就是在一個冬天畫的,那一年天特別冷,下了大雪,無法外出寫生,他就搬了一棵大白菜,又從鄰居家借了一個蟈蟈放在白菜上畫了起來;還有一幅作品《石路初雪》,是在1979年的冬天畫的,那天剛下起了小雪,霍根仲背上畫具跑到附近的小公園,畫起了石板路上的小雪。後來吳冠中先生看到這幅《石路初雪》時說道:“好畫!從來沒有人這樣畫過。”……現在想起來,那時的情景仍舊曆歷在目,讓人難以忘懷。他的許多作品也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

節儉

那時候,家裡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我們一家三口就住在一間十幾平米的平房裡,這間房集客廳、書房、臥室、餐廳於一身,一張寫字檯也是父女兩個搶著用,他要畫畫,女兒要寫作業,為此父女兩個常常爭執。後來為了既不影響女兒,又能給自己一個畫畫的地方,霍根仲專門自製了一個簡易的活動工作檯,支在地上畫畫。比較大的畫在工作檯上畫不下,我就幫他把床鋪也騰了出來,讓他在床上作畫。那時的布票也是非常珍貴的,為了支持他畫油畫,我們把所有的布票都給他買了白布,有時甚至連家裡的被裡也扯了做畫布,印象中那幾年全家幾乎沒有做過新衣服。

霍根仲的每幅作品都飽含著他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藝術的不懈追求,他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熱愛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願意用他的眼睛不停地發現美。用他手中的畫筆不停地發現美。但是時間對於他太短暫了,沒有給他足夠的時間去完成他的所有願望。他走的太匆忙了,好多的願望他還沒有實現,好多的理想也沒有完成。我沒有能力幫他完成更多的遺願,只能盡我所能,把這本油畫集奉獻給大家,也是對霍先生在天之靈的一個交待,對於我也是一個莫大的安慰。

人的一生中可能總是會有遺憾和欠缺,但願心中曾經擁有的美好能常駐心間並伴隨一生。

贈言

路,是鞋底踩出來的。走人家的老路,省力,省鞋,但沒有特色。?

一個有所作為的人,只要選定奮鬥的目標,看準了前進的道路,不管前進道路上有多少荊棘、坎坷,也要不顧一切的沿著這條道兒,朝著這個目標跋涉、攀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